诗经中所有的表达方式风雅颂(诗经风雅颂的分类问题)

众所周知,《诗经》向来存在着风、雅、颂的分类就传世文献看,其最早见于《荀子·儒效》;而从出土文献看,近年上海博物馆整理出版的战国楚竹书中“讼”、“夏”、“邦风”的记载更证明这一分类由来已久然而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何在?却历来说法不一,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至今仍是《诗经》研究需要探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就来谈谈此类问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诗经中所有的表达方式风雅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诗经中所有的表达方式风雅颂(诗经风雅颂的分类问题)

诗经中所有的表达方式风雅颂

众所周知,《诗经》向来存在着风、雅、颂的分类。就传世文献看,其最早见于《荀子·儒效》;而从出土文献看,近年上海博物馆整理出版的战国楚竹书中“讼”、“夏”、“邦风”的记载更证明这一分类由来已久。然而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何在?却历来说法不一,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至今仍是《诗经》研究需要探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就来谈谈此类问题。

1.《诗经》的分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305篇。

“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风”又称“国风”,包括《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19篇、《鄘》10篇、《卫》10篇、《王》10篇、《郑》21篇、《齐》11篇、《魏》7篇、《唐》12篇、《秦》10篇、《陈》10篇、《桧》4篇、《曹》4篇、《豳》7篇,共十五部份,收诗160篇。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地区,地域相当辽阔。

《雅》收诗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小雅》74篇,大部分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这些诗大多产生于西周、东周的都城地区,即镐京(今陕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阳)。

《颂》收诗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周颂》31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产生地在镐京。《鲁颂》4篇,是鲁国贵族祭祀宗庙的乐歌,产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商颂》5篇,是宋国贵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颂歌,产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2.分类标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古人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后世学者对这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力者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按诗的内容和作用为依据,以《毛诗序》为代表。《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橘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此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尊毛派多从此说。

(二)以音别为依据,以郑樵《六经奥论》为代表。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据朱彝尊《经义考》所引,李仲蒙认为,“夫《诗》者,古人之乐曲”,“诗人作之之时,固已为风、为小雅、为大雅、为颂,风之声不可以人雅,雅之声不可以人颂,不待太师与孔子而后分也”。川南宋程大昌也说:“南、雅、颂,以所配之乐名。” 近代王国维亦说:“窃谓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加之《诗经》原本就全是乐歌,这种“音别”说在近代影响更大。现行教材多从此说。

(三)是多重依据说。此说既标举音别说,同时又从乐歌的来源、作者及作品风格等方面来区分说明,所依据是多重的。宋代朱熹即是这样,他既指出,“风、雅、颂乃是乐章之腔调,如仲吕调、大石调”;又进而指出:“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颂之篇, 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风则间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雅则朝会燕享公卿大夫之作,颂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 而目前通用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这一高等教育新教材,在“本书所采用风雅颂分类依据是音乐之说”之注下紧接着说:“但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切相关,而不同特点的音乐,应用场合也不同。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的区别。”编者虽未明说,但其实也是采用以音乐为主的多重依据说。

3.《诗经》分类存疑问题若干

(一)“国风”中为什么没有“楚风”?

从现存文献及出土材料来看,在诗经收集、编定的时期里,楚国当时有着发达的歌舞艺术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现存《诗经》中却不见《楚风》,其原因是什么?

前人对此有种种推断, 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诗经》 只录周诗, 而《楚风》不属于周诗;清代谭之纲(《(楚风补)序》)认为楚人“僭王猾夏”而被中原诸国所敌视,故摈弃《楚风》;周人骥(《(楚风补)序》)认为楚人没向周王朝提供作品;夏之蓉 (《(楚风补)序》)认为《诗经》中有《楚风》,只是没署名而已。这些观点虽然给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作出详细的推测,无法以理服人。

从楚国与周王朝的历史关系来看,楚人先祖熊绎受封于周,因其封地处于江汉,没有周文化发达,被称作“荆蛮”,华夏各诸侯国也以歧视的态度对待楚国,这种歧视性态度和做法使楚国与周王室有了矛盾冲突。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楚庄王争霸时期,楚国与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间长期处于敌对关系。《过伯簋》铭文记载了楚周早期的军事冲突:“过白(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尊彝。” 自公元前951年起,周昭王多次率军亲征楚国,但是在楚国的抵抗下,最终“丧六师于汉”(《竹书纪年》)。三百年后,即三百年后,即鲁僖公四年(前 656),齐桓公还借此,联合诸侯征讨楚国。周宣王时对楚又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征讨,《诗经·小雅·采芑》对此作了记载。东周初年,羽翼渐丰的楚国试图通过正常途径提高政治地位,请随侯与周王室斡旋,提高楚国的名号级别,但是遭到周天子拒绝。于是,楚君熊通僭礼称王,“自立为武王” (《史记·楚世家》)。楚成王时,为缓解与周王室及其诸侯国的矛盾,“布德施惠, 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史记·楚世家》),到周王室纳贡,周惠王赐胙与楚。但这种和平局面极为短暂,春秋中期,楚庄王为天下盟主,问鼎中原,野心勃勃,“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史记·楚世家》)。

从《诗经》入选作品来看,《大雅》、《小雅》均为周王室之诗,三颂中《周颂》是周王室之乐章,《鲁颂》的鲁国诗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商颂》的宋国是向周投降的商朝贵族微子启的封地。十五国风中,《周南》的周地为姬旦的采邑,“周南”即为“周以南”;《召南》的“召”为姬奭(音世)的采邑;《王风》是周王室直接控制区的歌谣;《豳风》中“豳“为周代祖先后稷的曾孙公刘的迁居地,在近陕西彬县一带,传说周代在此立国,后为周公的封地;《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魏风》、《唐风》、《曹风》中的邶、鄘、卫、郑、魏、唐、曹等七个诸侯国的始封君均为周王室的宗族成员;《齐风》、《陈风》、《秦风》和《桧风》中的齐、陈、秦、桧为仅有的异姓诸侯封国。但这四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都非同一般:齐国是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的封地;陈国是武王长女之婿胡公满的封地;秦国先祖世代在西镇守戎狄,先祖秦仲为宣王时的大夫,周王室东迁时,秦国立下大功,始封为诸侯国,此外,东迁后,平王把镐京地区赐给秦国,可见,秦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很不一般,而且继承了西周镐京地区的王室遗风;桧国相传为祝融后裔妘姓贵族的封国,是周王室笼络的对象。

由上述背景来看,楚国虽然有着发达的文学艺术,但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其与周王室的关系最为疏远,而且长期与周王室为敌,曾导致周昭王兵败身死,多次威逼周天子,不断吞食周王室的诸侯国领土,对周王室及其成员国构成极大的威胁。《诗经》是周王朝观察风俗、考正得失的政治参考书,是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周王室不会容忍与自己有深仇大恨的敌对诸侯国的作品出现在如此重要的典籍中,周王朝不可能在重大典礼中演奏宿敌国的音乐,所以周王室乐师编纂 《诗经》是不可能把楚国歌谣编选进去。

关于《诗经》风雅颂相关的内容,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跟楚风一样燕风为何也未被收集,还有十五国风的排序及分合问题,二南为何排在国风之首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限于篇幅,今天只简单介绍了关于楚风缺失问题可能的原因,其他的问题以后慢慢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