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祖先纪念碑(黄氏河源龙站起来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今日从河源恐龙博物馆获悉,该馆历经一年半时间,依据河源出土的“黄氏河源龙”副型标本,修复出3具以“站立、产蛋、孵蛋”等姿态的恐龙骨架模型,让躺卧在红砂岩中的“黄氏河源龙”站立起来了。目前,这3具已修复完工的“黄氏河源龙”(恐龙)骨架模型,将作为镇馆之宝——“黄氏河源龙”的有益补充,永久在河源恐龙博物馆对外展出。
河源出土的九具恐龙骨骼被定名为“黄氏河源龙”
据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从1996年3月起,河源市陆续出土了一大批恐龙蛋。1999年7月,在该市黄沙村黄泥塘的一处施工工地上,首次出土了包括一部分耻骨和指骨的恐龙骨骼,这是当地继发掘恐龙蛋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由此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对河源古生物资源的广泛关注,多年之后,河源又发掘有恐龙足迹。
“河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恐龙之乡’”,杜衍礼说,河源作为全球恐龙蛋主要出土地和馆藏地,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脚印“三位一体”的“龙蛋共生地”。截至目前,河源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已逾1.8万多枚,馆藏恐龙蛋数量至今仍居全球第一,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
杜衍礼告诉记者,在红砂岩层出土的这些恐龙骨骼,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恐龙研究专家董明枝研究员初步鉴定,确认为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窃蛋龙类中的母鸵龙科。杜衍礼称,1999年8月底到9月中旬,董明枝研究员的学生吕君昌博士会同河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恐龙骨骼化石出土点进行了近两周的发掘工作,共计发掘出至少属于3个个体的恐龙骨骼,此后多年,河源又相继抢救性发掘出多具恐龙骨骼。时任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及其工作人员在董明枝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在河源发掘的多具恐龙骨骼进行了精细修复,长年埋藏在红砂岩层里的恐龙骨骼由此显露出“恐龙”的整体轮廓。
杜衍礼称,吕君昌博士通过多年的修复和研究,于2002年12月在美国著名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第四期发表《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正式命名为“黄氏河源龙”。
恐龙骨骼修复耗时一年半时间完工装架
杜衍礼告诉记者,多具出土的恐龙骨骼被修复出来的当初,只是嵌在红砂岩块而露出骨骼形状的“黄氏河源龙”,曾一度“躺”在河源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对外展出。2018年5月1日,该馆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对“躺”在红砂岩块的相对完整的恐龙骨骼进行精细化修理,并选择重要的部位从红砂岩块中剥离出来,将剥离出来的完整恐龙骨骼制作模型,然后根据解剖学对恐龙进行立体复原拼接装架,让红砂岩中保存的“黄氏河源龙”能够已“站立”姿态更好展示其立体状态。
“让深埋地下、零落散乱的化石重新‘站立’起来,所有的努力,只为无限接近黄氏河源龙的原貌”,杜衍礼称,在黄氏河源龙副型标本未与岩石层剥离之前,先要对化石各个部位的原始形状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记录在档,包括各部位骨骼的图形、图像采集、长、宽、高等数据的采集。杜衍礼说,各地展出的恐龙骨架模型,一般采用B72、丙酮、环氧树脂等多种复合材料做成,而河源恐龙博物馆现在修复出来的“黄氏河源龙”使用了部分真正的骨骼化石,并且依次制成产卵、孵蛋和站立的姿态。
杜衍礼告诉记者,在修复过程中,首先需将恐龙骨骼的标本从围岩中凿解分离,剥离各部位骨骼化石的围岩,使标本可以更好地分离开来,然后涂上保护剂进行加固保护;对于保存不完整的骨骼化石有缺陷的部位用石膏填充修复完整,对剥离后在副型标本中缺失的部位,参考正型标本保证不同位置骨骼的完整性,最后将剥离出来的恐龙骨骼根据需要展示的站立、产卵、孵卵等姿态进行整体装架。
“恐龙骨骼修复需要耐心、细心和专心”,杜衍礼称,“黄氏河源龙”骨骼修复自项目实施以来,先后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重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吕君昌研究员(2018年10月已故)、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强博士、高级技师李岩等诸多专家,先后对黄氏河源龙标本修复工作给予了诸多指导和帮助。
“黄氏河源龙”骨架成为河源恐龙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有益补充
如今,已修复出来的3具“黄氏河源龙”骨骼模型,在河源恐龙博物馆被当成“宝贝”,并被视为镇馆之宝的有益补充,将永久陈列在河源恐龙博物馆对外展出。杜衍礼称,2012年9月,“黄氏河源龙”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此前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黄氏河源龙”恐龙化石,堪称“双料国宝”,杜衍礼说,“黄氏河源龙”目前系河源恐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黄氏河源龙’是以该化石的发现者、原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黄东的姓氏而命名的”,杜衍礼告诉记者,“黄氏河源龙”属于窃蛋龙科,属名河源系指化石产地,种名则赠给在河源恐龙化石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时任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
据了解,在河源境内出土的“黄氏河源龙”骨骼,不仅是窃蛋龙类发现于蒙古戈壁之外的新类型,丰富了窃蛋龙类的古地理分布,同时也为恐龙类向鸟类演化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曾焕阳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