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怎么解决(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奖励,因为这代表着自己被他人认可,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家长们总是会用奖励去激励孩子。然而当奖励越来越多之后,家长却发现,自己给予孩子的奖励反而不管用了,这让家长们很是苦恼,也急于想要知道原因。

这其实是典型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怎么解决(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1)

什么是德西效应?

喜欢安静的查理在退休后搬到了郊外的一间小木屋中居住,然而每天早晨,总有一群孩子会在木屋前的草坪上踢铁皮罐子,吵的他无法休息。

查理告诉孩子们,自己愿意每天给他们每人一块钱,希望他们天天来表演,孩子们自然非常开心。然而几天之后,查理把一元降到了5毛,因为他告诉孩子们自己没钱了,孩子们显然有些失落,不过依然会选择前来。又过了几天,查理说自己彻底没钱了,希望能免费看孩子表演,孩子们自然不愿意,从此再也没来过。小木屋又恢复了之前的宁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西效应怎么解决(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邀请一群大学生到实验室里解答趣味难题。在最初阶段,所有的大学生都没有奖励;第二个阶段,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完成一题便可以得到一元的报酬,另一组依然无报酬;最后阶段,所有人都可以原地休息,这时德西对他们进行了观察。

之前有报酬的一组在最后阶段解题兴趣明显减弱,而一直没有奖励的一组却还是有着更多的人愿意尝试解题,他们的兴趣依然很高。

最初所有的大学生对于解题都有着非常大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他们的内在动机;然而当他们得到了外部的物质奖励之后,原有的兴趣便会减弱,原动力也有了明显降低。

德西效应怎么解决(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3)

什么是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外动机,是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比如人们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之后,便会主动的去学习。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被动产生的一种动机。

过度的奖励可能会扼杀兴趣

小艾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父母决定培养她朝这方面发展。为了激励小艾,只要她画画有进步,都能得到父母的奖励,如果能够在比赛中得奖,那么奖励更是会非常有吸引力。

只是父母的工作一直都很忙,所以答应小艾的承诺往往很少能够实现。她渐渐不太愿意上画画课了,面对父母的不满,她回答的振振有词,责怪父母无法兑现诺言,所以也就不要再画画了。

不可否认小艾内心是喜欢画画的,但是父母的奖励让她更感兴趣,甚至已经产生了依赖。一旦奖励无法兑现,那么她原本的绘画动机也就会消失。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说过:“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德西效应怎么解决(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4)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小强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帮他报了钢琴班,然而没多久小强就产生了厌倦,父母尊重了他的决定。但是到了六年级,小强突然又想重新学钢琴了,他很认真的练习着,学会弹奏了很多的新曲子。

为了更好的练琴,小强想要买一架钢琴放在家里练习,父母当然支持,但是让他自己把压岁钱拿出来购买,当然决定权最后在小强手里。

小强慎重考虑后毅然决定买琴,之后小强练习得更加刻苦了,多次在大型比赛中获得第1名。他告诉父母,以后的理想是当一名钢琴家。

孩子的兴趣需要培养,如果一旦做出选择,就必须对对自己的兴趣负责。只有这样,孩子的动力才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养成自主求知的好习惯,离成功的大门越来越近。

美国瑟谷学校(Sudbury Valley School)创办办人格林伯格博士也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一个人必须先有学习动机,然后运用各种感官、肌肉筋骨以及各种脑内思考来学习。只要他自己真的爱学,整天学个不停,一点也不嫌累。

德西效应怎么解决(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5)

适当的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1、奖励要适度

朵朵最初学下棋时,父母为了让他能够坚持,答应她只要坚持学完第一阶段课程,便带她去游乐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朵朵对下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是父母便把奖励的时间拉长,直到慢慢没有奖励,孩子也愿意主动去学习。

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最重要的,父母可以用适度的奖励去激励,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兴趣大于奖励,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真正的兴趣。

2、奖励要有原则

楠楠已经三岁了,她的小嘴特别甜,看到长辈都会奶声奶气的喊着爷爷好奶奶好,父母当然非常开心,他们会经常夸奖楠楠有礼貌,说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虽然父母没有给楠楠物质上的奖励,但是却让楠楠知道了懂礼貌是每一个孩子的基本素质,让楠楠更愿意主动的去做这件事情。

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未必要用物质奖励当做鼓励,有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语言称赞反而更有效,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被认可,从而一直这么坚持下去。

3、注重内在动机

5岁的强强和同学相处时有一些自我,总是不懂得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父母便告诉他,当一份快乐分享给他人时,就会变成两份快乐,只有会分享的孩子才能结识到好朋友,只有会分享的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是什么。

父母要让孩子从内心知道一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当孩子们在事情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之后,自然会认识到行为本身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内在动机,得到真正的成长。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奖励,只是奖励也应该有度。和奖励相比,孩子内心的充实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得到真正快乐的成长,是家长们永远的必修课。

德西效应怎么解决(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6)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