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八大名山(背山面海的莆田)
很多人对莆田,并不陌生。热播的《山海情》里就提到了莆田。可能说起莆田,您的脑海一闪而过的是:铺天盖地的“莆田鞋”,名声在外的“莆田系”医院……
没错!但您可能不知道,在莆田,一个春节可以连着过两次,一个元宵节可以过到“全国最长”,一块木头就能雕出花样,一个朝代就能出很多状元——实际上,莆田最原始、最自然的风貌,还是“山”和“海”。背山面海有风情,这才是属于莆田自己的《山海情》。
▲莆田“背山面海”,有着自己说不完的“山海情”。图源/网络
一个春节,两次过年
正值新春佳节,跟别处不同的是,在莆田,春节要连着过两次:一次是跟全国人民一样,标准的农历春节;而另一次,则是大年初四或初五再“补过”一次。莆田人分别把这两次“过年”,叫做“大岁”和“小岁”,而不叫“大年”和“小年”。
这一习俗,跟莆田从明代开始屡遭海上来袭的倭寇有关。那时候,东南沿海一直被倭寇侵扰。摸清了门路的倭寇,知道春节时家家户户“最多料”,有吃有喝有年货,打劫必然有收获,过年来抢准没错。这下搞得莆田人过年都不安生,只能躲到山里避寇,之后再回家把年“补过”一遍。久而久之,莆田形成了两个年的习俗。“大岁”跟农历新年一样,“小岁”从年初三到年初五,每家各异。当年倭寇还约定,凡掠夺过的人家,会点上一盏灯作为记号;莆田平海一带,为避倭寇,大家都会在年三十晚上彻夜点灯,形成习俗。此外,莆田人大年初二都不会去访友。
▲两次过年、超长元宵,莆田的春节创下两个“全国之最”。图源/网络
莆田年俗还有一点很新鲜,那就是元宵节跨度堪称“全国最长”。不同村镇的元宵节可从正月初六过到正月廿九,掐指一算,足足20多天!当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廿九是元宵最后一晚,又称“尾晚”。
莆田超长时段的元宵节,仪式特别隆重。以枫亭游灯为代表的花灯类项目跟全国差不多,但很多乡镇民俗,令人叹为观止:比如“砂花迎神”,用竹片把高温铁水打到果树上,好一片“火树银花不夜天”;又比如涵江多地村镇里的赤脚踩炭火,还有“菩萨冲花”,赤着上身穿梭在烟火之中,任凭火花在身边飞溅——红红火火之中,还有能让人咂舌的技艺。
▲莆田元宵节期间热热闹闹的“砂花迎神”,火树银花不夜天。图源/网络
“妈祖”故乡,海岸风情
倭寇海上来犯,给莆田带来了不一样的年俗。实际上,莆田的来历,就与“海”相关。相传莆田以前是汪洋大海,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火星散落下来,落在驮着陆地的“地牛”背上,引起地质变动,浮出陆地。人们称之为“浮田”,之后或许是发音问题,被朝廷写成了“蒲田”;又为避讳爆发洪水,去掉三点水,称为“莆田 ”——传说归传说,比较符合莆田地貌特点的说法是,莆田处于海岸线边沿,沼泽多,蒲草多,人们为打造良好生存环境,除蒲草、排海水、造良田,因而得名。
莆田海域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有三大特点:一是长,莆田境内海岸线总长443公里,其中大陆岸线336公里,海岛岸线107公里,占福建省海岸线总长约十分之一;二是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是莆田天然的三大海湾;三是岛屿多,三大湾区域内,湄洲岛、南日岛等大小岛林立。
▲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这“三湾”,构筑了莆田充满风情的海。图源/图虫创意
如此丰富的沿海条件,让莆田的大海充满风情,甚至带有神话色彩。众所周知,“妈祖”是东南沿海一带人们顶礼膜拜的“海神”。妈祖林默就出生在莆田湄洲岛上,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终生未嫁。其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世间渐渐形成了“妈祖文化”。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亿人敬奉妈祖,以妈祖为主题的各种妈祖庙、天后宫等可谓遍地开花。湄洲岛上的妈祖庙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人前来朝拜。
妈祖普渡众生,人们在与湄洲岛一水之隔的莆田平海镇,建起了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原构妈祖行宫,也是第一座妈祖分灵宫庙。平海天后宫供奉5尊妈祖,传说妈祖当年化身五位少女,保护前来整顿海防的朱元璋安然渡海。
▲妈祖庙引来世界各地人士的朝拜,堪称“东方麦加”。图源/网络
平海史称“南啸”,一直是海防前线重镇。朱元璋看到此处风平浪静,遂命其名为“平海”,为防倭寇,置平海卫,修筑卫城,称“平海城”。清朝收复台湾的大将军施琅,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驻扎平海卫,遭遇淡水供应不足的窘境,没想到在天后宫附近挖掘出一口枯井,获得了宝贵水源,大喜之下的施琅写下了“师泉”二字。如今这口师泉井,依然在诉说着历史传奇。
每年正月初九,平海城隍庙里还会举办城隍爷巡游,为的是纪念巩固东南海防的明代军事家周德兴。
▲施琅所书的“师泉”,讲述着妈祖庙里找到淡水的历史传奇。图源/网络
在莆田的海湾,人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也能轻松享受美好的自然风光。湄洲岛上的黄金海滩,被誉为“天下第一滩”;平海湾海岸线长达21公里,被誉为“莆田的天涯海角”;后海渔村有着“小马尔代夫”的美誉;户角海滩有一座形似帕特农神庙的石桥,与周边千奇百怪的礁石一起,构筑出独特的海岩风情。
每到夏天,莆田的海岸线跟东南沿海一样,会出现迷人的“蓝眼泪”现象,那是一种会发光的海湾浮游生物“海萤”,受刺激时发出蓝光,“点亮”了海水——莆田的海湾,始终洋溢着历史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气息。
▲“后海渔村”静静地散发着海滨休闲生活的气息。图源/图虫创意
木雕之城,精微透雕
与东南面美丽海滨风光相对应的,是莆田西北面的群山。莆田还有一个别称“莆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来定位,莆田北面是群山,因而得名。
从地势上看,莆田西北部有山地,中部有丘陵地区,正好处于北回归线不远,亚热带气候温润,很适合种植山地类作物,尤其是水果。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是莆田“四大名果”,听着就能让人垂涎欲滴。
▲柚子是莆田的四大水果特产之一。图源/图虫创意
郭沫若曾经说过,“荔城无处不荔枝”,“荔城”也是莆田别称,这足以描述出莆田的荔枝盛景。只不过,或许文人墨客们描述莆田荔枝的词句太少,这里的荔枝名气有点比不上妃子笑。热播剧《山海情》里,马得宝来莆田找白麦苗,这个西北人刚到莆田就拿着大把大把的龙眼使劲吃——不过在莆田,龙眼的价值不止是吃,而是有更大作用。
莆田人发现,龙眼木作为一种硬木,很适合做雕塑,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潜质。因为木雕需要质地结实、纹理细腻的木材,有的龙眼木根部形成天然的虬枝,造型独特,所以,从唐代开始,莆田龙眼木雕开始兴起,明清时更为盛行,成为与乐清黄杨木雕、潮州金漆木雕、浙江东阳木雕齐名的“中国四大木雕”。2008年,莆田被授予“中国木雕之城”的称号。
▲佛像艺术为莆田木雕提供了施展才艺的舞台。图源/网络
说起来,莆田木雕跟莆田的“山”与“海”有着不解之缘。“山”为木雕提供了龙眼木等良材。而木雕最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佛雕。当地妈祖文化盛行,令神像雕刻艺术蓬勃发展,推动了木雕技艺的兴盛。至今为止,不仅仅是莆田本地,其它地区乃至国外,依然存留有妈祖的木雕像以及相关器具。沿“海”贸易的兴起,提供了来自海外的菲律宾紫檀、鸡翅木等其他原料。莆田木雕就在这“山海之间”的碰撞中,逐渐打磨出了自己的名气。
“精微细雕”,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这是莆田木雕的最大特点。即便是微小的木料,也能雕刻出细腻的造型图案来,甚至多层镂空。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着多件由“莆田工”所雕刻的“贴金透雕花灯”和“浮雕花窗”。历朝历代,莆田都涌现出木雕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传承人、中国雕刻艺术家林建军,历经5年,在单块木头上创作出《五百罗汉》;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历经4年,在巨木雕上雕出两版《清明上河图》,被评为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并且这一雕刻创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木雕”吉尼斯世界纪录。
▲木雕《清明上河图》展示出莆田木雕“精微细雕”技艺之细腻和高超。图源/网络
与木雕相匹配的是,莆田家具工艺水涨船高。宋朝和明朝,莆田科举兴盛,状元众多。很多五子登科者变成达官贵人,装点家居,在家具、陈设方面选择木雕艺术品,某种程度上推升木雕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莆田仙游人蔡京,“丰大豫亨”,让家乡工匠结合京城里的宫廷器具和书画工艺,造出很别致的木雕家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木雕家具精品。莆田仙游南溪村梧墩的红厝瓦陈氏民居,堪称全屋木雕技艺的代表。仙游县因而被评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头脑精明,堪比犹太
木雕技艺展示出莆田人的聪明能干和心灵手巧。用一个词来形容莆田人,恐怕非“精明”莫属。
“背山面海”的地理格局,或许看上去很美,但潜台词是“人多地少”。莆田是福建面积倒数第二小的地级市,在福建仅比厦门大一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多地少”让人们一方面学会了吃苦耐劳,敢拼敢干;另一方面,也将目光瞄准了外面的世界,很多莆田人选择出去创业、经商。据不完全统计,莆田有100万人常年在外,从事各种商业活动。
▲“莆田鞋”是大多数人对莆田的最深印象。图源/网络
上世纪90年代初,莆田是世界名牌鞋的主要代工地,由此形成了特有的“莆田鞋”现象。有些不怎么喜欢守规矩的莆田人“耍小聪明”,造出了能以假乱真的高仿鞋,据说有的高仿鞋“比正品还正品”。经过20多年大浪淘沙过后,制鞋业仍是莆田的重要产业支柱。
众多商业领域中,根据非官方统计,全国70%以上木材加工市场由莆田人在经营,这为木雕产业带来了全国性的木材资源;其次是珠宝行业,同样是非官方统计,据说全国50%以上珠宝市场由莆田人经营,10个经营珠宝的福建人当中8个是莆田人;当然,还有医院,“莆田系”医院早已闻名全国——非官方数据可能并不权威,但莆田人有经营头脑,很会经商,是不争事实,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的祖籍就是福建莆田。
▲珠宝行业几乎一半为莆田人所经营。图源/网络
或许,“小聪明”也是“智商高”的表现。作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莆田历史上盛产状元。根据莆田专家的统计,这里历代共出现状元21人,其中正奏状元9人、正奏武状元2人、特奏名状元8人、释褐状元2人;历代榜眼7人;历代探花5人;历代宰辅(含赠予)17人;历代莆田籍的进士2482人。这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尊师重教,加上良好的学风,莆田历史上人才辈出。唐玄宗早期宠妃之一的梅妃江采萍,还有宋时的蔡襄,都出自莆田;现当代,中国半导体之母林兰英、曾经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陈章良博士等人,都是莆田人士。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南宋莆田籍的状元黄公度,在殿试廷对时曾经说过:“莆中所产,唯子鱼、紫菜、荔枝、蛎房。”
背山面海,莆田既有山货,还有海味,“海中马鲛鲳,山里鹧鸪獐”,巧手的厨师们把各路食材,捣鼓出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莆田市志》就记载,兴化比较出名的美食有:炒兴化米粉、荔枝肉、焖豆腐、跳鱼穿豆腐、干焖羊肉、蛋白扁食等。
▲莆田米粉细腻而口感好,与各种食材的味道融合,自成美味。图源/网络
来到莆田,不吃一碗兴化米粉,等于没有来过莆田。但严格意义来说,兴化米粉并非莆田本地特产。据说是北宋年间广东人黎畛被贬来兴化当主簿,为了让老母亲吃到家乡的米粉,黎主簿便全套引入了米粉的做法;还有一说法是黎畛为了解决修筑木兰陂民工们的用餐问题,请来广东博罗的厨师制作米粉,以快餐的方式解决吃饭问题。但不管是什么方式,兴化米粉变成了莆田的标签。
每到重要节假日,尤其是传统中秋佳节来临时,莆田人家宴上都会有一盘炒米粉,这是中秋节“送秋”习俗的必备品,寓意“吃米粉就是人能吃到胡子、头发跟米粉一样白”,即“高寿”。所以,兴化米粉很细,炒米粉又叫炒银丝,让细粉“海纳百川”,吸收花生、韭菜、冬菇、虾仁等各种辅材佐料的味道入味。当兴化米粉与那些大海的馈赠一块爆炒,既吸收海鲜的味道,又释放出淀粉的能量,让人饱腹而满足。豆浆炒米粉,更是别处难得一见的精品。
▲红团是莆田人节庆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寄托着对未来红红火火的期盼。图源/图虫创意
除了米粉之外,很多外出的莆田人会说:“回到莆田,最想的就是那一碗卤面。”卤面是莆田人的另一种乡愁。热播剧《山海情》里,当地人热情地招呼海吉女工:“来吃点红团吧。”莆田红团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做好皮和各种馅,再刻上福、禄、寿、喜、财、丁、贵的字样,蒸熟即吃。过年时家家必做,寓意喜庆吉祥。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餐无鱼”,身处海边的莆田人更钟情海味。不管是海蛎、蛏子、鲍鱼,还是鳗鱼、对虾、梭子蟹等,都呈现在莆田人的日常餐桌上。尤其是南日岛的南日鲍鱼,以肉质肥厚、口感细腻、营养丰富而著称,煮熟之后鲍鱼肉不会明显收缩,深得人们青睐,如今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莆田人还更喜欢炝马鲛鱼,类似于“红烧”,吃上一口就能尝到大海的味道。此外,地处湄洲湾北岸的蒋山村,跃升为成为闻名遐迩的“紫菜第一村”。
▲莆田人深爱的马鲛鱼,来自海洋的馈赠。图源/网络
“背山面海”,吃山吃海。丰富的山海资源,让食品工业成为莆田发展最快的又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莆田提出了建设“海洋牧场”的思路,将建设东南沿海最大的海洋牧场。
“山”“海”相通,全新蓝图
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莆田这样“背山面海”。莆田的这种自然格局,构筑出非常独特的空间美:“一心”(沿木兰溪两岸约56平方公里区域的“生态绿心”)、“二岛”(湄洲岛、南日岛)、“三湾”(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四水”(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和南北洋河网水系)、“五山”(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山、城、田、海”,空间格局广阔而错落。莆田正在打造“五山簇拥”、“四水相依”、“三湾环绕”、“二岛添辉”、“一心为源”的美丽格局。
▲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为莆田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图源/网络
山海相通,这是莆田人正在构筑的新蓝图。
“三湾并进”,迈向更广阔的发展蓝海。湄洲湾作为深水天然良港,深、宽、顺、直,不冻不淤,纵深18海里的半封闭狭长海湾,常年风平浪静,可建造万吨级以上泊位150个,目前与29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港通航,被列为我国四大远景发展规划的国际深水中转港,未来将重点发展新型能源、石化、钢铁、船舶修造、林产加工等临港产业,建设成为重工业化工基地;平海湾虽然不是深水港,但水域宽阔,风光怡人,是美丽的滨海休闲度假胜地,周边沿海滩涂很适合沿海养殖,变身为“海洋牧场”;兴化湾虽然起步偏晚,但可开发面积大,并且距离台中港只有72海里,是大陆离台湾直线距离最短的港口,这里将建成大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基地,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水良港为莆田的发展开拓新的蓝海。图源/网络
跨越群山阻隔,打通出海通道,“山海相通”逐渐成型。目前,莆田高速公路交通网实现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对接;福厦铁路、向莆铁路连通周边省市,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投入使用;莆田机场提上规划日程——港口、交通、配套、物流、海运的综合性立体格局,让莆田人有理由期待,“背山面海”即将书写出全新篇章的《山海情》。
▲山海相通,莆田人正在构筑新的发展蓝图。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莆田木雕造像分析与产业转型创新研究》,中国论文网/政治论文,行知部落https://www.xzbu.com/1/view-14994736.htm
•《莆田港:建设中的东南海岸亿吨大港》,陈薛薇,中国论文网/经济论文,行知部落https://www.xzbu.com/2/view-502428.htm
• 莆田文化网,http://www.ptwhw.com/
• 炎黄风俗网,http://www.fengsuwang.com/
•《莆田未来往哪里发展?》,莆田网,http://www.ptxw.com/fcw/dczx/201911/t20191112_236683.htm
•《平海户角,莆田新晋的网红宝藏地》,莆田旅游网微信公众号
•《背山面海 感受“莆田风”》吴智飞 王钊 马俊杰,海峡都市报2013年1月23日,http://dzb.hxnews.com/2013-01/23/content_88236.htm
END -撰文/黄启兵 编辑/杨亚林
图编/周红蕾 审发/吕维彬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网络 等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