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谁近视(近视是一种富贵病)
这不是暑期到了,正好路sir有一个表弟,今年刚刚高考完。
路sir就问他,高考结束后,你想做什么?表弟推着鼻梁上厚眼镜,一脸严肃地说他要去做近视手术,争取上大学前能当一个不戴眼镜的靓仔。
确实,路sir浏览了最近的新闻,说到这个普遍现象:出于大学专业选择或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不少准大学生们将摘除近视眼镜,列为高考后的“愿望清单”。高考后前往医院屈光科室咨询或选择近视手术的患者,数量明显增长。
不过,路sir也给各位想做近视手术的小伙伴分享医生的话。
据眼科专家提醒,近视手术是一项医学治疗手段,必须做好严格的术前检查,才能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手术数据,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眼科专家还表示,术前检查是确保手术安全和成效的前提,若术前检查不当,可能导致术后干眼症、视力过矫或者欠矫、角膜扩张、角膜损伤等问题和并发症出现。
看了专家的提醒,路sir不得不调侃一句,拥有一双视力正常的明眸太太太重要了。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为50.2%。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青少年近视的比例在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路sir寻思着,近视应该是一种现代病吧?哪知坐我隔壁工位的历史编辑说:“古人也会近视!”然后一脸正经地跟我科普起来。
1.古人为什么会近视?
著名的古典笑话集《笑林广记》,就记载了这么一则笑话《问路》:一近视迷路,见道傍石上棲歇一鸦;疑是人也,遂再三诘之。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
说有一人近视,走路迷路了,看见前边路边一块大石头上立着一只乌鸦,以为是个人,就去问路,石头不理他,这人就急了。再过一会儿那乌鸦挥了挥翅膀飞走了。这人还悻悻地说:哼,我问路你不告诉我,看吧,风把你帽子吹跑了,我也不告诉你。
原谅路sir不厚道地笑了。
还有人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嘲讽近视眼:“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意思为我就站你身边,你却问我你谁啊?看壁画把鼻子磨破了,锁书箱把眉毛夹着了,吹个煤油灯还能把嘴唇烧坏了。
开玩笑之余,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会近视呢?
如果你要把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人都挨个验光,你就会发现,其实近视眼主要集中在文人团队中,不为别的,就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印刷术应运而生,阅读成本大大降低。科举时代正式到来,世家垄断成为过去,寒门子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于是,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萤囊映雪……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太大了!
学习热情高涨,但是读书的硬件跟不上,晚上看书没有灯,只能点蜡烛,书本不是用龟甲兽骨刻,就是用竹简写,后来有了线装书,可是一般是竖版的,还没有句读,读起来那是相当的费眼又艰难……难读的书本再加上忽明忽暗的灯光,这可不就把眼睛看坏了吗!
唐姚在《武功县闲居》一诗中这样写道:“薄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可见古时人们读书对视力的伤害是极大的。
2.在古代,近视是一种精英病?
据《中华遗产》记载:曾经有好事者根据史料,列出了一串古代近视的文化名人,像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唐代诗人韩愈、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明代大才子祝枝山,清代名人纪晓岚等等。
数据表明,平民百姓得近视的可能性不大,大多集中在读书人身上。想想也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会得近视吗?主要还是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天天捧着一本书的文化名人更容易中招。从这个角度看,这近视还是一种精英病、富贵病。
白居易
先来看看白居易,人到中年,有天他写诗发牢骚,“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说的是,明明晴空万里他却像是身处薄雾,明明秋风寂寥他眼前却是繁花朵朵。说得有点像幻觉,但这其实是老白在借诗抒发自己“眼神不好”的牢骚。
此外,他在《与元九书》中还吐槽说自己读书读到口舌生疮,写字写到手肘生茧,眼睛里像进了飞蝇,动不动就数以万计。这不就是“飞蚊症”!
欧阳文忠像
再来说说大文豪欧阳修,欧阳老先生的确也是个近视眼。南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说这欧阳老先生啊患了近视,不仅读书十分艰难,甚至还影响到了他处理政府公文。
了解欧阳老先生的都知道,欧阳老先生在政治上颇负盛名,晚年顺利地“乞骸骨”告老还乡去了,还对外给自己起了一个“六一居士”的别号,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下棋、会友论道,美得很!
可见近视并没有影响老先生的工作效率,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山人自有妙计”。雇一个视力正常的小书童给他念书,问题不就解决了。
到了清代,就不得不提一下纪晓岚这个“贵中之贵”的大才子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老师倒是把纪晓岚的幽默风趣、机敏多变演得活灵活现,甚至还有那么一丝风流倜傥。
纪晓岚才华出众自是不必说,然而根据史料上的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就是容貌上不占什么优势,“短视”就是近视眼。
纪晓岚曾出任督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判案不力本应受罚的,乾隆却说:“纪晓岚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物,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都情有可原。”
3.古人如何治疗近视?
古代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治疗和缓解近视的症状。其中最备受推崇的方法就是:休息。
毕竟对于古代那些废寝忘食、闻鸡起舞的工作狂们来说,既没有护眼台灯可供照明,又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用眼,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就是矫正视力的最好办法。
刘禹锡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也提出:“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建议减少阅读以保护和恢复视力。这和现代人用眼过度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古代人用眼过度是为了读书学习,现代人的用眼过度就五花八门,难以辨析了。
休息的方法好是好,但只是对于能歇下来,对自己好的人有用,要是真碰上那些视书如命的文人像白居易这样的,那休息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办呢?别慌!古人还提出了效果更快更好的治疗方法:针灸、吃药。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提出的矫正视力的药方多达71方,不少都是很好的视力保健品。其中有一种叫“神曲丸”的,能够“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
保健品终究只是保健品,其实也不能保证近视很快得到改善,如果真的碰到了一个性子急的近视眼怎么办?总不能给他配一副眼镜吧?能!我们的老祖先啊早就想到了这个办法,1980年江苏一个汉墓就出土了一只东汉初年的放大镜。
金圈嵌水晶放大镜(东汉)
所以推断,至少在东汉时期,古人就有用放大镜读书看字的做法了。
到了宋代,有文献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而叆叇,指的就是眼镜,这时期的眼镜到底长啥样,无图无证据,路sir也不清楚。
上图为明永历年间仇英绘《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 请仔细看右下角‘兑换金珠’招牌下的老大爷
不过,至少明永乐时期已经有和现在差不多的眼镜,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画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有一位老者鼻梁上就架着眼镜!
有句话说得好,千金难换好视力,其实古代的眼镜有时候也是一副难求!
因为太贵了!有的眼镜,用料讲究,还需要别国的进贡材料,有时举一国之力都未必能制作完成。像黄玉、石英、水晶石等等,那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宝石,我们现在眼镜店里的眼镜根本没法比。
然而,即便是这么珍贵的眼镜,在眼镜大户乾隆皇帝那儿也不算事儿,据史料记载乾隆爷拥有至少35副眼镜,放在宫殿各处以便随时使用。
更奇葩的是,这位乾隆爷,还曾作诗表示自己对眼镜那是“深恶痛绝”。
白铜玳瑁眼镜(清)
他怎么说的呢?“器有眼镜者,用助日昏备。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只不过嘴里说着拒绝,身体却很诚实。
玳瑁眼镜(清)
不过,乾隆爷的眼镜究竟是近视镜还是老花镜,不得而知,但根据《阅世编》记载,当时的确已经出现近视眼镜了。
“惟西洋有一种质厚于皮,能使近视者秋毫皆晰,每副尚值银价二两,若远视而年高者带之则反不明”,只是这时候的近视眼镜价格还比较贵,市场上还很难看到,或许再过几年,当地的能工巧匠也能制作出来,价格就会更加亲民了。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眼睛是否也疲劳了?不妨放下手机,转动转动眼珠,眺望远方几分钟,好好呵护我们的“心灵之窗”。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