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

中国有很多个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元旦,春节 ,元宵节等等,其中最受我们重视最为隆重的毫无疑问是春节。春节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别样的情怀,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不舍,对童年的美好记忆的重温等美好的感情都掺杂其中。一年中收获满满的喜悦和家人分享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一无所成的也会在家人的安慰与鼓励下重新振作再出发。

有人说:过年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抒情,我看没错。一到年终岁尾,出外做工的,在外上学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管今年的收获如何,都会洗尽铅尘,一路风尘仆仆的往家中赶去。近些年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会在城里打工,到了春节时就形成声势浩大的“春运”,时间大概会持续一个月,期间运送旅客会有几亿人之多。我在南方上学离家遥远,经常站几十个小时回家,虽然辛苦,但是对家的期盼和马上要见到家人的喜悦远远战胜了旅途的劳苦。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1)

过年在我国有着很久很久的历史,据说在殷商时代就有了。传说中,“年”是一种猛兽,爱吃人,一到年终的时候,就下到村庄中吃人,吃饱了才回去自己的洞穴里睡觉,一睡一年,然后再出来吃。村里的人害怕了就躲到隐秘的地方去,这时候一个老太太说 ,你们不用怕,到我的屋里住一宿就没事。村民们不信都跑掉躲起来,老太太没走,等“年”来了,她拿出鞭炮放起来,“年”吓得不得了,跑掉了。从此“年"再也没敢来过。这时候人们才信了,原来这种猛兽怕响声,怕火光,怕红色。所以为了驱兽辟邪,人们在年终都会“过年”,放鞭炮,贴对联,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样的传统一年年的流传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的“过年”了。

活了这么大年纪,只有两次没有回家过年。一次是2006年,刚毕业那会,在无锡工作,老板不让回家,那个年过地是乱七八糟,一点年味都没感觉到。早知道不能回家过年,心里一点也不盼,心里想着赶快过去才好。也不关心日子,都不知道什么时候那天过年。记得大年三十那天在床上躺了快到12点了,公司宿舍只有自己一个人,听到外边的鞭炮声才知道,啊,今天是过年了,呵呵,外边饭店也没有开门的,随便上小卖店买点方便面火腿肠罐头回宿舍吃了一顿就算过去了。

还有一次没在父母身边过年是我十四岁的时候,当时在我大舅家过的年,略过不表。已经结婚了多年,我和媳妇每年过年都要回老家去,和父母们一起过年,自己都这么大了,但是只有跟父母一起,在老家过年,才能深刻体味到年味,即使只回家看一眼,听一听老家的鞭炮声,才算真正的过了一回年。现在平时工作还是较忙,时间也很紧,过年了也只是放七天假,还要两家来回跑,过年也只是蜻蜓点水,体会一点而已。自从上大学参加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没有时间去好好地和家人过一回年了。我的很多亲戚们都说“城市里的过年真没啥意思,一点儿也不像过年,一点儿年味都没有”,我也深有体会,其实在我的心里,只有在农村老家的过年那才叫真的过年,尤其是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

小时候农村人丁很兴旺,大人小伙子们也不出门打工,等秋天收拾完庄稼就没啥活儿干了,都开始“猫冬”。那时候冬天来得也比现在早,十月份就开始下雪,十一月的时候就开始上冻了。冰天雪地的,大道上,树上,屋顶都披着一层厚厚的雪,整个世界一片白色,人们出门都要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狗皮帽子,穿着大棉鞋。天太冷了没法进行户外活动,也没有别的事做,人们从那时候开始就盼着过年。只有过年了才有正当的理由去奢侈一回,吃好吃的,玩玩牌打打麻将。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2)

那时候的农村穷得不得了,冬天从来不买新鲜蔬菜,都是储备下来的。大概九月底十月份的时候把土豆和白菜放在窖里边,菜放在里边不会冻也不会腐烂,还能够保证新鲜。要吃的时候就下到窖里边背上来一点。小孩子吃不到好吃的,只有到过年了才能略尝到一丝荤腥,小孩子们都是很馋的,所以个个都很期盼过年。从放寒假那天就开始盼过年,一天天地过,数着日子,眼看着年一天天的近,心情就像放飞的风筝一样一飞冲天。现在的小孩子们,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的,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过年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盼头了,但是他们也失去了那些期盼后得到的喜悦。

过年一般在阳历的1月底,从十一月份开始,家家户户就会为猫冬也为过年做准备。第一件事就是蒸豆包蒸馒头。家家户户都要蒸很多很多,数量上基本可以吃到过完年的,因为过年的时候每家都会来很多亲戚朋友什么的,事先储备上就会省很多事。豆包只有东北有,关里是没有的,很多南方人估计这辈子也不知道豆包为何物。我们有句口头禅“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豆包是冬天的主食,天天吃很多人可能会不珍惜,有点瞧不起的意思,但是实际上他起到的功用非常大的,填饱了无数人的肚子,关键是抗吃抗饿,还很好吃。

豆包一般是黄色的,皮是用黄米做的,也有有黏大米做的,黏大米做的就是白色的了。先把黄米磨好,然后和好面,放在热炕头发面,面里边要放小苏打,这样才能把面发好。馅是用饭豆子做的。饭豆子并不是主要农作物,一般苞米瞎了掉苗了,庄稼人就会把饭豆子种在掉苗的地方,这样不浪费土地,模样像是豆角,但不是菜,主要是要里面的豆子,豆子可以卖,也可以放在饭里面吃,也可以包豆包做馅,做馅是要在豆子里边放不少糖精,这样吃起来甜甜的口感好。

包豆包是个大工程,一般的亲戚邻居都会来帮忙。从早晨一直要包到晚上很晚,边包边蒸。整个屋子一天都雾气腾腾的,饿了就直接拿起来豆包蘸着糖吃。蒸出来一锅我妈就会一个个地把豆包从笼屉里拿出来,会用一个小木头板,蘸着水,否则豆包太黏了是不好从屉布上拿下来的,一个个拿下来放在用高粱杆做的盖帘上边去,放满一盖帘我爸就端起来放到户外,不一会热气腾腾的豆包就全部冻上了,然后再把他们放到仓房里事先准备好的大缸里边,想吃的时候就从大缸里边拿出来放到锅里热一热就可以吃了,非常省事。

一入冬就没啥好吃的,所以我也很期待家里蒸豆包,家里又有很多人,看着大人们坐在炕上一边说笑一边包豆包,心里就很开心,这时候随便就跑到灶台那边去,一边玩耍一边蘸着糖吃豆包,心里很满足很幸福。小时候一直很喜欢吃豆包的,现在长大了却不喜欢吃了,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吃多了。

豆包蒸完了,冻上都放到仓房里边去,我没事稍微有点饿的时候就会去拿出两个放到挎兜里,一边和小伙伴们玩一边啃着豆包,啃着啃着日子就这样过去,年也越来越近了。接着就到了过年之前的又一件大事--杀猪。小时候基本每户农家都会养一头猪,有的家境不好的猪是舍不得杀的,一般都会在过年前把他卖掉补贴家用,也有了一点钱买年货。在我记事的时候我家的猪也是不杀的,都卖掉了,过年的时候在市场上买几斤肉包几顿饺子就把年对付过去了。后来条件好一点了,就年年都要杀猪了。

猪肉过年的时候吃,猪爪,猪头和猪耳朵等到二月二的时候吃。杀猪的阵仗也不小。我爸一大早就起来找到一个杀猪匠。我们村的杀猪匠叫-贾三,跟我们家是远房的亲戚,隔着不知道有多少辈,到现在我也分不清。外表不像屠户那样肥头大耳,个子不高,瘦瘦小小的。据说他杀猪的本领很高,一刀就完事,这样可以减少猪的痛苦。现在还记得当年杀猪的情形,那年我家的猪毛是花的,一团白毛,一团黑毛,全身黑黑白白,花花的,很好看很好玩。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3)

我妈喂猪很上心,他的营养很好,毛管发亮,膘肥体壮的。放学的时候我就经常逗他玩,没事就踢他两脚,他就会一下子跑出老远。有时候还会骑在他的身上,有一次他生气了跑的非常快,我骑在他的身边无可措手,怎么也不会想到猪能跑的这么快,吓得不得了,真是骑猪难下啊。

现在要杀猪,虽然能吃到猪肉,但是自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相反父母看上去很高兴的样子。早上就不愿意起来,央求父母不要杀他,我不吃猪肉也行,父母也不搭理我,当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不一会来了好几个人,其中就有贾三,我知道他一来肯定完了,猪今天是要死了,可怜的小花猪。先是烧了一大锅开水,用来洗猪身,剃猪毛。然后他们就把猪吊起来放到一张桌子上,猪头下边放着一个大盆用来接猪血的,这时候自己不忍心跑到很远的别人家去玩,直到现在我也没看过真实的杀猪场面,自己也从来没有杀过鸡鸭鹅等小动物,觉得太残忍了。

过了半天回到家,看到猪已经死了,杀猪匠果然厉害,据说只一刀不一会猪血没了猪就死了,自己心里想人也是要死的,猪也是要死的,都要死,死了就死了吧,没办法的事。猪很大,需要很多人帮忙才可以。清理下水,剃猪毛,把猪肉分成一大块一块的,分好的还是放到仓房的大缸里边去冻上。晚上就吃猪肉,我最爱吃的是血肠,猪的大肠清洗好,然后把猪血灌进去,灌好之后放在锅里蒸熟,然后切成一段一段的,要蘸着蒜酱吃。还有纯肉,一盘一盘的,还有猪肉炖粉条是必不可少的。杀猪在农村是个不小的事,平时交情好的,亲戚邻居都要找过来一起吃。一屋子人,每个人都开怀大吃,一个个都汗津津的,这时候酒也不喝了都闷着头吃猪肉,不一会就吃完了好多,之后都心满意足的回家去。

过年了,基本是要保证吃好,如果还能玩好就会更好。猪杀了有肉吃了,做什么菜都要有肉才好吃,所以这个猪解决了我们家过年的基本的吃的问题。但是娱乐的东西实在是没有,过去的农村有个广播就算不错,电视只有少数人家才会的,当时算个稀罕物。

记得在我十一岁的那一年,我家才在要过年的前几天买的第一台电视机,北京牌的十四英寸黑白。花了三百多块钱。当时全国刚刚兴起“万元户”这个概念,我记得有一回我爸和我大舅躺在炕上算账,说看看我们家有多少钱了,我爸算了半天说也有一万多块钱了。我父母都勤劳肯干,在我们当地的小村子里,算是比较殷实的。

但是平时我爸妈都是节俭得很,从来不肯多花一分钱,只有是非花不可的时候才会狠下心来买东西,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电视对我们来说算是奢侈品了,只是娱乐用的,所以我爸妈是想了很久才定下心来要买的,三百多元现在看来不多,但是对我们家来说,也确实不是个小数字了。有了电视机,我兴奋得不得了,再也不用溜须别的小孩子上别人家看动画片和电视剧了。过年的时候也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还可以看西游记,当时年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放西游记看,看着孙猴子上天入地,自己就拿着一根木棍当金箍棒耍起来。那时候电视就是过年的一大奖品,也是我最可爱的玩具。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4)

盼望的日子总是过得越慢,但是总是一点点地过去了。尤其是我家有了电视就不怎么想过年的事,日子就过得飞快了。一天天的坐在板凳上看电视,就是广告也不会放过,新闻联播一点不落的看下去。就这样三九天很快过去了,年也终于要来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可以说是春节的预演。从这一天起,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每家都要为了过年做最后的准备。这时候必须做的一件事是“上市场”,就是赶集。

冬天太冷,平时的时候大家经常猫在屋里,很少出来活动。但是到了这时节,一个个都会从屋里冒出来,穿着厚重的棉衣,走在大道上奔那市场上去,整个村子在沉寂了几乎一个冬天之后也终于有了一些生气。市场离我们村大概有七八里地,大家都是走路去,地上全是雪,有的地方还结着冰,滑溜溜的,大家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慢慢的往市场走去,一路走一路说笑,小孩子们都像逞能似的跑在前面,一会走一会小跑着打着雪仗。

记得第一次去镇里上市场,看到镇上的路很宽很干净,路上都铺着沙子,两边都是红砖房,排列的整整齐齐的,十字街东边甚至还有一个二层的小楼,街上人的穿着也时髦一些。整天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村子里,以为当时的世界都是这个样,从来没想过还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当时的我就像刘姥姥第一次闯进了大观园。平时的市场人是很少的,现在的市场几乎全镇人都来了,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商贩们尽全力有何叫卖,争取多卖出一点货,因为过完年年货就不好卖了,也卖不上好价钱。

庄稼人也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之后才出手买下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家年年到了市场上有几样东西是必须要买的,鞭炮,鱼,芹菜,苹果,冻梨,报纸也许还有一些冻柿子。所有必备的东西都是买一点点,不会多买,我妈在我爸出门前就会把每样东西要买的数目告诉我爸,不让他多买,减少浪费。鞭炮一般是二十个双响子,五百响的挂鞭两联,我那时候特别爱放鞭炮,但是又没有那么多,挂鞭都不是一挂挂的放的,我回到家都会小心的把小鞭炮拆下来,一个个的放,这样就会够玩一阵子的。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5)

鱼一般是鲤子,不是活鱼,都是冻鱼。吃的时候要放在冰水里泡上半天才能下锅,虽然不是很新鲜,但是还是很好吃,尤其是母鱼有鱼籽的特别好吃。芹菜用来包饺子,平时都是用自家腌的酸菜包,俗称酸菜漏子。但是过年了也不能那么寒酸,大人不计较,我还要吃的,为了我,家里也年年破费买点新鲜的蔬菜来包饺子给我解解馋。

苹果一般是十斤,最多二十斤,也不知道是什么苹果,反正都是青青的小小的,我也舍不得吃太多,有的时间长了苹果皮都变得皱皱巴巴的,不过都是很甜的。冻梨就会买很多,一般是买一塑料袋子,大概会有好几十斤,因为冻梨很便宜也很抗吃,一般一袋子也就十块二十块钱的样子。那时候的蔬菜和水果虽然都不是新鲜的,但是由于都是绿色食品很少喷农药,更由于常年吃不到,所以每样东西吃起来都特别的香甜。现在倒是什么东西都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再也找不到那种滋味了。这些东西加上自己家养的猪的猪肉就是过年全部的吃食了。报纸也会买一大捆用来糊墙。买完东西回家去,看着仓房和正屋里满满的年货全家人都会露出幸福的笑容,尤其是我,高兴的不得了,有了这么多好吃的,还有电视看,过年真是好!

还有五六天就过年了,每天都会变得很忙碌。先是要把屋里屋外彻彻底底的打扫一番来迎接新年。费工夫的事就是糊墙了。过去的农村大部分都是土房子,屋里的墙面都是糊的报纸,有的人家会糊大白纸,这样会显得更亮堂一些。我家糊的都是报纸,一年的烟熏火燎之后都会变得黑黑的很暗沉。在市场上买的报纸就是用来糊墙。早上起来吃过早饭就开始干,我妈先是烧一壶开水,再用一些面粉放在大盆子里,把开水浇进去之后搅合搅合就是浆糊了。之后在炕上放一张桌子,把一沓报纸平放在桌子上,我妈负责把报纸刷上浆糊,我就把一张张的报纸递到我爸的手里,他就一张张的仔细的慢慢的把报纸糊在墙上,屋顶或者墙角上都要登上梯子不留一点死角的。

我家的屋子很小,但是也要费上一小天才能完成。我小啊,都想出去玩,但是想着屋里亮堂的样子也不觉得累了,干的欢天喜地的。糊完墙,吃完晚饭,天也就黑了下来。我爸就会把灯泡拧下来,平时为了省电我家点的都是十五度的小灯泡,一点儿也不亮,这时候会换上一百度的大灯泡,点上灯看着新糊的墙,整个老屋都变得新鲜起来,就像老树长出了新芽,重新焕发了青春。那种幸福感绝对不亚于在城里新买了一栋楼房,刚刚装修好新住进的第一晚。

收拾好了,一家人坐在炕头看着电视,聊聊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准备好的,日子虽然贫苦,但是那种气氛的温馨与和睦是任何东西也换不来的。接下来还要做不少事为过年准备,炒瓜子,烀肉,剪窗花,写对联等等,直到把这些事情都准备好了,兴奋的心情也不可抑制了。终于要过年了,晚上大道上小孩子边玩边喊--过年啦,过年啦........

过年的气氛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达到最高潮。这一天几乎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天,过完年后不久农民们就要开始农忙了,又要开始一年的辛苦劳作,三十这天是庄稼人对过去一年自己勤劳工作的奖赏和对未来一年的期望,以及亲人们倾诉感情的重要时刻,庄严的近乎神圣。而所有这些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在午饭的时候全家人围桌而坐举起酒杯的的时候呈现。不管会不会喝酒的都会多少喝一点,来庆祝春节,迎接新年。

每家每户在这一天都会早早的起来,开始忙活着贴对联,贴挂钱,贴福字。外边大门,户外门,屋里门,仓房都要贴合适的对联 ,中间一副横批下边粘着三张挂钱,五颜六色的随风飘扬,猪圈上一张肥猪满圈,鸡架上金鸡报晓,四轮子上一张万里平安的对联一个个的贴上去,不一会整个院子里就有了满满的年味。这时候有的小孩子就会放起鞭炮来,噼里啪啦的响着,整个村庄都在响彻着回音。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6)

你在大道上,碰见认识的不认识的,这些平时面容僵硬不苟言笑的庄稼人都会微笑着向你抱拳道:过年好哇,过年好哇,向你拜年。整个村庄所有的农民今天都是高兴的,友善的,即使互有嫌隙的见面了也会亲切的打招呼,似乎世界都在散发着迷人的笑容,这时候每个人的物质上精神上都是富足的,满意的。那种气氛绝对是一年中任何一天都比不了的。

贴完对联就爸爸妈妈就会开始准备午饭了,这时候每家都会把事先预备好的“硬菜“食材和各种佐料拿出来,精心的准备这一年最重要的一顿饭。小时候看着爸妈忙碌的身影,闻着灶台上飘来的阵阵菜香,打开电视看着最爱的动画片,我想天大的幸福也莫过于此。记得有一年,就是这个时候,看的动画片是“神笔马良”,手中拿着一个冻梨,黑黑的,一边啃着梨一边看电视,马良拿着笔在墙上一画,墙就出了一个门,马良就走进去,那时候是相信的,多么天真,一会跑去灶台上看一看,一会跑去电视那边看一会,多少年了,从来都没有忘记过那个情形。

中午饭一般都会最少有十个菜,鱼是必须有的,寓意年年有余,鸡也是要有的,象征展翅高飞,肉是常菜,还有各种新鲜蔬菜,总之是满满的一桌子吃不完,一家人在这天都是要喝酒的,把平时说不出来的话讲出,爸妈一般也会对小孩叮嘱新年的要做的事,然后共同举杯大快朵颐。本来都想大吃一顿的,但是这时候都吃不下去多少了,因为肉实在是太多了,再者,猪肉一冬天也吃了不少,肚子里都有油水,饭量就下来了。吃不了的剩菜不能扔掉,下一顿热热再继续吃,一般把剩菜打扫完要等到初五。吃完这顿饭,过年的高峰基本就会回落了,但是年的气氛依然是浓浓的。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7)

吃完饭之后我妈就会看天气,看下午是晴天还是阴天,看会不会下雪,根据天气情况我妈就能判断出来年适合种什么庄稼,养什么家畜。晚上天黑了我妈就会跟我爸说,来年我们要种什么要养什么,我从来不听的,也不信 。但是每年我爸都会说:准,准,真准啊。吃完午饭后,大部分人都有点酒意,不会呆在家里,出门到邻居亲戚家打扑克打麻将,平时都是白玩,但是今天都会带点输赢,多少也不会太在意,辛苦了一年也没有任何娱乐项目,这时候都会选择放纵一下自己,在小赌中增添过年的惬意。一般会玩到晚上八九点钟,这时候大家都会各自回家去,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再吃年夜饭,这顿饭是真正的辞旧迎新。农民们晚上都睡得早,平时天一黑就早早的躺下,但是这天晚上都会精神的等待吃年夜饭,也会小喝一点。吃完这顿辞旧迎新饭后,还要做一件事,就是“磕头",磕头是个仪式,相当于拜年。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大年初一这天去到长辈家拜年,我老家是在年夜饭后的凌晨就去。我们老张家是个大家族,在我们那个小村子就有而是多户人家,都是直系的很近的。光和我同辈的男孩子就有快20个人。

这一大家子,吃完年夜饭后都到我大爷爷家里去拜老祖宗。小屋子挤不下,站的满地都是。小时候不知道为何要拜祖宗,就是觉得挺好玩,看大人磕头,自己也磕,觉得磕头也好玩,第一次一下子给老祖宗嗑了好几十个。后来长大了仔细的看看了老祖宗上写的家谱,一共有八代,估计有几百年了。快三十年过去,大爷爷都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健康,但是其他的张家人大都搬走了,分布的五湖四海都是,有的都联系不上,老祖宗在过年的时候也不供奉了,但是吃完年夜饭磕头拜年的传统还是保存了下来,只不过现在只有几个人,远远没有当年的热闹。

过完了年三十,算是正式步入新年,这时候大人们都会尽量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出门,条件稍微宽裕一点的家庭,会给小孩子买一件新衣穿上,去走门窜户,到处拜年。这时候经过几天的好吃喝,一般的都不会对吃食有太高的兴趣。这时候主要就是玩,也会有别的村子里的扭秧歌的来。

秧歌队穿的五颜六色,小伙子小姑娘们都花枝招展,蹦蹦跳跳的,队伍中如果有会唱歌的就在院子里大展歌喉。队伍会有一个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领头,小伙子们在院子里扭,他们就会走到屋里去,和主人攀谈一番,主人碍着面子又是在新年,都会大方的赏给秧歌队十元二十元的一张票子,这时候领队就会走到院里,一手举着票子一边高喊:二十元。秧歌队听到得了彩头,就会更卖力的扭起来。秧歌队走到哪里后面都会跟着一大帮人,他们扭到哪儿看到哪儿。直到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才会恋恋不舍的回家去。

八十年代春节回忆(过年-回忆八十年代的年味)(8)

这样热闹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才会结束,元宵节这一天也是非常的好玩,似乎过年的味道又一次回来,再次的到达了一个高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放很多很多的鞭炮,从早到晚,鞭炮声都不会停下来,似乎树杈上的积雪和屋檐下边的冰坨都会震下来的样子。家家户户的门前都会竖起大灯笼,天还不黑就都点起来,院里就会亮堂起来,整个村庄也跟着有了明亮的色彩。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送灯”,送灯就是到墓地去给故去的亲人点一盏灯,因为十五这一天晚上必须要明亮。

小时候我爸告诉我,他们这些故去的人十五这一天晚上必须有灯,有灯才有亮,这天晚上他们好抓虱子,不然这一年都会被虱子咬的。现在当然知道这是句玩笑话,当时可是深信不疑的。灯不能是白蜡的,因为用白蜡的话,据说他家的后辈小伙子就会说不上媳妇会打光棍。所以一般都用油灯,当然现在不是了,都用电子灯了。到了墓地去,点上灯,接着还是要磕头,长大了我也去磕头,心里还会许个愿,让他们保佑我什么什么,但是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哎,我有时想,是不是头嗑的太少了呢?

正月十五过去了,年才算真正的过完。喧嚣的村庄兴奋的人们又恢复了常态,人们都开始为新的一年做打算,重新进入了忙碌的状态。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要出去做工的,一般都会选择在十六这天奔赴远方开始一年的劳作。上学的,依依不舍的在父母关切担心的眼神中,微笑着转头落泪登上火车。热闹了半个月的家中又沉寂了下来,接着农民们开始盘算着今年要种什么,要买多少化肥。小孩子们,心里头是空空的,盼了很久的年过去了,又要开始等那似乎地久天长的又一个年.......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年也这样一个个的过去。过去那个年幼无知天真无邪的孩子已经人到中年,鬓角已经长出了白发,却依然盼望着年,盼望着年的味道,年的氛围。只希望年永远都不会过完,就这样下去该多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