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1)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2)

一、解读的工具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3)

见上图,马老总结的古诗批注三方面:1,直观、分析到的思想、情感;2,直观到的语感、情调、氛围一一时空之美;3,由思想、情感折射(原因思维)到的心灵思维、生命时空一一美。由此,我们对一首诗可鉴赏到两重美:即上面2和3的美。

上面那个批注的三点要了然于心,能记住它那些字面的说法,并且要会运用。今天我们就来试着用一用,那上面的三条是不是可行的。

那三条实际上也可以先告诉学生,作为一种方法,知识先储存在头脑里。那么对于《峨眉山月歌》,我们可以直接从第一句开始做一种阅读批注。那么实际上我们首先不外乎是考虑一行诗里面他的思想、情感或者是一种写景的氛围感,看是侧重哪一面,我们把它批注出来。

那么文龙先生你批注一下,试一试,不要怕批注,第一句你批注什么,我们就算开挖掘机的。

我们按照挖掘机设计师他的说明书吧,去开一开,开得好与不好这个没关系,我们试一试。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4)

二、要勇敢一些

在批注之前,肯定要把整首诗从头到尾读那么一两遍去有整体的把握,才不至于孤立地理解,这样我们批注才可能是一种整体的逻辑的结构的。

你把它当成一种游戏,很好玩儿的一种游戏,你们都可以参与这个东西,它就是一种游戏,玩儿而已,别把它当成认真。

对我来说,在这个群里说话都是玩耍,都是无聊娱乐而已。语文老师掌握到一些核心技能,你在课堂上上课,还真的可以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一种快乐。

(文龙:囫囵一体,如何下口)

先画批注第一句,写景的句,渲染营造什么氛围感?如你置身其中,什么感?

(邹:我觉得还是直接交作业,再讨论比较好[让我看看)

可以,有基础有勇气的不须别人启发,直接操刀,甩出成果。

逻辑没毛病。但是,一二句要批注。

不能独立自学的,同桌互相讨论,也是办法[呲牙]

(有一人提交成果)

勇敢、有勇气!不评价,不评点。各自勇敢呈现,我也会写的。关键在勇气。

学习实践勇气。

阅读课堂,教师可以不评论。志在呈现,比较切磋。

这就是工匠精神,想做教师,可以毋需评价徒弟成果,教师在学徒面前操练一把,就够了。之后⋯⋯还让徒弟大胆去犯错。

这是我理解的一种教育学。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5)

所以,我以后不会再启发文龙老师了。不用问题启发式,而用工匠实践式。我做了,会说为什么那样做。

但前提是你们先实践犯错,否则,我也不会表演的。我不会在群里无故表演武功。

只图表面热闹的语文群,除了一地鸡毛,就是死寂。我们这群,要从鸡毛或死寂中分别出来,可持续性地切磋、学艺,以求达到职业技术自由、讲台自由⋯⋯

包括要问具体难题的,除非你同时交出自己的不自信的答案,否则,我也不回答解疑。

今天,谁提交成果,我就给他呈现我的成果,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成果。

这也叫平等,教育学意义上的平等。这样,就减少了许多空谈。,

(第二人提交成果)

勇敢!加油!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6)

三、成果要展现

今天,我会呈现解读,如你们的解读一样,如展销会上平等放置。只是,我靠后才出场,免得文龙老师只看不做。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7)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8)

马老提示的标注的三个层面,实际上第一个层面容易理解,就是关于诗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通过读整首诗都可以看到有明显的提示,比如说思君就是思念,也就是说标注这个它是简单的事情,那么第二个是标注语感、情调、氛围,实际上,这主要是这对写景的句的标注,当然我们要标注它的氛围感。

一二句写月亮和月亮的影子、江水,我们如何描绘它的氛围感。氛围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气氛感,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听觉感、皮肤感,我们的感官感受到的东西。我们的感官不外乎是五官,你五官感受到的东西不外乎是静啊、冷啊、热啊、暖啊等等。那么显然这是个冷色调的风景,声音也是寂静的,所以你标寂静、凄清,这些都不是多大的问题,那么要不要标孤独呢?孤独要谨慎地标注。

也就是说标氛围感呢,你要越靠近物理性的东西,环境物理性的描述,它才是越是本源的东西,你越往心理上描述,它越是后起的东西。我们就标本源的东西,本源就是物理空间感的东西,那就是标寂静。我们不标寂寞,因为寂寞是种寂静引起的,它不是本源的。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9)

当然,至于孤独感,就更是由一种物理空间引发的一种情感。虽然马老师说,我们标注可以直观语感、情调、氛围,但是对于诗来说一一这种描写物理空间的写景句来说,我们标本源性的靠近物理特性的去描述它,我们标为“寂静”或者是“静”,当然,它实际上是一种静美。

一二句重复渲染一种静一一寂静或者说静美,那么三四句实际上就是在这静美的基础上,寂静的基础上引发的一种情思或者思念之情。那么具体的来说,第三句他是在半夜出发,晚上出发,这种行为动作在渲染这种思念之切,他要去去追寻,要去找这种找君(朋友?),那么最后一句,也把这种思念之情,说得明白,也有动词“下”(渝州),也就是说最后两句都是动作。

“向”三峡和“下”夏渝州这种动词都是同时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去见君(朋友?)。不见君,就是意味着要去见君。所以,这两句是用动词的重复渲染一种急切的思念,想念君的一种情感。

所以,整首诗的逻辑就是由静美或者寂静引发了对君的一种思念情感,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10)

三、美在哪里呢

那么我们作为一种批注,或者说是一种审美鉴赏式的阅读,还要思维这种对君的思念,这种情感,他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情感,那么实际上我们就问,是什么东西在触发他这种,或者说是什么原因使他去思念?

当然,按诗的逻辑上来说,他就是环境的清静,在触发他产生这种思念,也就是环境的静美。但是,我们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或者说引导学生思维,这种环境的静美,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式的,它是一种心灵的外化,实际上是心灵空间的美。那么这种心灵空间,生命时空的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这个时候要思维,为什么作者这个思念之情,它的背后的心灵是美的。

爱动脑筋的学生也不难把这些空白填出来的。一个人想念君,或者说他不是一个太自私的人,他的心胸一定是想到更广阔的,更远方的,要么他是想与人分享某种知识,或者是分享某种美景,或者是与人交往、敞开胸怀等等。总之,他一定是内心一种开阔、广阔、空远、深远,这种更美好的一种心灵,他才会去远方,去找君。

这样整首诗,实际上我们就完成了从批注到审美的全过程。这就是鉴赏的全过程吧,实际上这对学生是可以操作的,可以引导的。

至于,我为什么每一句都批注“静和思”,实际上你们不一定看得清楚,我前两行“静”是排在前头的,后两行是“静”是排在后头的,排在前头的意味着它是一种显像的浮在明面儿上的,排在后面的意味着隐藏着的。所以它是一个双面结构。那么前两句浮在明面上的就是寂静,那么后两句浮在明面上的就是思念,但是每一个明面后面都有暗藏的另外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我敢于每一句都做一样的批注。

峨眉山月歌的意象的特点(峨眉山月歌的解读)(11)

这就是学习原理的一种变通,当然我不是说我这就是完美无缺,你们也可以批注得比我这更好。我最后要说的是我这种双面的批准,实际上它就是通俗地说,就是情景交融,只不过哪个是显现的,哪个是隐藏的,是有不同的情况。

怎么引发了思念思君之情?这个诗的逻辑明明地摆着的,他就是因为一种寂静之美,由美景触发人的思念,多么自然而然的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一种创作现象,或者说一种美学现象啊。

实际上,这一首诗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完全是一个同本质的结构,他为什么想故乡呢?难道跟床前明月光没关系吗?

离家是思乡,君不是乡,君是人。

思乡和思君他的对象,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就思念本身来说,他是都叫思念吧,就这样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