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历史详解(战国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战国上承春秋,下启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林立格局大体消失,代之以七雄并立的格局,即所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竞争你死我活,“七雄”并立又逐渐变成秦国的“一雄”独大。七个志在统一的竞争对手,代表着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那么,七种可能,又是怎样向另一种可能演化的?七雄对峙,它们各自有怎样的作为?从七个大国的盛衰变化中,又能读到怎样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呢?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要讲的战国这一段故事,就是中国历史由“大分”到“大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延续的时间与春秋差不多,二百五十多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这段历史。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呢?因为两点:一、重要;二、特别。
它怎么重要呢?战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大裂变,结束了从史前到夏商周数千年形成的远古社会,开启了秦汉至今两千多年的社会政
治经济与文化。史前的中国文化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但十分清楚的是,战国离我们才两千多年,离中国文化的开始时期却要远得多。那么,战国以前的漫长历史,其特点是什么?依靠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以这样说,从政治上说君权要靠神权的护佑,所以,战国之前漫长历史的政治情况,也可以说是神权政治。古代文化从发祥、发展,一直到夏、商、周建立,那些王者总是要依靠一种至高无上的神权,也就是精神力量统治大家。神权的分量很重。当然,任何政权都需要武力支撑。可是没有武力支撑,缺了神权的保障,就没有服人心的力量,就难以持久。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过来,总是由父母生,有兄弟人伦,由父子兄弟这些最基本的人伦,蔓延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群体。发展到西周时期,就有宗法制的出现,强调血亲原则。可是,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总体社会结构原则也要结束了。下启秦汉,到离今天一百多年的清末,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几个主要方面,都实行的是战国兼并战争中形成的体制。要了解秦汉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定要从战国开始观察。所以说,它很重要。
第二,它特别。特别在哪儿呢?中国文化,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化,很长时间里,人们信仰德行,相信亲情,尊崇人际和谐,可是到战国这个时代,根本不讲以上这些东西。它讲什么?讲智术,讲诈术,讲暴力。所以这个时代,是血与火的时代。数千年发
育成的文化形态,要在两百多年中把它改变,大家读过《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老先生写庖丁解牛,把一个剔骨、一个骨肉的剥离过程,写成一个富于韵律的过程,文学家的手法美化了一件很痛楚的事情。站在牛的角度,那是要流血,那是要骨肉分离的!战国这两百多年,应该说也是一个很痛苦的时代,崇尚暴力,崇尚诈术。古老的社会体制要结束,许多人要为此而死于非命。
后人写文章说到这一段的时候,对这个时期的尚诈术,对崇尚智力的评价,并非那么美好,往往持一种否定态度。这是因为这个时代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历史当中,比较特殊。
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
战国诸侯称雄的形势图
战国又叫战国七雄,哪七雄呢?大家耳熟能详,即所谓齐、楚、燕、韩、赵、魏、秦。在七雄争强过程中,尤其是一开始,还有一些小的国家存在,它们尸居余气地存在,实际早已变成“狼群”眼中的“羊”。七雄就是“七匹狼”啊!它们盯着这些小国,要竞争,就得抢夺这些小国的“鲜肉”。有这些小国存在,可为什么只说战国“七雄”呢?就是因为那些小国不过是放在案板上的肉。这时期的历史,只是“七雄”的历史。
战国是由春秋裂变来的,西周建国大一统,到东周就开始乱,先是春秋,继而是战国。春秋与战国比,春秋是“乱”战国是“变”。当然这只是取其大端而言。春秋是在“乱”中“变”,战国是“变”中还有点“乱”,因为还没统一。所以,春秋加战国这段历史,这段五百多年的历史,就像一座大厦,微微倾斜,最后轰然倒地。由此旧时代结束,新时代诞生。
大厦轰然倒地之前,就是七雄的角逐。这七雄,其中有四个国家,是换了最高统治阶层的。所以,战国的第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西周以来的老贵族被新的统治者所取代,也就是说,第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政权的大变更。
政权的大变更,主要表现在“三家分晋”和“田陈篡齐”这两个事件上。有的史学家认为,三家分晋、田陈篡齐,是春秋走向战国的标志。
那么,究竟“三家”怎么“分”地“晋”?“田陈”又怎样“篡”得“齐”呢?这里边有很多细节,简单地说,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邀买人心。
三家分晋前晋国内部形势图
三家分晋前晋国内部形势图
先来看三家分晋。大家知道,晋国(在今山西省)进入春秋以来争霸,先是晋文公争霸,后来又有晋悼公复霸,霸业延续的时间
很长。要争霸,必然要打仗。要打仗,君主去?光杆儿司令不行,就要用大臣。用大臣,打了胜仗,就得给好处,主要是土地和人民,划出去给那些上战场立功的大臣。这样,在晋国内部,就逐渐形成大家族条条块块分割国家君主权力的状况,而且愈演愈烈。同时,这些大臣之间,为了更多的权益,也必然要互相倾轧,你消灭我,我消灭你,消灭来消灭去,最后剩了六家。这六家有韩、赵、魏,大家比较熟悉,还有三家是智氏、中行氏和范氏。六家在一段时间内虎视眈眈,你盯着我,我盯着你,六只老虎或说六只豹子在那儿争斗。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早晚要有个胜负。这个情景,被远在吴国的一位赫赫名人看透了。谁呢?孙武。他把晋国六家将来的胜负情况看了个通通透透。
出士文献有一篇叫作《吴问》,里边记载了孙武和吴王的一次谈话,说到晋国六卿的争斗。吴王问孙武,北方的晋国,六家都在争强,将来到底鹿死谁手啊?孙子说,将来笑到最后的,应该是赵氏家族,范氏、中行氏先亡。吴王一听,啊?赵氏家族?赵氏家族并不是很强啊!当时最强的家法是智氏,其次是范氏、中行氏。孙武就解释说:范氏、中行氏先亡,因为他们出租给农民土地的田亩量最小,一亩只有160步;智氏则是180步,韩氏、魏氏则是200步;最多的是赵氏,一亩240步!而且,赵氏还“公无税焉”,不收税,或者税收很少;韩、魏等五家,则是五分之一。孙武看到的赵家等出租田亩的情况,其实就是收买,大家族租给百姓土地,160步叫作一亩,180步、240步也叫作一亩,可实际的面积差得很多。收税都按一亩多少来收,都是一亩,160步和240步,差得远了去了!这就是说,老百姓从谁家得到的好处多,就支持谁。由此,孙武判断赵家最后能胜利,因为他家最能邀买人心。
孙武了是军事家,可是他也懂政治,懂世道人心。他把晋国的事看透了,实际也把当时新贵上台的把戏看穿了。果不其然,没有多久,先是智氏联合韩、赵、魏灭范氏、中行氏,接着韩、赵、魏联合起来又灭智氏。最后,就剩了三家:韩、赵、魏,与孙武的预言有出入的是,最终是韩、赵、魏三家切西瓜似的把晋国一分为三,这就是韩、赵、魏三个战国政权的诞生。
三家分晋,诞生了战国七雄中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件事情,和在齐国内部发生的田陈篡齐事件,一起构成了春秋向战国的过渡。田陈篡齐,指的是齐国的田氏家族篡夺了齐国的君主之位。那么,田氏家族为什么能谋夺齐国的君主之位?它主要靠的是什么呢?再来看齐国。与三家分晋差不多同时,出现了田氏篡齐。与三家分晋的大亩出租、小亩收税手法相似,田氏夺权邀买人心则是大斗出、小斗入。
田氏的先祖春秋早期从陈国流亡到齐。当时陈国公子叫完,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在陈国待不下去,就跑到了山东的齐国,后来称田氏。田、陈古代读音相近。当时正值齐桓公争霸,陈完作为流亡贵族来到齐国,被任命为工正,管手工业生产。齐国是老牌国家,工商业发达,烧罐子、烧瓦盆之类的制陶业也发达,田氏就负责这方面生产的管理。
当初陈完往齐国跑的时候,占了一卦,算卦的说,将来陈完这一支会建立一个新国家。不过看卦象,新国不是在陈国,得在异国。陈国的贵族与舜一个姓,而齐国的贵族则是姜姓,卦象里显示,将来八代以后,他们要在齐国建一个新国家。陈完到了齐国以后,有人给他找媳妇,老丈人家也算了一卦,说将来这位女婿的后人要取代齐君,大富大贵,贵不可言。这些如果不是事后诸葛亮,也只能算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我们不去管它。陈氏在齐国做管理手工业的官,积蓄了不少财富。不过很长一段时间,田氏家族在齐国的表现都平平,没什么大贡献,只是一个富人家族而已。
到了春秋后期,陈完的后人在收买人心上就可以大有作为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的齐国老贵族,与其他诸侯国的老贵族一样,都在抛弃自己的民众。
春秋后期齐国的君主是谁呢?是齐景公,就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那位“孺子牛”。是他,让儿子骑在背上,自己嘴里叼根绳儿,另一头让儿子拽着当缰绳。结果,爷孙俩栽了跟头,儿子一拽绳子,把老爹的门牙拽掉了,这个人就是齐景公。对儿子好得不得了,溺爱,弄得自己豁着牙执政。对儿子那么好,对民众又如何呢?糟糕
透顶!齐景公手下著名的大贤臣晏婴到晋国去给君主办婚事,与当时晋国的一位大贤人叔向闲谈,谈到齐国的情况,晏子说,“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我们的政治到了末世了,我不知道将来政权是不是就归田氏。晏婴在这
样的感觉,叔向就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晏子说,咱们可以“即器求道“
看看我们国家的情况。晏婴的意思是通过一些现象(就是器),可以了解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他又说,我们国家度量衡是有的
定制的,比如一斗有多大,国家有明确规定。多少升是一斗,多少斗是一石,也是有规定的。可是,田氏家在放货的时候,他家那一斗,好家伙,要比国家的一斗大出好多,用这样的大斗发放给小民,等到小民还他家粮食的时候,田家又把符合国家规定的斗器拿出来,用这样的斗来量。这就是大斗出,小斗入。这样一来,借债的百姓就占到了便宜。另外,田家经营木材,经营海货,木材在山上什么价格,在都城里卖给老百姓还是什么价格;海货也是一样。这不是赔本赚吆喝吗?可是经济上受点损失,政治上却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三家分晋和田陈篡齐,开启了大兼井的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和它之前的历史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战国时代的独特面貌。那么,这些变化是什么呢?
无论是三家分晋,还是田陈篡齐,就是四个字:邀买人心。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好多内容:
第一,什么叫老贵族没落啊?他怎么就没落了?当年打天下,伐商纣王的时候,老百姓跟着你贵族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你们富
贵太久了,开始抛弃当年追随你的老百姓。齐景公对儿子那么好,把门牙都拽掉了,可齐国老百姓的情形怎么样呢?晏婴说了,说在我们国家,卖鞋子的都失业了,百姓生活困苦。这就是统治阶层忘了载舟覆舟的道理,不拿百姓当人啊!这就叫没落。
小百姓也就只能跟着给他一点点好处的人走,其实是被一些有野心的人收买了。收买他们不就是三五斗的事吗?还能用多少?升斗小民,一点小利就可以带他们走。当田陈篡齐、杀姜姓君主时,齐国的百姓默不作声,田氏就得了手。可是,最终跟着走的小百姓又如何呢?一百年左右吧,孟子到了齐国,就是田陈篡齐的齐;碰巧他也到过梁惠王的魏国,就是三家分晋的那个魏。孟子在这两个国家看到的是什么呢?
孟子反复看到的是“野有饿浮,厩有肥马”
野外有不少饿死的老百姓,可是当权者,有钱有势家族,达官贵人家里,马都要肥死了!你田氏当年大斗出、小斗入的劲头哪儿去了?
你魏氏当年大亩出租、小收税的劲头哪儿去了?夺了权,反过头来就收拾老百姓,大斗小斗、大亩小亩的那点好处,要利滚利、利打利地收回啊!其实就是放的高利贷!历史读到这儿,让人很感慨!
以上就是这段历史的第一层,政权方面换了人。从西周到春秋,君主及其周边的亲贵,都是周家当年分封的老贵族的后代。比如说鲁国的伯禽,带着鲁国的民众,到山东建了一个国家,住在城邑里。这批人繁衍,越来人越多,君主与这些人,老关系,不是亲人就是旧人。现在突然来一刀,诸侯邦国的脑袋被拿走了,换上了“新头”,韩、赵、魏和齐,都换了新头。不过,在社会层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可是社会的“头”换了,“头”和社会的“身子”之间,需要新的接骨连皮术,这就要出现新的变化。过去
老君主和自己民众的关系,不是亲戚就是故旧,可以追溯历史,追到创业时期。现在换了,没这个历史渊源了,怎么办?各种各样的变法就出现了。
而且,也正是四个新兴国家率先变法,尤其是三家分晋的那个魏,变法更走在前面,也率先走向强盛。别的国家纷纷效仿,不变法不行,所以各国都开始变法。由于政治层面的变更,在社会管理层面也必然有大变化。这是第一个层面,就是政权发生了重要的变更。
第二个,在整个政权变更中,也看到了世道人情的深层变化。刚才我们说过,三家分晋,不是六卿之家在那里互相虎视眈眈吗?
范氏、中行氏早早被灭,这事情先从哪儿起?先从赵家内部起。
怎么起的呢?说起来很简单,家族势力大了,就开始分家,越分越远。赵氏家族大掌门、正支正脉是谁呢?是赵简子。可是他有
个“五从兄弟”,什么叫“五从兄弟”呢?就是刚刚出了五服不远的兄弟,在邯郸掌管着赵氏大家族的地盘。这位“五从兄弟”叫赵午,又叫邯郸午。本来,不都是赵家人吗?然而,老话说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已经是战国时期,正门正支就要消灭旁门旁支,赵简子已经容不得赵午。看到了吗?世道人心开始变了。当时赵家势力打卫国,卫国献五百户人家给赵氏。所献五百家本是准备放到邯郸这儿的。不想赵简子处心积虑要干掉赵午一支,就提出来说,卫国献的五百家,你们不能要了,必须给我。这是强拿。赵午他们就商量,采取推迟拖延的计策。赵简子马上翻了脸,赵午来都城,赵简子就把他关了起来,然后对他的随从说,你们回去再另立个人吧,这个人回不去了!三下五除二,赵简子办事倒很麻利,把赵午杀了。同门,刚刚出了五服的兄弟,赵简子就这样对待,这就是世道人心在变啊!变在哪儿?
我们知道,周代建国,亲亲尊尊,有个很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周公旦。周公旦这个家族在洛阳主政,他死了,他儿子继承,他好多辈子孙,世世代代做周公,在西周做了约三百年,到了春秋又做了一百多年,总共做了四五百年的周公,十五六代人总有了。那是老原则,任用亲人。
可是,在赵简子杀赵午这个事情上,我们却看到了另外的法则。什么兄弟不兄弟?利益最要紧,谁妨碍了自己的利益,就把他干掉。实际上,正是赵简子和赵午同一个大家族之间的内斗,又引起其他家族的反应,出现了六卿之间互相歼灭,直到最后剩下四家。赵简子处心积虑就是要干掉赵午这一支,这时候,西周以来重视宗族血缘关系的老观念已经被抛弃,眼里只有利益、土地、人民。这样的世道人情,打个比喻说,遵循了鲨鱼的准则。电视里演,鲨鱼在娘肚子里时,若是怀了多胎,同胞在娘肚子里就开始干仗,大的消灭小的,也不管什么同胞不同胞。赵简子正门消灭旁门的事,就发生在春秋后期,韩、赵、魏还没有破壳而生,很像是鲨鱼在娘胎里的大吃小,哥哥吃弟弟,强的吃弱的,这样的原则在战国七雄尚未真正出现时就确立了。试想,一旦他们建国以后,他们处置列国的关系会怎样?我想大家从赵简子处置赵午家族这样一件小事中,差不多就可以领会了。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层变化,就是处事原则、世道人情的变化,什么人伦,什么血亲,统统扔在脑后,这就是第二个方面的变化。
战国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变”,不仅政权层面在变,世道人心在变,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最终又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第三个方面的变化,就是战争法则的变更。七雄所以不同于春秋五霸,还表现在对周天子的态度不同。春秋五霸争来争去,都是以尊周天子为最高指向,就是不想尊,也得尊,假装也得尊。这就是“五霸”。他们要以周天子为号令,统领诸侯。另外,诸侯称
霸,要设个假想敌。例如晋文公,想联合北方中原诸侯,就一定得把楚国当假想敌。这样,诸侯才有了共同的敌人,于是大家才成了朋友。这是老形态。
但是战国,一旦出现七雄并列的局面以后,这些国家的君主,没多久就各自称王了。各自称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和我之间我们都是独立的,谁强谁主宰天下,没有任何的道义可言,也没有任何的合法性可言,合法性只有拳头。所以战国的原则就是拳头的原
则,谁强,谁取胜。所以我们说,这个时代就特殊在这儿,每个国家都摆明了,你是王,我也是王,就看拳头吧,摆明了是武力征服天下。
这导致什么结果?战争打法不一样了。春秋的打法是什么呢?是“大刑用甲兵”(《国语·鲁语上》)。最大的刑罚是打仗,披铠甲、拿兵器,这是大刑。大家都是周王室下的邦家,如果一个国家做了不好的事,周王用简书的方式调动诸侯军队,打上旗子,敲起锣来,公布错误,讲明诸侯哪儿做错了,要堂堂正正地征伐有错的诸侯,这叫刑罚,这就是所谓王道。
西周的战争是这样的概念。到了战国,七雄都是王了,荒原上七匹狼,都想当王者。这时候还能讲“大刑用甲兵”吗?不能。战争就只是用诈术,就是杀人如麻。七国都想做最终的王,必须把并立的其他国消灭掉,占领你的土地,掠夺你的人民,消灭你的政权。战争因此异常的酷烈了。
春秋时期打仗,七八百辆战车,战车上站着三位甲士,后边跟着十几个人,算一算,总共也就是几万人而已。可是到战国时期,伊
阙之战一下子就死了二十四万人;长平之战,一晚上坑杀降卒四十余万。诸位,一部二十四史,翻一翻,记录多少人,就说是人名,有二十四万个人名吗?有一晚上坑杀四十余万吗?而且是杀降卒。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楚庄王打胜了,晋军逃跑,楚庄王告诉他的将士们,追跑了就算了,不要多杀人。这个符合杜甫的诗,杜甫《前出塞》说,“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楚庄王还有这个调调呢,他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为了建立更好的政治,不是杀人。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杀降卒的将军。为什么有人把战国称为“黑漆漆”的时代?这时,孟子站出来了,指责当权者:,你们杀人盈城!有人问孟子:未来统一天下的是什么人?孟子说了句:不嗜杀人者,统一天下。这句话调门虽然太高了,不切实际,但说出了世道人心。这个时期战争的打法异常惨烈,战略战术也很复杂,所以研究军事史,研究列国之间的军事斗争策略,这个时期是个好对象,很多典型的战例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另外,这时期人们打仗,不像过去,驾驶战车,敲着鼓;而是全方位,水战,陆战,靠着险关,包围战,运动战,等等,有各种打法。所以,古代的兵书,像《孙武兵法》等,就写成于这个时代,此外还有《孙膑兵法》,还有《吴子兵法》,也都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这是第三层变化。
第四层变化是什么呢?舞台的主角变了。春秋时期,那些贤人,举一个例子,如晋国的贤人有位随武子(也叫范武子);随武子死了,接着就是范文子;范文子死了,就是范宜子,老贵族之家一代代往下传,这些人也都是出身名门,根正苗红。这批老贵族,他们的家庭就这么世代相传做大宫。这是老例,是世卿制。到了战国,新冒出一批人来,不是靠出身,而是靠个人的才干起家的。这批人要说起来,还跟孔子有关系。春秋战国之际,新崛起的士子,就有孔子的学生,像子贡、子夏等。子夏后面还会说到。子贡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会做买卖,他的身家财富如果在现代,可以上富人榜。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子贡这位善于经营的富人。说孔子死了以后,子贡到卫国经商做买卖,富甲一方。他接驷连骑,游说诸侯,阐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能跟诸侯分庭抗礼。为什么?我不吃你,不喝你,不拿你,他的身份就独立。《史记》也说:“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这时期,一批新人起来了。还有一个人物,大家很熟悉,苏秦。他是洛阳人,家里的财产状况,他自己说过,他说我要不出去游说诸侯,就老老实实种城南那二亩地,有什么出息?看见了吧,家里面只有这么一点土地,是小户小民。
后来,出去游说诸侯,传说他挂了六国相印后回家了,有点小人乍富那个劲儿。他一开始游说诸侯不顺利,回家那是什么光景?老爹、老妈见了他以后,理都不理:我哪有这么个儿子?倒霉催的。嫂子,管家的伙头军,在那儿坐着,一看小叔子那个德行回来,干脆不烧火、不做饭。爹妈,因为有不止一个儿子,有好有坏,分别对待;嫂子,人家的女人,对自己不贴心,也不奇怪。自己老婆又怎么样呢?苏秦的老婆在那儿照旧织布,假装没瞧见他。这是当初他回家的情形。可是现在,他富贵了以后回家,挂着六国相印带着钱财回来,可以买田买宅了,好家伙,他嫂子见了他以后,像一条蛇,匍匐着爬到苏秦面前套近乎。苏秦就说了:“嫂子,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怎么对我这么恭敬啊?”
他嫂子势利眼却也实话实说:“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小叔子您不是钱多官大吗?苏秦当时感慨了一句:“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大丈夫生在这个世界上,权势、富贵怎么可以忽略呢?文字很传神,是小说家言,把嫂子的势利,苏秦得志后的沾沾自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秦是二亩田地人家出来的,他们家都是势利眼,典型环境下出来的典型人物。他的确很有作为。当时出了一大批像他这样的下层之士,如商鞅、吴起、张仪,纷纷活跃在这个历史舞台上。他们或者主持变法,主持大的军事斗争,或纵横游说,出谋划策。一批
新人崛起,使历史变得如火如荼,社会政治的舞台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归结一点,这是个大裂变走向统一的时代。由春秋的乱,分裂成七国,再到秦国统一,谁能统一天下,七种可能,但最终秦国统一了天下。战国的这台大戏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好戏也即将上演,接下来的第一个节目就是,魏国的霸主是怎么炼成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