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行业的税负率是多少,探究税负背后的疑问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题:探究税负背后的疑问——代表委员把脉企业税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各种行业的税负率是多少,探究税负背后的疑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各种行业的税负率是多少,探究税负背后的疑问

各种行业的税负率是多少,探究税负背后的疑问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题:探究税负背后的疑问——代表委员把脉企业税负

新华社记者韩洁、姚玉洁、高敬、李鲲

降低企业成本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大任务。中国税负究竟高不高?缘何企业抱怨税负重?企业减负还有哪些空间?针对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记者采访与会代表委员和权威人士,一探究竟。

(小标题)宏观税负到底超不超发达国家?

一国税负高低,通常用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即宏观税负来衡量,它反映一国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7日在记者会上说,目前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重。

近期有文章称,中国宏观税负“高达44.4%”,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此前一些国际“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中,中国也居前列。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比较不同国家宏观税负的高低,统计口径必须可比。如果口径不同,数据难免差异很大。

目前,国际上统计政府财政收入通常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制定的政府财政统计标准。按这一标准,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包括公共财政收入、扣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之后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在加总时须扣除交叉重复部分。

由此测算,2014年、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9.1%、29.1%。即便计入剔除成本补偿性费用后的土地出让净收益,2014年、2015年的我国宏观税负也只有30.5%、30.1%,低于世界平均38.8%的水平,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42.8%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34.4%的水平(2013年)。

之所以有统计认为国家宏观税负很高,刘尚希认为主要是在统计口径上将四项收入笼统相加,没有扣除重复部分,如2015年仅一般公共预算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就有9741.75亿元。此外,土地出让收入国际上通常也不计入政府收入,应该扣除。

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认为,各国情况不同,尤其中国情况特殊,建议应建立自己的税负指数,从而更真实反映中国国家宏观税负总体水平。

(小标题)企业为何感觉税负重?

从国家大账看,宏观税负并不重,但一些企业感觉却不同。两会上,有代表委员也反映税负较重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减税降费,对我们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号。”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认为,现在企业各方面税负确实很重,2014年集团上市公司利润13亿元左右,各种税费加起来也是13亿元左右,很多费税并不合理,比如增值税的附加税费。

据介绍,我国企业除了要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三项流转税,还要在此基础上缴纳13%的附加税费,包括7%的城市维护建设费、5%的教育费附加和1%的防洪费。“2014年,天士力的附加税费达1亿元左右。”闫希军说。

刘尚希认为,宏观看税负不高,但企业税感重,主要在于税收分布不均衡,有轻有重,造成有的企业痛感较明显;此外我国税制不完善,税基窄,传导到企业身上就可能感觉税负重。

在张连起委员看来,中国宏观税负总体合理,但结构上还有调整、完善的必要。直接税比重低,而间接税比重高,处于盈亏边缘和产业链低端的企业税负痛感强烈。

(小标题)为企业减负还有啥招?

当前,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财政收支矛盾凸显,中国能否承受全面减税风险?专家认为,要结合我国国情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合理把握减税节奏和力度,避免出现民生支出“兜不住底”的风险。

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包括全面实施营改增等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深表赞同。他很关注附加税费的减免问题。

李东生说,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需求增长不足,导致制造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制造业附加税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能解决,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当前政府减费比减税的空间更大。“为企业减负,应该更多地注意税外,比如各种部门的收费等隐性因素造成的综合成本。”

“财政减收之时,正是全面规范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难得的‘时间窗口’”。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建议,当前对提供普遍性公共服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考虑调整或取消,同时应继续加大清理“红顶中介”收费的力度,推进使用者付费项目改革。(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