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主要有什么特征(痰湿体质的所有表现)

I导读:小编初次读本文时就觉得畅快淋漓,后来发现何绍奇先生、江淑安先生均评论过此文非人云亦云之旧文,其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把文献挖掘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才有此思想结晶。因篇幅过长,故分两次推送献给大家。大家有时间一定要耐心看完,于临床大有帮助。有论道言之有理的文章,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共享、共进步。(编辑/青立)

痰湿体质主要有什么特征(痰湿体质的所有表现)(1)

论中医痰病学说——痰病的症状、体征特点

作者/朱曾柏

广义的痰、由于在发病方面广泛地涉及到肺、脾、肾、肝、“三焦”诸脏腑,因而可凝聚、盘踞在各个组织器宫之中,留伏不去,“变幻百端”,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

明·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中记载:“痰饮变生诸症,形似种种杂病,不当为诸杂病牵制作名,且以治痰为先,痰饮消则诸症愈。”指出痰病症状复杂,临床各科都可发生。

中医文献有“顽痰怪症”之称,一是言其治疗某些痰病难以速效,同时也言其痰病临床症状怪异,如不仔细审查分析,很难识别。

诚然,痰病以及某些挟痰之症的临床表现是很复杂的,但只要掌握了痰的概念、产生以及发病脏腑和辨痰要领,不仅可准确地识别痰病和某些挟痰之症,而且还可正确地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现仅就广义痰病的主要体征特点、症状特点分述如下:

(一)体征特点

1.久病不衰,病症自发自愈,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所谓久病不衰,主要指罹病日久,形体不衰,食欲不减,精神、语气、声音等等无病态,有的患者虽然体形瘦削,但语言、精神仍然如常人。

痰气壅滞时,虽然暂时地表现出精神困顿(此时最易误诊为虚症),但痰气稍一疏散,精神即如常人。

这是因为痰病和其他虚损性病症不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痰气壅滞,一般是邪实正不虚,机体的气血精气尚未受损,故久病不衰。

由于痰气壅塞,有的人外形上还显得较病前壮实。由于痰气时聚时散,故病症常时发时愈。

中年以上之人,体内阳气渐衰,情志易变,运化精微、水湿之功能亦衰,痰浊易于内停。

当然也有脾肾阳虚、喘息多痰、形寒畏冷、形体虚衰以及伴有一些阳虚体征,或肺虚久咳少痰,这属于脾肾阳虚、肺阴耗损为患,不能专作内痰之症。

2.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晦暗,其形如肿。

这是痰浊壅塞,阳气受阻,肾精不能上注于目,以及痰气停于皮里肉间,影响营卫运行的病理反映。

3.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这是痰热内蕴的反应。热属阳邪而主动,具膨胀外透特点,痰热蕴结而又欲外透,故有上述诸症。痰病患者面色晦暗,为痰浊或痰湿遏阻阳气;痰病患者面色光亮如涂油,多属热痰内蕴之候,两者应加以区别。

4.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如绵,掌厚指短,手足作胀。

痰浊阻塞,充斥肢体,因痰生病,从而导致气机壅滞,脾不运化,故形体壅肿而显似肥胖。手足作胀,掌厚指短,属于痰浊壅塞者,当伴有相应痰病见症。如病久气虚阳微,痰湿停滞,则肌肉松软如绵。

5.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

油腻厚味,滋生痰涎,故痰浊内蕴患者厌油腻厚味,有的痰病患者一闻到油腻腥荤之气即感恶心、头晕。此乃油腻厚味生痰,同气相求为患,并非气、血虚弱之候,当予鉴别。

热为阳,痰为阴,热可化阴,热食热饮入胃,临时起“离照当空”之效,故喜进热食热饮。

淡味为阳,有淡渗痰饮水气之功,故喜素食淡饮。焦香干燥食物,有香散燥湿和汲化痰湿作用,故痰湿内蕴患者,喜食焦香干燥食物。

6.神志恍惚,或抑郁,或亢奋。

广义的痰,随气而行,无处不到,因此痰可迷蒙“心窍”(即“痰迷心窍”)。

中医认为“心”主身之血脉,亦主神明,为“思之“,二者综合起来对心的实体和功能作了全面、客观的描述。前者指以心气(阳)为动力推动血液循环;后者指大脑的思维活动。

“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即指痰浊可影响人脑皮层功能失调而呈现出抑郁或亢奋体征。但又与精神病人不同,此则表现极其较微,须细心察问方可发觉,彼则亢奋妄言妄动之症不能控制,或抑郁之情溢于言表,成为重要的临床症状。

7.舌体较正常人弛纵胖大,舌上时而津津滑润,脉象可表现为滑、沉之象,也可表现为濡缓之候。

舌体弛纵,古称“纵舌”或称“拖舌”,为气虚痰壅重症。

痰病患者体征所言舌纵,并非痰浊内闭中风之舌纵难收、流涎不止。

痰浊之邪重浊停聚,壅塞阻滞,故可见舌纵不收,但表现极其轻微,如不仔细诊视,常不易察觉。只是在痰浊壅塞过盛时舌体弛纵现象才比较明显,临床当细心体察之。

滑、沉、濡缓之脉,为痰浊内停之候。如痰浊凝聚于某一局部,舌脉亦可无异常变化。

(二)症状特点

1.头眩、头痛、头重。

中医认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须气血精髄濡养,不容浊邪干扰。如痰湿上犯,干扰清空,则头眩、头痛而闷重。

头痛、头眩、头部闷痛属实者,常见于高血压。

西医认为,高血压乃脑血管痉挛,或血管硬化失于弹性,因而血液运行受阻,压力升高。

从中医来讲,痰湿之邪,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故高血压患者,凡具有痰湿上蒙头部清阳见症者,按清化痰湿论治,收效极为显著。

痰湿上犯而形成的头眩、头痛、头重,或迁延不愈或时好时发,但与气血虚损之症有本质的不同,用补益剂不独无效,反可加重,此因犯实实之诫故耳。

如顽痰死血聚结不散,并可凝结成为肿瘤,盘踞于颅脑或机体其他局部,非化散搜剔顽痰死血,肿瘤之患不能消除。

2.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痰湿之邪留伏于胃肠,造成胃失和降,腑气受阻,故常作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小声漉漉。

痰饮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腻。痰浊本为津液所化,但又反过来遏阻津液的运行,故又时而口干,如饮水过多,徒增饮邪,则水入而呕恶。

以上症状,临床上常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因而服药往往无效,如按温化痰饮为治,或兼主疏肝运脾,收效甚捷。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本症的发生,一般是始于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部,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

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又因本症始于肝气郁结,继而脾运失健而痰聚,故本症为咽喉如物梗塞之症,亦随情志之抑郁和愉快与否而表现为时现时消。

本类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如病情经久不愈,因病致虚,可形成阴虚挟痰之症。如专事化痰消散,则阴津更加耗损,咽喉阻塞干燥之症必更为严重。必须同时配伍足够的滋养阴液之品,以滋养为主,寓养于消,痰气阻塞之症,方可愈而不发。

4.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即指此类病症而言。中医讲“心”,亦指脑的功能,如“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论性在于脑”等等即是。

故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常常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的病变表现出来。此类病症,治以涤痰开窍,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5.大便粘裹痰涎,或大便秘结不畅。

痰浊留伏胃肠,随便而下,则大便粘裹痰涎,治以健脾化痰,当有收效。如痰浊留伏肠中,遏阻腑气,则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但粪便并不干结)此症愈润下愈秘结,如投以行气化痰宣肺之剂,则大便迅速通畅。

6.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痰为阴邪,其性粘滞而易于内伏。痰浊内伏,遏阻阳气,阳气不能伸展,形成阴不配阳,阴遏阳郁而发热。痰浊遏阳发热,既不同于外感六淫之气化火,又不同于血虚、阴虚、气虚之见症,其特点是身困重而热不扬。临床上不少不明原因的低热,如不见阴虚、气虚之类体征者,当属此类。

如妄投滋阴补气方药,则更加助痰恋邪,造成低热身困,绵绵不已。如能详察舌脉,审症真谛,以化散痰湿为主,则可收到满意效果。

7.肢体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疼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未发现病变。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所(兼)感不同,病变百端”,痰浊留伏遏阻,局部营卫气血运行受阻,故有上述诸证之变。如痰浊聚结不散,患处还可出现肿胀或结节。

8.溃疡、糜烂,滋水渗津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痰湿留伏,或热痰凝聚,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有形之痰浊外泻,故滋水渗津不止,甚至溃烂流痰。本症长期不愈,正气虚衰,加之患处腠理洞开,常受外来风寒邪热之气的侵袭,营卫气血难以恢复正常,故患处久不收口。此乃始于痰浊凝聚,继而导致气阴亏损,兼挟顽痰不化。

如患处皮肤增厚起屑,为气阴亏损、营卫失和,兼有顽痰凝聚。

9.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槌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上症尤为明显。

痰饮停伏胸中,胸中阳气被遏阻(包栝肺气失于肃降)向运行不畅,故常感胸闷憋气。如痰浊停伏于背部,背部阳气运行不畅,则背部作胀或发凉。叹气和槌打,气机暂得舒展,故患者常大声叹气或槌打而后快。如痰浊痹阻过盛,使胸中阳气完全痹塞不通,还可导致一时性的气血运行迟滞,不通则痛,心前区呈压榨样闷痛,发生严重的急性心肌梗塞。

10.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打凉冷感,或肤色晦暗。

痰浊一旦凝聚,气机便更受阻滞,故可结为肿块、结节。初起与体内阳气虚衰或情志抑郁,脾运失健,不能运化精微以致痰浊凝聚有关。痰浊既凝聚,复又阻碍气血的运行,情志更加抑郁,如此互为影响,层层相因,故使肿块愈结愈太,愈结愈牢。

中医外科学中称本症为“宕”,谓“至牢至坚”难以攻破。如皮肤、面色晦喑明显,为顽痰死血互相凝结所致,须化顽痰破死血并举。如病程过久,还须同时助阳益阴,离攻于补,兼用虫类、麝香等香窜搜透之品,充分发挥某些中草药化散痰淤的作用以治疗肿瘤。

广义的痰病、痰症,临床表现极为复杂,脉症不符、舌症不符者殊多,处方用药时,要舍脉从症、舍舌从症。

以上体征方面的特点、症状方面的特点,是痰病、痰症以及某些“挟痰”之症经常出现的一些主要病态。但也并不是说每个痰病患者都要全部或大部具备这些特点。

恰好相反,由于患者所处的地区方域不同(如气候寒、暖、潮湿、干燥不同等等)、工作性质(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不同等等)以及年龄、性別、禀赋、嗜好等等不同,上述见症则各有不同。

因此,务必把体征和症状方面的特点以及患者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结合起来辨证,不要胶柱鼓瑟,机械地看待这些特点。

以上仅仅扼要地阐述了一些中医关于痰的概念,痰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痰病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痰病患者特有的症状、体征等主要内容,拋砖引玉,以期引起海内高明重视中医痰病学说这一独特的学术成就。

除此之外,中医治痰大法和对于痰病卓有疗效的方剂和药物以及外治法等等也是丰富多采的。如:“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痰随气而升者,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古今医鉴·痰饮》)以及化顽痰老痰,分化顽痰、死血,涤痰搜络,涤痰开窍……等各种治痰大法和方药,也是中医学术宝库中的独到之处,仅就治疗痰病、痰症的常用方药,简介如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