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不等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最后加一些很务实而不现实的经验谈:疫情前,在我们团队(无官方背景)向外国人推荐我们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外国友人都是非常友善的但是他们对中国此时此刻的生活是不了解的,这种不了解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反思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反思文学属于现实主义
最后加一些很务实而不现实的经验谈:疫情前,在我们团队(无官方背景)向外国人推荐我们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外国友人都是非常友善的。但是他们对中国此时此刻的生活是不了解的,这种不了解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笔者几十年前刚来北京读书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你们广西人是不是都穿板鞋上课?知道她是善意的,我当时哭笑不得。因为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小姑娘,如果她不是从事民俗表演,她可能也一辈子不穿一次板鞋。我们去到国外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绝大多数的外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了解还停留在文革,还有一小部分停留在晚清民国,只有凤毛鳞角的人知道中国当代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对我们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几千万,他们在干嘛?怎么会这样?我们那时才知道,即便天天都在提倡国际社会交流,事实上有效的民间对民间交流非常不充分,甚至非常少。出了国就是国际纵队,我们当时的读者已经涵盖几十个国家。所以文学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但是所有的美国主流媒体和图书影视发行渠道一致选择了对中国禁入。这跟我们讨论好莱坞大片的引入占全部播映影片的比例完全是两个概念,那是一种刻意的抵制。我大学同学是北大社的同仁,要打入他们的主渠道也很困难,在海外自建渠道就更不可能,也没有地方可以发声做最基本的营销推广。就好像从前广西人讨论本地一旦上了央视一定是负面新闻,现在好点,全是螺蛳粉。China只要上了《纽约时报》,跟以前的广西差不多,都是带偏见的,虽然他们不是我们的上峰。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则要好得多,笔者甚至接受过《卫报》记者的网络采访,对于出版本身就事论事。所以国外不同地区的差异非常大。美国只有亚马逊愿意接受出版界的国际纵队和独立创作者,他们当时刚刚开始全球自出版 POD业务,同时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他们对各国都秉持着友好的态度。但是那时的亚马逊在出版巨头企鹅兰登贝塔斯曼面前,才是刚进场的小学生,更别提《纽约时报》。亚马逊是一家擅长商业经营的公司,他们的文化也很温和,后来又跟Netflix联合介入影视制作,如今如火如荼。
在当时,甚至现在,绝大多数外国人普遍不了解日常的中国和中国人在干嘛,这是事实。所以我们当时面临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只能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上,以一种非文革也非政治的方式告诉国外的普通人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和我们此时此刻的文学是什么样的。他们非常欢迎这种"基于商业需要而陈述现实"的交流。
彼时莫言老师拿了奖,随后刘慈欣老师拿了奖。在中国人都在津津乐道中国文学已经提升到世界水平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哭还是笑。务实地说,国外的现实根本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自我感觉最良好的文学,在国外还是非常小众。在国际的汪洋中,卖了一两个作家的几万册书,这算什么?就算几十万,也很快销声匿迹。很多人没有概念什么叫畅销书,国内一个作品畅销的起步数是十万册,爆款可达几千万册。《哈利波特》系列全球销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国际普通民众普遍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文革的国际出版市场,把一本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投喂,大家请照顾一下欧美人的理解曲线。所以我们那时觉得,国际社会哪怕没有严肃文学,也一定要有刘慈欣和《舌尖上的中国》这类接地气的文化作品,甚至我们大部分时候在当中国互联网段子搬运工。后来我们也还推出了一些别的作家和作品。再后来的国际交流中又有了知否、美国版本的甄環等等。然后又出来一个方方。我不希望任何人对莫言老师网暴,因为文学容许批判,而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其积极意义和存在价值。他的获奖,客观上确实是国际文学奖项对中国作家作品的认可。我相信中国还没有狭隘到容不下莫言的地步。
我也不是说批判不可以,甚至不是说批判走出国门不可以。但是在一个国外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跟飞速发展的中国现实脱节的时候,如果我们出去的都是批判,请大家想一想他们眼中的中国。总之我个人不想他们毎个人张口就只会问什么居委会的计划生育,我宁可他们问"你吃了吗"或者"你有没有打算要三娃"。但是非批判的内容我们能出去多少呢?你听说过有中国人在美国开书店吗?基于以上陈述,请大家自觉思考。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中国人觉得自己还有文学吗?还在乎文学是什么鬼吗?文学都没有了的话,还谈什么批不批判?
所以,文学和政治,有时候被某些人拉扯,被另一些人误会,又被另一些人迎合,搞得纠缠不休。但是这跟真正的中国、中国此时此刻的现实、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有什么关系呢?希望中国立志于文学的大学小朋友们好好想一想,你为什么要立这个志,进来是打算干什么的,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不要稀里糊涂地张口文学就是需要批判。
中国文学和当代艺术一样,当务之急是把创作者和评论家们从西方话语权的囚笼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恰如其分的新样式。你可以批判,也可以不批判,这才叫文学。你挺直脊梁做中国人,外国人都会给你点赞;相反,你重复他们说过的做过的,又没有比西方创作者做得更好,在他们眼里,那就是just so so。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文学和艺术精神,自己的审美体系,自己的表达方式呢?如果让世界认可我们,就是文学和艺术的全部价值所在,那文学和艺术到底是不是沦为了另一种欲望的附庸?我们不要被“圈在国内就是发展不到位”的这种思维束缚住。客观上来说,出去也要看时机。美国某些政客无理排华的言论如果不解决,他们又不开放渠道给你表达自己,你跑出去要么骂中国,要么闭嘴,出去干嘛?我们在自己国内发声就可以。另外,我们为什么非要按美国人的意思跑去美国说话?国际社会上谁欢迎我们,愿意了解真实的中国,我们就去那里,大家是平等的。你哪天创作出一个伟大的作品,甚至《纽约时报》封杀你,美国人也要跑来中国买你的书回去看,再批量倒回去给他的同胞看,那你才真的是文学走出去了。但我们有这种伟大的文学作品吗?
这和中国人在国内的交流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现实中总是怕跟别人有矛盾,在网上却三天两天制造矛盾;出了国不知道自己是谁。出了国,他们会希望你是一个有自信和独立见解的中国人。所以没什么好怕的,赵立坚是怎么样的,全体中国人就可以是什么样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人也可以是什么样的。当然你也可以是莫言。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应该怎么样,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有网友评论我写得太矜持,最后这个部分就不矜持一下。这个号本身并不矜持,有时候已经太不矜持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