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各校区相同么(厦大与福建的百年校地情缘)

“共命运”的骨肉情

在百年的相互守望中,厦门大学与福建彼此交融,休戚与共。可以说,厦门大学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福建省的支持,福建省的建设同样需要厦门大学的积极参与。

一直以来,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关心厦门大学的建设发展,对厦门大学始终给予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省与厦大联办艺术教育学院和政法学院,不仅加快了厦大的发展步伐,而且开创了地方参与办学的先例。1995年,福建省政府与国家教委签订了共建厦门大学的协议,在全国首开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一起做出了“关于重点共建厦门大学的决定”并签署协议,开启了三方共建厦大的历史进程;福建各地与厦门大学的共建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厦大漳州校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翻开了厦大跨海办学的重要一页;厦大翔安校区的建成使用,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2007年起,福建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先后与厦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各方支持下,厦大不仅成为国内较早进入全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而且还在2017年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2018年,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达成《关于重点共建厦门大学的意见》,共同支持厦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厦门大学各校区相同么(厦大与福建的百年校地情缘)(1)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

厦门大学各校区相同么(厦大与福建的百年校地情缘)(2)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于厦大而言,尽管早已蜚声中外,但她对脚下这片滋养着自己的土地始终满怀深情、心存感激。办学至今,厦大始终把回馈脚下这片热土作为己任,把为福建培养人才作为立身之本。目前,厦大已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约三分之一奋斗在八闽大地上,成为引领福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中,厦大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争相参与其中,贡献心力。

在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上,厦门大学也发挥优势,找准方向,全力融入。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厦大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服务社会实效。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开始筹建,厦大积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服务福建对台优势和特区发展需要,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身处侨乡的厦大还着力为海外华侨华人牵线搭桥,促进他们与祖国的沟通交流,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八闽大地同心协力,紧紧围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这一目标,聚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厦门大学认真贯彻于伟国书记“希望厦门大学紧紧把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机制活’为牵引,在八闽大地实施更多创新项目、转化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专门人才,在建设新福建实践中结出更多丰硕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要求,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努力为新福建贡献厦大智慧和力量。

厦门大学紧紧围绕福建省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创新引领,深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努力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大力推进在大数据、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重大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19年,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三方共建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简称“嘉庚创新实验室”),是福建省近年来投入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一。结合福建省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的规划,厦大提出“海丝创谷”的创新思路,以“世界科技 福建智造 全球市场 海丝文化”为特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汇聚再创新的高端平台。

厦门大学各校区相同么(厦大与福建的百年校地情缘)(3)

福建的山与海,哺育了厦大;厦大亦牢牢扎根八闽大地,不忘以高山深海般的情谊回馈福建。正如厦大党政领导所言,在全体厦大人的共同努力下,今后的厦大,必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新时代新福建的建设当中。

回首百年,下南洋归来的陈嘉庚先生,敬聘诚邀,群贤毕至,在郑成功的演武场旧址,面向蓝色海洋,挥土奠基,成立厦门大学,为福建高等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春去秋来,星移斗转,厦大经历了沧桑百年,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与民族共命运、同时代齐奋进。放眼未来,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在这历史的转折点,身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志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福建和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的厦大,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面朝大海,齐力远行,以高度的使命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强国”的建设,为“海丝”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富有时代意义的崭新乐章。

厦门大学各校区相同么(厦大与福建的百年校地情缘)(4)


来源:厦门大学

0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