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详细介绍(有关嘉峪关长城的小传说)
【嘉峪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和边塞文化。 为了积极落实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站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抢抓“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2017年嘉峪关市特举办“首嘉创客”全国创意设计大赛,重奖征集嘉峪关市LOGO与吉祥物。欢迎全国创客关注、参赛!】
选址建关
嘉峪关在明代是甘肃镇肃州卫的前哨,是西北的防务要地。它北依马鬃山,南据祁连山,两山夹峙之间,只有一条宽十多公里的通道,古称“河西第一隘口”。那么当初是什么人慧眼识聪,在这里选址建关呢?
据说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征虏大将军冯胜,追歼元朝的残兵败将。冯胜大将军率兵西进,直取河西走廊。他雄勇多智,大破元兵于甘州(今张掖)一带,进军肃州(今酒泉)直达居延海、玉门关外,所向无敌,连连报捷,收复河西,建立了奇功。朱元璋为了巩固西北边陲,命他在河西建关设防。
冯胜大将军雕像
冯胜大将军遵照旨意,带领众将,骑马日行夜宿,仔细观察这一带的地形。原来这号称“走廊”的地带,很多地方宽度大都在一二百里开外,防守困难,发愁找不到适合建关的地方。有一天,冯胜将军骑马来到肃州西面五十里的嘉峪山下,见这里祁连山雄峙于南,马鬃耸立北,西接群山大漠,东连平畴绿野,依山靠水,地势险要,这才是建关的好地方呀!冯胜大将军率领众将领,骑马涉过冬夏澄清的“九眼泉”,登上嘉峪山,仔细观看了山形水势,情不自禁地赞叹:“此乃咽喉之地,地势天成,妙啊!”
他又看看脚下,山势平坦,基石牢固,方圆有五十亩地开外,真是建关设防的好地方。众将领也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狭谷似瓶,易守难攻,修建关口,定然固若金汤!”他便与众将商议,决定在此建关。
冯将军就将关址选定在此处,立即破土动工,不到一年,就修筑了周长二百二十丈的嘉峪雄关。
二龙戏珠
在嘉峪关东瓮城门外,有一座关帝庙,修筑得富丽堂皇。虽然庙宅损毁,那庙内精湛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尤其吸引人的是大殿顶部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雕塑。如果人们仔细观看,仿佛两条龙的眼睛在不断闪着蓝光,龙须徐徐抖动,栩栩如生。传说,这两条龙是飞来的哩!
嘉峪关的关址移动,据说是关云长显灵,因而修了关帝庙。庙内塑了关云长的象,还在壁上画了三国故事画,把人物描绘的灵活灵现。修完后,人们抬头一看,大殿顶部却光秃秃的。人们对关公虔诚,就集资捐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这宝珠闪着耀眼的光芒,象天空中的明星一样光彩夺目。
一年夏天,乌云翻滚遮黑了天,接着,两条火龙在空中飞窜,然后传来了“叭”地一声炸雷,雨点紧接着落了下来。行人连忙到关帝庙南的戏楼上避雨,一个霹雷之后,只见两条白亮亮水柱子在空中飞舞,主人们看得出神的时侯,又猛听一声巨响,两条巨龙直冲而下,窜进了关帝庙。
过了一会儿,天渐渐亮了,云缝里露出阳光。这时侯,有人提醒大伙:“那两条龙哪儿去了呢”,有人说:“咱们进庙去看看!”人们便走下戏楼去寻找。在庙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只见有一个深深的龙爪印。打开庙门一看,两条巨龙正绕着宝珠戏弄,不肯离去。如此一连数月。有一天晚上,晴天里响了一个炸雷,两条龙又飞上了天,在庙内墙壁上还留下爪印呢!以后,人们就在大殿顶部雕塑两条龙,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二龙戏珠”。
关城定址异闻
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被派到河西一带驻防。他看到龟盖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设防的好地方,不禁满心欢喜,当即决定在龟盖山上修建一座雄关。于是很快请来了有名的工匠进行设计,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测方位、放线,钉木桩等工作。然后,便大摆酒宴,犒劳三军,准备第二天清早破土动工。
第二天一早,冯胜亲自率领众官兵和工匠们来到工地,谁知桩线却不翼而飞。冯胜立即喝令看守施工现场的士兵来见。
那个士兵闻传,早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哆哆嗦嗦来大一冯胜甲看守?”士兵回答:“正是小人。”说罢,吓得叩头如捣蒜一般。冯胜说:“不用害怕,只要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就行了。”士兵这才叙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昨天后半夜轮到这个士兵值勤,他深怕桩线被人移动,所以多半夜也不曾合一眼。不料,四更时分,一阵黑呼呼地风刮来,只刮得天昏地暗。等这股黑风过去,再看桩线,竟无影无踪了。
听到这里,冯胜心中更加纳闷,正要继续询问,只见一个主持修建关城的官员闯进帐来,连忙禀报说:“大将军,找到了,找到了!桩线找到了!”冯胜问:“在哪儿?”那个官员回答说:“桩、线都被移到峡谷北面山坡上了。”
冯胜哪里肯信,立刻随着官员一道登上嘉峪关一看,桩线果然都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不禁心里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仔细一观察,这里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布此建关,攻可进,退可守,固若金汤。冯胜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当日便按新址破土动工,很快筑成关城一座。
关城地址到底是谁移动的呢?据当地群众传说,是关云长显灵给移动的。为了纪念关云长的这一功绩,建关后,人们便在关城内修了关帝庙。
高楼从顶建
嘉峪关的“光化门”和“柔远门”,筑于9米高的方形平台之上,都建有高达17米的楼阁。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可是,这两座城楼,却是从楼顶往下建的。
传说大明正德元年八月中秋,肃少卜浜备副宪李端澄奉命修建嘉峪关城的东、西二楼,他委托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承办这项工程。
王镇领受了任务以后,反复琢磨:要在三丈来高的土筑城台上修建五丈多高的大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乘中秋佳节,他邀请了附近知名的工匠,在关城城台之上,边赏月边商议这件事,让大家出点子,想计谋。众工匠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主意,王镇听了之后,连连摇头。这时,有一位平时寡言少语的老工匠开了腔:“这么高的楼阁,还是要从顶建。”
王镇一怔,当老工匠慢条斯理地说出了他的全部想法之后,才与众工匠连连点头称赞,认为这是个好法子。大家又作了一些补充,作出了这样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先在楼台之上,堆起土盖楼顶,然后竖立三楼的立柱。把三楼建成后,将土刨掉,再建二层楼。二层建毕,刨掉二层的土,最后修建最底层。
工匠们认真备料,细心施工。楼阁从顶上一层又一层地修建,土一层又一层地刨出,到了来年二月,关城之上东、西两座雄伟的高楼便顺利建成了。
九眼泉
嘉峪关下有九眼泉,泉水冬夏澄清,碧波不竭,景色秀丽。相传,当年修建嘉峪关时,数万名民夫汇集一处,腾起滚滚烟尘,一时间,饮水成了最大的问题。没有水,延误了修筑长城的工期,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官府又抽调大量的民夫去十多公里以外的讨赖河背水盛夏时节,金黄的麦子无人收割,眼看要烂在地里。
这时候,有一位白胡子老人,声称有办法找到水。老人说:只要监工答应他一个条件,他就能就地开泉出水!修筑长城的一半民夫,回到了自己的家园收割打碾。老人的条件被答应了,只见老人猫下腰,顺手抓起一把小石头,然后往空中一撇。
那个小石头像飞了出去似的,在空中打了几个旋转,咕噜噜跌落在关下的看滩上了。众民人蜂拥而去看稀奇。只见一粒粒石子直往地下钻,发出“呼呼”的声响。彬股泉水哗哗往外淌。
泉眼越来越大,水流得越来越多,民夫欣喜若狂。人们找老人时,老人早已无影无踪。由于关下泉眼很多,数也数不清,人们就叫“九眼泉”。
嘉峪晴烟
嘉峪晴烟是肃州八景之一。《重修肃州新志》载:“嘉峪晴烟,嘉峪在酒泉西,以其出玉,又谓玉石山,即汉遮虏障处。草树郁葱,云霄杳霭,每天宇晴霁,烟景苍翠,呈奇显秀,有可爱者。”
明代诗人戴弁的《嘉峪晴烟》曾写道:
烟笼嘉峪碧山召蛲,影拂昆仑万里遥。
暖气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
雨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雾飘。
最是晚来闲望处,夕阳天外锁山腰。
传说,当年修建嘉峪关的几万民夫,露天设灶,蓬蒿为柴,戈壁滩上烟雾弥漫。虽然工完人散,这些烟雾却风吹不散,雨打不断,越遇睛天越是显眼。
有一年,窜来一帮流寇。他们在距关十里的地方发现关内烟雾缭绕,流寇头目立即下令撤退。有人问他:“未见一兵一卒,为何要撤?”头目说:“难道你等未看见,晴空万里,哪来迷雾?显然有大军正在造饭。”大家一看,果然如此。
关于我们:
发起人孙春光 学历: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保送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 。
现担任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EMBA联盟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左右逢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关村众筹联盟发起单位之一、监事长单位;爱投(ITOU)高管会创始发起人;IT高管会创始发起人;陈香梅公益基金会天使荣耀基金理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