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

“秀屿景似画,东峤盐如雪”。作为土生土长的秀屿人,无不熟知这句琅琅上口的民谣。这其中正道出了东峤盐场在秀屿这块版图上的价值与分量。

位于东峤镇的莆田盐场,于我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我父亲生前所在的单位皆在其附近,小时候,我大多时间随父亲去他单位生活,所以,我时常路过盐场,久而久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皆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1)

而今重返盐场,激动之情自然难以言尽!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盛夏之下,盐田纵横交错,星罗棋布。阳光下的盐滩倒映出天空,犹如天空之镜,鲜明耀眼,变幻多彩,视觉十分震撼。亮晶晶的日晒盐折射出的光芒,与方方正正的晒盐池、辛勤劳作的盐工,构成了一幅人间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2)

黄妍 摄影

据介绍,固液并存的卤水湖能将蓝天、白云和对岸的山都倒映在湖中,宛如一面镜子,加之夕阳下光线的折射,画面美轮美奂,引得无数摄影爱好者前往。

盐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柯国辉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莆田盐场,他对这里的历史与景况最了解,最有感情,也最有发言权,他介绍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莆田盐场是我省最大的盐场,年产优质海盐10万吨。莆田自元代即置场产盐,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盐工延续先人智慧、遵循古法,日晒法制作海盐工艺一直被沿用至今。2019年3月被列为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3)

“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就是忘了放盐的食物”。这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旁白。是的,作为日常的调味品,大家对盐很熟悉,可怎么制盐?很多人恐怕并不清楚。

弘治《兴化府志》所载,明初居陈应功庙南的姓陈者发明的丘盘晒盐法,是在元代盐埕砂盐法基础上发明的。清乾隆《仙游县志》载:明洪武初编亭户,天顺间(1457~1464年)灶户晒办。因此,涵江发明的丘盘晒盐法经过八九十年才在仙游普及。《兴化府志》是弘治十六年(1503年)刻本,指出“独莆盐用晒法”,该志仍详列各团情况,可见兴化府还有煎盐生产。而《闽书》版籍志《盐课》也载:弘治十六年时,还有煎晒两法。由此推知,弘治十六年时,八闽正在推广丘盘晒盐法。莆田发明丘盘晒盐法后,产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4)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5)

这是一种乡愁,这是一种文化,这是一种精神。制盐文化事关当地人们的区域自豪感与内生精神动力,只能留住,传承;不可丢失,摒弃。基于这个理念,莆田盐场利用2000多平方米的石头厝旧仓库打造了莆盐文化园,以制盐为主题,分为七个展厅,分别为忆苦思甜展示区、盐文化摄影展区、科普模拟展区、盐文化展示区、红色教育展示区、盐产品检测区等,将盐产业文化和工业旅游有机结合,让更多人了解盐文化。

莆田盐场党委书记、场长曾铁雄介绍说,莆田盐的制作工艺至今仍采用古老的“盐田法”,即海水晒盐,这也是一项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传统工艺。为了展现几代莆盐人对传承了740多年的古法制盐工艺的坚持,莆盐文化园向所有员工征集了1000多件老物件,向人们展示了制盐的历史演变、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6)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莆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浓缩着数千年来中国海盐制作传统工艺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盐田风光游览、耙盐挑盐体验,浓郁的盐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事实已经证明,莆盐文化园填补了市里盐文化旅游的空白,独具特色的莆盐文化园,向前来旅游观光者展示了盐场的发展过程,以及职工日常生活、文体文艺、生产工具。从而进一步提升莆田海盐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莆田海盐。

莆田东峤盐场(莆田盐)(8)

游览于莆盐文化园外,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北宋文学家柳永创作《煮海歌》引起了我的注意。据说柳永目睹了海边盐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一句“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至今引人深思。然而,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让人欣喜的是,如今,莆田盐场是一个产盐历史久远的“老字号”南方海盐生产企业、福建省第一大国有盐场、最大的绿色食盐生产基地。盐民收入节节拔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蓝天悠悠,白云飘飘,夕阳之下,我漫步在盐田边,吹着海风,哼着小曲,多种情感交织心上。当我看到一拨拨盐民仍在勤快地劳作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本文的主题也跃然纸上:“盐”出东峤。

来源:富美秀屿

编辑:黄斌

文:谢庆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