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公务员考试热点(公务员考试40年4代人)

70周年公务员考试热点(公务员考试40年4代人)(1)

本周日(11月29日),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的日子,此后还有各省地方上的省考。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间窗口下,“公考热”毫无疑问地又成为今年的社会潮流。

今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157万,是近3年来最高。浙江宁波税务局一个执法员岗位,引来821个人竞争,录取难度比浙江高中生考上清华北大还高。

这一现象或许和疫情有关,但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体制”的迷恋,其实从来没有间断。

同样是在宁波,北宋年间,当地出了一个名为汪洙的神童,据说九岁就会作诗,讽刺当地的官员们读书只为名利,却不肯捐钱修缮一下破败不堪的孔子庙。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超凡脱俗的文学苗子,最终也走上了科举的道路。几十年后,汪洙一把年纪终于“公考”成功。他激动地写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诗句,表达他对于进入体制的喜悦。后来这几句话,又成了一代代家长们,劝子女们走科举仕途的名言。

不过与历史悠久的科举相比,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却是个新鲜事物。尽管今天公务员考试几乎是无人不知,但它其实只有2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公务员、或者说干部的招录,并非通过公开的考试制度,而是一直有着很高的隐性门槛。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大潮袭来,官员们纷纷“下海”,公务员岗位又一时成为许多人嫌弃的职业。

直到最近几年,内卷与焦虑蔓延,年轻人渴望通过“公考”上岸的现象多了起来。

一个公务员的背后,凝结着理想、奋斗、奉献,也透露出权力、人情、寻租。回看过往40年,公务员地位的沉浮,从60后到90后四代人的仕途记忆,构成了观察社会的极佳样本,值得我们翻开来,细细品味……

时代的幸运儿

198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秋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位官员升迁的消息,震动了全中国。文章的主人公名叫翁永曦,原是中央农村研究所的一名科员,如今升任为副主任,享受副部级待遇。而在三年前,翁永曦刚刚结束上山下乡,被分配到一家报社当记者。

从青年记者到副部级干部,仅仅用了3年时间。这样火箭般的升迁速度,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发现翁永曦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作为一名老革命,杜在党内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他的门生包括王岐山、刘鹤、林毅夫等。正是凭借杜的推荐,翁永曦从报社调到农村研究所,被时人称为“改革四君子”之一。

70周年公务员考试热点(公务员考试40年4代人)(2)

(翁永曦与杜润生 图片来源:凤凰财经)

但背后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央针对文革期间干部队伍断档、老化的问题,提出废除“官员终身制”,开展干部队伍“四化”运动。如果说公务员是一个产业的话,那么1982年,这个产业毫无疑问迎来了它的“风口”。

和翁永曦一样幸运的,还有高考恢复后,70万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们。在他们之前,想要进入体制当干部,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大中专毕业生接受国家统一分配。但在文革期间,工农兵大学实行推荐入学制。其中的门道,老百姓们心里也清楚。像翁永曦下乡前曾就读于北大,而他的父母则是局级干部。

二是组织调配安置的退伍军人。

三是干部子弟通过“顶替”、“内招”等形式进入体制。

无论哪种途径,都绕不开人情关系,隐性门槛很高,非普通家庭所能获得的际遇。直到高考恢复,“四化”运动如火如荼,这些农民、工人之子们,才真正有了“暮登天子堂”的机会。

根据统计,十八大后全国62名党政一把手中,有1/3是1978届的大学生。这样珍稀的升迁机会,往后也不可能再有。

在变革的80年代,60后干部们除了仕途顺利以外,还迎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发财机会。

1982年,为了促进石油企业生产,赚取更多外汇,中央允许超产部分的石油,以更高的国际市场价出售。此举拉开了“价格双轨制”改革的序幕。

在“双规制”体制下,计划与市场间的巨大价差,令所有人倾倒。手中握有特权的干部们,第一批吃了“螃蟹”,民众则称其为“官倒”。坊间比较著名的故事,有冯仑下海南时,用1万台彩电的批文,换取了30万元筹建体改所的经费。还有王石从北方倒卖玉米到深圳,赚取了房地产事业的第一桶金。

但最著名的“官倒”,莫过于以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为名,筹建起来的“康华公司”。为了拉拢政商关系,康华公司吸纳了一批退居二线的干部和高干子弟,高管名录中不乏部级干部。仅半年时间,康华利用“跑部”拉来了一批重大项目,二级子公司由7个膨胀至60个,盈利上千万元,跻身于中国五大公司之一。

但与此同时,第一次价格闯关失败,“价格双规制”下通货膨胀严重,民众对“官倒”的声讨一浪高过一浪,康华公司则首当其冲。1988年,国务院宣布对“官倒”进行清理整顿,康华公司也轰然倒塌。

几年后,随着价格两轨并一轨的实现,在体制内外倒卖价差的机会越来越小。官倒不可避免地退化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变革的时代永远带来新的机会,当时间走向下一个十年,一个新的名词,将成为所有公务员们的共同记忆。

弃官路漫漫

1992年,针对价格闯关失败后改革步伐放缓的现实问题,邓小平历时一个多月,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区调研视察,并同时发表了一系列震耳欲聋的讲话,史称“南巡讲话”。如平地惊雷,民众的心开始躁动起来。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领导讲话的鼓舞下,以往似乎是“禁忌”的事情,变得光明正大。在南巡讲话后的5月份,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长赵明非通过自己摆地摊的方式,呼唤当地的人们下海经商、发展国家经济,被媒体大肆报道。

各地的公务员感到松了绑。曾经早出晚归、勤恳工作的他们,在工作结束后开始张罗起自己的副业,全国很快就陷入一片“下海”的热潮中。

80年代,潘石屹还在国务院的一个部委工作(现在的中石油),较高的收入、没有太多事情需要做的工作,这样安逸而没有新鲜感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击打着刚毕业、心中有满腔热血的潘石屹,他认为自己在“虚度生命”。

然而,一次陪伴新入职员工挑选桌子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86年的一天下午,潘石屹带着公司新入职的员工挑选她工作使用的桌子,然而,面对挑了一上午还没选好桌椅的新员工,潘石屹变得不耐烦了。

“不就是选一张桌子吗?怎么选的这么慢?别人选嫁妆都选的比你快。”潘石屹忍无可忍地对着新员工抱怨,而这位新员工的回复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潘老师,这张桌子我可得用一辈子啊,当然得好好地挑选了,不然选错了,以后不就不舒服甚至还要重买吗?”

这一句话让潘石屹好久没能缓过神来:“难道我就要这样虚度光阴一辈子吗?”

南巡讲话时,25岁的潘石屹已经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并找家里借了点钱,毅然辞职下海经商,开启了一段非凡的旅程。

70周年公务员考试热点(公务员考试40年4代人)(3)

(潘石屹与他的“万通”伙伴)

相比于激动人心的90年代初,90年代末的第二波“下海潮”,就显得有些无奈和辛酸。

1998年“两会”期间,朱镕基在人大湖南代表团的聚餐上,对家乡代表说:“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朱镕基指的是,他正在谋划的政府机构的精简方案。

在朱镕基的主持下,国务院一半的机构被裁撤,市、县、乡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精简的人数不下280万,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改制,大量公务员被迫下海。阿里副总裁高红兵、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财新总裁胡舒立等,都是第二波“下海潮”中的典型代表。

弃官下海路漫漫,时代大潮们裹挟着公务员们,从官场向商场走去。

进入新世纪,当浪潮逐渐平息,人们开始更多地从个人视角,重新审视公务员这个职位的时候,公务员的历史地位,又将经历一次起伏。

从“幕后”走向“台前”

1996年,有45年历史的大学生干部包分配制度寿终正寝,高考从此与“铁饭碗”不再划等号。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制度登上历史舞台,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公考”。

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此后,公务员岗位,得以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由2002年的6万人暴增至了2010年的140万。

哪里有考试,哪里就有老师,哪里就有市场。

1999年初,李永新即将从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去部委做公务员,这是与他专业对口的一条坦途,另一条路是去冒险创业。受家庭环境与“下海潮”的影响,李永新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70周年公务员考试热点(公务员考试40年4代人)(4)

(李永新)

那个时候,同样是北大毕业、做出国留学培训的俞敏洪已经出了名。校友前辈的成功故事,让李永新也萌生了做教育培训的想法。于是他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北大的名声,进入教育培训行业。

1999年,李永新成立了新星伟业公司,为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提供补习、考证等全方位服务,许多投资人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便纷纷表示想要合作。

李永新欣喜若狂,答应了很多投资人的合作。然而,初出茅庐的他还是太稚嫩,由于缺乏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他将公司90%的股份分给了投资人,自己创始人团队只留下10%不到的股份。

这就意味着,李永新团队在公司没有任何话语权。

最终,投资人和李永新团队的矛盾频发,公司很快就濒临破产。由于手头太紧,他把自己每天的伙食费控制在五六块钱,有时候甚至连一块二的煎饼都吃不起。

就这样,李永新毫无目标、误打误撞地创业了三年,一事无成。他的创业经历和失败,被《东方时空》栏目全程记录了下来,李永新也因此遭到了不少嘲笑。

然而,就在李永新山穷水尽的时候,时代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2001年左右,很多北大学生找李永新的导师,请教考公务员的问题。但这位导师是研究古代思想史的,因此推荐曾经考过公的李永新,为他们辅导申论。结果,这些学生都顺利通过了考试。

导师建议李永新,既然都是教育培训,为什么不试试公务员考试呢?

导师的建议,让李永新找到了新的方向。2002年,李永新创办了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成为“公考”培训的第一批入局者。

李永新入局的时间点,正是“公考热”爆发的前夜。随着公务员招录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往进入体制的后门、偏门被一一堵上。与此同时,通过正规的“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的正门,也被打开。

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公考”的风口成就了李永新和他的中公教育。2019年,中公教育借壳上市,身价达到近千亿的李永新,超越昔日偶像俞敏洪,一举成为教育行业新首富。

不过,相比于因“公考”而家财万贯的李永新,“公考”对于更多年青一代的意义,则在于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

逃避还是追求?

2013年,伴随着新一届领导层上台,国家开启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倡廉运动。无数贪官污吏落马的同时,公务员的各种福利待遇也遭到削减。

2000年后掀起的“公务员热”,一度像当时的茅台股价一般遭到腰斩。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下降,招录比下降近1/3。

不过,茅台股价的下跌并没有持续多久,而“公务员”热的冷却,也是一样。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蜜糖逐渐消耗殆尽。此后,中国经济又开始被这一轮“大刺激”所形成的“产能过剩”问题困扰。

为了应对这一窘境,2016年,以山西、河南、河北等为代表的省份,开启了新一轮的国企裁撤合并,大量国企员工因此被迫下岗。同期,不少江浙地区,依靠出口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因为欧美国家的经济不景气,而纷纷降薪裁员。

这时“公务员热”的重燃,几乎是种必然。

陈越就是在这样的浪潮中,加入的公务员队伍。

80年代末出生的他,毕业于一个三本院校。一次在探望病重住院的爷爷时,爷爷向病友介绍他的孙子晚辈。其中有985院校读博的,有在北京事业单位工作的......而到他时,“哦,三本的”。

病友嘴角微微浮现的笑意和轻蔑,给了陈越很大的刺激。他决定参加“公考”,给自己争气。那时的他,单纯地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轻松,在家人面前也有面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陈越放弃了原本挣得也不多的工作,2016年成功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岸”,回到了家乡太原。

然而随后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陈越的预料。

成为公务员第二年,政府全面开启了脱贫攻坚战,陈越被委派到离太原200公里外的忻州市下属的贫困县,担当驻村扶贫干部。

陈越工作的地方深入吕梁山脉,黄土高坡的贫瘠在那里展露无疑。大风一刮,尘土飞扬。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二十七八度,门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想要开门,需要用电炉子烤好久。

不过,相比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人心的冷漠难测,才更令陈越感到棘手。

刚到村子里时,村民们就给了陈越一个“下马威”。陈越联系朋友,好心给村中的妇女送去150套服装。却没想到村中人为此吵了起来。村里的单身汉们,觉得这些女装太时尚,令自己很尴尬。而身材走样的中年妇女们,看到别家姑娘穿着合身,心里也有意见......

在扶贫工作中,陈越经常遇到脱贫意愿不强的农户。陈越只能和他们交心,做思想工作。有些农户自己不愿意脱贫,但看到邻居家通过劳动致富,心里很不服气。有些人喝完酒大闹村委会,让陈越非常头疼。

做扶贫工作,陈越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他动身前往忻州扶贫的时候,儿子才只有三个月。因为和儿子相处太少,现在陈越一回家,儿子就大哭,不认他了。

3028、3998、4080、4422,这是陈越四年公务员生涯的工资变化。虽然工作量的增加远远超过工资,陈越却笑道,这是他“激情燃烧的岁月”。

很多人说,相比于不少60后、70后的“弃官从商”,80后和90后们参加“公考”,更像是一种逃避。但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年轻人而言,随着“下海”时代红利的远去,追求“公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即安身立命,又为社会服务的选择。更何况,公务员早已不是那个人们印象中,“喝茶看报”的工作了。

潮起潮落

80年代,当求贤似渴的国家开始筹建国家公务员制度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首批60后大学生干部们,是时代的幸运儿。

90年代,“南巡讲话”掀起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躁动。时代的洪流裹挟着70后的年轻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弃官下海”。这其中,有不少人“因祸得福”一飞冲天,但更多的,则是靠着自己后来的打拼,混得个安享晚年。

2000年之后,更多的人开始拥抱“公考”,有些人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也有些人靠着“公考”实现了逆袭。

在中国经济好的时候,公务员考试,一度成了许多人“迫不得已”的备胎;但等到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公考”又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不过,更多的时候,“上岸”的人们揭开锅时才发现,公务员归根结底,只是一个看似稳定、却并不轻松的职业而已。

在过往40年的潮起潮落之中,“公考”,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存在,见证过中国经济的发展变迁,也见证过不同年代人们的命运起伏。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还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 全文完 ~

支持原创,请大家一定要关注 “浪潮全球政经”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