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和例题(专题4.2氯及其化合物)

氯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和例题(专题4.2氯及其化合物)(1)

1.实验室用下列两种方法制氯气:①用含HCl 146 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②用87 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所得的氯气(  )

A.①比②多 B.②比①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解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①146 g氯化氢的物质的量=146 g÷36.5 g/mol=4 mol,理论上含HCl 146 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根据4HCl~Cl2知可得氯气1 mol,但随盐酸浓度变稀,溶质HCl不可能全部反应,故实际生成的氯气应小于1 mol;②用87 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87 g二氧化锰的物质的量是87 g÷87 g/mol=1 mol,因为浓盐酸足量,可以使87 g MnO2全部反应,故生成的氯气为1 mol,所以答案选B。

答案 B

2.下列各组实验现象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品红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和Cl2,品红均褪色

B.溴水分别滴入植物油和裂化汽油中,溴水均褪色

C.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都会降低

D.鸡蛋白溶液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和CuCl2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解析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品红褪色,不能恢复原色,SO2与品红化合生成不

生变性产生沉淀,故D错误。

答案 B

3.下列有关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氯是纯净物,氯水是电解质,漂白粉是混合物

B.氯气可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是因为氯分子具有强氧化性

C.随着化合价的升高,氯的含氧酸酸性和氧化性均逐渐增强

D.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

解析 氯水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氯气可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次氯酸的氧化性强于高氯酸;因为氯水能将pH试纸漂白,所以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

答案 D

4.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化学实验后,发现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含锰元素的化合物都能和浓盐酸反应制得氯气,且含锰化合物的还原产物都是MnCl2。他们将6.32 g KMnO4粉末加热一段时间,也不知道高锰酸钾是否完全分解,收集到0.112 L气体后便停止加热了,冷却后加入足量的浓盐酸再加热,又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是(上述气体体积都折合成标准状况)(  )

A.0.448 L B.2.240 L

C.2.016 L D.无法确定

解析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KMnO4中Mn元素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O元素失去的电子总数与浓盐酸中Cl元素失去的电子总数之和。n(KMnO4)=158 g/mol(6.32 g)=0.04 mol,n(O2)=22.4 L/mol(0.112 L)=0.005 mol,则有0.04 mol×5=0.005 mol×4+n(Cl2)×2,解得n(Cl2)=0.09 mol,所以生成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0.09 mol×22.4 L/mol=2.016 L。

答案 C

5.有一混合溶液,其中只含有Fe2+、Cl-、Br-、I-(忽略水的电离),Cl-、Br-、I-的个数比为2∶3∶4,向该溶液中通入氯气使溶液中Cl-和Br-的个数比为3∶1,则通入氯气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中剩余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7∶4 B.7∶3

C.7∶2 D.7∶1

解析 设Cl-、Br-、I-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3 mol、4 mol,由电荷守恒可得:2n(Fe2+)=n(Cl-)+

答案 B

6.下列关于氯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氯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氯水的漂白性增强

B.氯水中加入NaCl固体,对溶液的pH无影响

C.常温下,pH=2的氯水中:c(Cl-)+c(ClO-)+c(OH-)=0.01 mol·L-1

D.向氯水中滴加少量NaHCO3溶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2+2HCO3(-)===2CO2↑+Cl-+ClO-+H2O

解析 A项,氯水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无漂白性的物质,Cl2+SO2+2H2O===4H++SO4(2-)+2Cl-,漂白性减弱,错误;B项,加入NaCl固体,c(Cl-)增大,Cl2+H2OH++Cl-+HClO平衡逆向移动,c(H+)减小,溶液的pH增大,错误;C项,氯水的pH=2,说明溶液中c(H+)=0.01 mol·L-1,根据电荷守恒,c(H+)=c(Cl-)+c(ClO-)+c(OH-),正确;D项,HClO的酸性弱于H2CO3,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CO3(-)===CO2↑+Cl-+HClO,错误。

答案 C

7.常温下,将Cl2缓慢通入100 mL水中至饱和,然后向所得饱和氯水中逐滴加入0.1 mol/L 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③④段有离子反应:

HClO+OH-===ClO-+H2O

B.可依据②处数据计算所溶解的n(Cl2)

C.③处表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完全

D.①处c(H+)约为②处c(H+)的2倍

解析 由题图看出③处pH=7,此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CaClO、HClO,所以③④段有化学反应:HClO

答案 A

8.标准状况下,将a L H2和Cl2的混合气体点燃,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气体通入含b mol NaOH的热溶液中,气体恰好被完全吸收,NaOH无剩余,测得反应后溶液中含Cl-、ClO-、ClO3(-),且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8∶1∶1,则原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为(  )

A.2(a) mol B.-b(a) mol

C.2(b) mol D.2(b) mol

解析 反应后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等于Cl-、ClO-、ClO3(-)的物质的量之和,也等于混合气体中氯原子的物质的量,所以氯气的物质的量为2(b) mol,则氢气的物质的量为2(b) mol。

答案 C

9.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装置A是氯气的发生装置,其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同时装置B也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处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应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编号

a

干燥的

有色布条

碱石灰

湿润的

有色布条

b

干燥的

有色布条

无水硫酸铜

湿润的

有色布条

c

湿润的

有色布条

浓硫酸

干燥的

有色布条

d

湿润的

有色布条

无水氯化钙

干燥的

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该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烧杯中的溶液不能选用下列中的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饱和NaOH溶液 b.饱和Ca(OH)2溶液

c.饱和Na2SO3溶液 d.饱和Na2CO3溶液

解析 (1)次氯酸钙中的Cl的化合价由+1降低为0,HCl中的Cl的化合价由-1升高为0,配平即可;

答案 (1)分液漏斗 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2)除去Cl2中的HCl 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d (4)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为紫红色 不能 D溶液中可能含有过量的氯气,无法排除氯气与KI反应 (5)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b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