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改革失败的标志(积贫积弱的宋朝的第一次变革)
欢迎关注“环球情报员”,更多环球历史、地理、历史知识待你发现
▲繁华的北宋都城下隐藏的积贫积弱的危机
自古以来,中国从来都不缺乏变法改革的事情。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立木为信,革军制、变法制、奋农业,将弱小贫穷的秦国步步壮大,为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根基。
最振奋人心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作为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开展汉化运动,革官制、习汉文、改汉姓、尊汉礼,迁都洛阳,一步步的融入到汉民族之中,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重要表现和推动力量。
最遗憾的是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一条鞭法统一役法、巩固边防、和少数民族开展和平贸易,将明朝从堕落的深渊中拉回,只可惜功败垂成,巍巍大明最终还是在李自成起义和满清入侵下轰然倒塌。
▲浩浩荡荡的李自成起义掀翻了巍巍大明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弱宋”,当然也不缺少变法革新的能人志士,相继掀起了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但在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范仲淹改革是大宋朝廷的第一次变革,那么,它是因何而起,又是如何走向失败的呢?
(一)开启改革是被逼无奈范仲淹改革是形势所迫,被逼无奈下开启的,其进行的根本原因就是北宋积贫积弱。
积贫积弱,意思就是说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当然了,北宋不是说从建国开始就是积贫积弱的局面,真正开始还是在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时期,真宗后期大兴土木,建设宫殿道观,肆意挥霍,导致建国以来的积累基本消耗殆尽,国家财政日益艰难。
▲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大肆修建道观,肆意挥霍,将北宋建国来的积累消耗殆尽
改革进行的直接原因是与西夏战争的失败,国防危机。自从辽宋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基本处于和平局面,北宋最大的外患变成了西夏,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军屡战屡败,损兵折将,军事萎靡。
▲北宋与西夏对立
最后改革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仁宗的需要。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是皇帝,仁宗亲政后,因为清洗原先刘太后执政势力,加上废除皇后,引得众多朝臣不满。
帝威不振,仁宗当然想要干一件大事来扭转朝臣对他的印象,树立自己的威望,巩固皇位,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国强军,扭转西夏战争。
▲仁宗是位有志向的皇帝
种种原因影响下,再加上范仲淹等人又多次上奏请求改革,于是,庆历三年(1043)九月,仁宗正式命令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开展改革。
(二)改革的过程就是你争我斗范仲淹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整顿吏治,改革十项: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有七项都是针对吏治。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有既得利益者的集体反扑,范仲淹改革也是一样,
最大的阻力来源于官员集团。
众所周知,宋代冗官的现象是历朝历代里最为严重的,所谓冗官,就是多余的官员。宋代皇帝对于臣子是极为不放心的,因此破天荒的采用了一官三人的制度,加上自宋太祖赵光义后大量取士,官员人数暴涨。
史书记载,仁宗时官员两倍于真宗时,真宗时官员十数倍于宋初,“略记万余人”。
别看万余人似乎不多,但相对于以前的朝代来说却远远超出,唐太宗时期曾经将京城政府官员削减到634人,宋仁宗时期京城内外属官已经超过17000人,而北宋的疆域面积仅仅是唐代疆域的二分之一。
▲北宋疆域
▲唐代疆域
这一万七千多的官员很多都是多余的,光拿钱不干事的那种,无论是对朝廷的正常运转还是对国家财政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应该被剔除。
范仲淹改革吏治干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这对于官员干吏和潜在的储备官吏集团来说无疑是当头巨棒,一棍就将他们打蒙了,极大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因此引发了朝廷上下对于改革的激烈争论,改革派和反对派谁都说服不了谁,双方的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那种。
▲北宋朝廷围绕范仲淹改革展开激烈争论,新派支持改革,旧派反对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把主张改革的人干掉,改革自然进行不下去,这是反对派想到的方法。
庆历四年(1044)四月,有人上奏仁宗,说枢密使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谏官欧阳修结成朋党,掌控朝中大权,同时,反对派大肆散播谣言,说范仲淹等人暗中结党,仁宗一听,这还得了,这是想干嘛,造反吗?二话不说,先把范仲淹召来问问。
形式对改革派不利,关键时刻,改革派昏招连出。范仲淹在仁宗召见,问及朋党之事真假与否时,提出朋党分“君子之党,小人之党”,接着欧阳修凭借一身才华,写出了千古奇文《朋党论》,宣称“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朋党论》在文学上是千古奇文,但在政治上是失败品
这就是明目张胆的承认了结成朋党的事实,虽然这是所谓的“君子党”,但对于皇帝来说,管你君子党还是小人党,只要是朋党,就对皇权有威胁,就应该消灭!
(三)失败的下场就是一网打尽宋代皇帝秉承祖宗家训“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防范一切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宋初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例子,对朋党更是严格打击。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轻轻松松就将威胁皇权的军权收归己用
《朋党论》一出,改革派失宠,大势已去就是注定的了,改革失败就在眼前。
庆历四年(1044)六月,改革派主力范仲淹、富弼、蔡襄、孙甫相继外调,至于欧阳修,这货早在《朋党论》出现后,就被仁宗以协助解决西线战区粮饷问题为借口弄往河东地区去了。
从古到今,改革失败者的下场都不怎么好,但是宋朝是个意外。因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宋代文人的地位高的不得了,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最惨就是流放,从来不会直接弄死。
老话说的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还有名句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反对派是将这两句话实践到底了。虽然改革派失败已成定局,但毕竟还没有全部完蛋,还是要一网打尽的好。
反对派以苏舜钦、王益柔等人在十一月秋宴作诗《傲歌》中“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为借口,指责苏舜钦等人大不敬,诽谤诽谤先贤至圣,将其全部下狱,全部贬职。
▲一场普通的秋宴,却是北宋“文字狱”的开端
这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进奏院案”,开启了北宋“文字狱”的开端。“进奏院案”是保守派对改革派的最后一击,其中除了苏舜钦是改革派第二大后台宰相杜衍的女婿,王益柔是范仲淹举荐之外,其他人都是改革派系,被一网打尽。
范仲淹改革的最终失败还是在于改革措施的废止。庆历五年(1045)正月后,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相继被罢免中央官职,贬谪地方,所推行的改革措施除了均公田外被全部废除,改革彻底失败。
(四)失败是有原因的范仲淹改革的失败也是有原因的,除了反对派的阻挠以外,失去仁宗的支持也是一大原因。古代中国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失去最上层的支持,改革难免会失败。
▲范仲淹虽然改革失败,却仍然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广阔的群众基础,没有得到最基层人民的支持,唐太宗曾经说过“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无疑是对于广大人民力量强大的最深刻解释。
范仲淹改革重点在于吏治,但并没有直接的给广大人民直接受益,就如同无根之水,无缘之木,失败是必然的。
钱穆先生曾经对于范仲淹改革有过这样的评价:“仲淹的意见,大致是欲求对外,先整理内部,欲求强兵,先务富农,而欲行富农之政,则先从吏治下手”,这句话的逻辑似乎是正确的,然而细细思考,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误。
范仲淹改革虽然失败了,但范仲淹等人心系天下、勇于变革的精神却一直流传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人称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