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

1.​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中庸》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同6《译文》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7.​【译文】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1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食不语,寝不言。

2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4.​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2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6.​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7.​《译文》“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

28.​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29.​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30.​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3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2.​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33.​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言语都和义理不相关,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教导。”

3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5.​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36.​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无德之人苛求别人。”

37.​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38.​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9.​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4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42.​子曰:“有教无类。”

43.​子曰:“辞达而已矣。”

44.​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45.​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46.​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47.​孔子说:“只有女子和无德之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48.​“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4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0.​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立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论语》

1.​从这里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算不了人;没有羞耻的心,算不了人;没有推让之心,算不了人;没有是非之心,算不了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推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2.​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引文】孟子说:“(有的东西)追求它就能得到,放弃它就会失掉,这种追求对获得(这个东西)有益处的,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就存在于我本身之内,(能否获得它,就看我自己而已。)(有的东西)追求它要有一定的原则,得到它与否得看命运的安排,这种追求对获得(这个东西)是毫无益处的,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存在于我的身外。(能不能得到它就由不得自己了。)”

4.​孟子说:“不干那些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要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这样就足够了。”

5.​孟子说:“‘仁’这个字的含义就是‘人’,把‘仁’和‘人’合并起来讲,就是道。”

6.​孟子说:“口喜欢美味,眼睛喜欢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声音,鼻子喜欢芳香的气味,四肢喜欢舒适,都是天性的嗜好;可是(能否都称心如意地得到它们,)这中间又有个命运好坏的问题,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不加强求。)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知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它们能否一一各得其宜,这是属于命运的问题,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命运的安排,(以便尽力而为,希望性分所定的东西都能见诸实行。)”

——《孟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