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故事在哪里(海国图志里的宏大世界和强国之梦)
清朝晚期面对世界的今天变局,颇有世界观和世界眼界的开明士大夫魏源受林则徐之托,编写了《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罕见的介绍世界地理和历史的百科全书,但是其中的问题和认知误区,也是明显可见的;《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流传命运,也是令人唏嘘感叹。
第一部分:海国图志的优点1.宏大的立体世界观。
魏源像
对于中外间巨大的信息鸿沟,魏源在书中是有清晰认知的:比如闽粤华人到南洋者成为了英夷窥探中国、了解清朝的信息源。马六甲的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就是供传教士研习经、史、子、集,图经地志,十三行的行商也能从很多渠道收集到关于南中国的军政要闻;就连日本、暹罗、安南都知道善待漂流到海外的国民,并在每年整理他们带回来的情报和外国见闻,相比之下清朝的对外认知非常有限。
首先从目录来看,海国图志有着宽广的横向空间和漫长的纵向时间。魏源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史学为基础,介绍自己的著作是“纵两千年,圜九万里,经之纬之,左图右史”,结合来自西方地理学最新成果的地图,向中文世界的读者介绍五大洲、四大洋在过去2000多年间的历史革沿。
而在空间维度上,从中国的广东沿海出发,在第一卷里提及了他对于鸦片战争成败得失的分析;第二卷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概况,从第三卷到第六卷介绍了吕宋到印度地区的南洋诸国的情况;从第七卷到第九卷介绍以大秦为起源的欧罗巴诸国和新造的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卷到第十八卷则详细记载了欧洲列国的宗教、历法、地理、章程制度、海军、火器、货币等技术和制度优势。
海国图志中的世界地图
比如在全书的附录中,魏源引用葡萄牙人的地理著作《地球总论》里的概述和划分,介绍了地球分为五大洲、人口分为五大人种、语言上欧洲各国的语言大致成一体系、非洲和亚洲列国语言驳杂,而美洲和澳洲的语言主要来自于欧洲的语言体系;相比于传统中国的天圆地方地理观,魏源在明末利玛窦之后,再次将地圆说传入中土世界,让中国人再次接触到了正确的地理观念,中国不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心之国,而是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的最东端某处。
唯一的问题是在于地理观念又变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在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时,《海国图志》延续了《海录》的世界眼光,并对接了澳门新闻纸、和欧洲各国的地理著作,没有介绍中国完整的地理状况,而是从广东沿海出发,沿着亚欧间的海路,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再越过好望角,到大西洋两岸的欧美世界。
荷兰的水道
在对地理风物的介绍上,魏源采用了中外对比的方式,将亚非欧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风物与中国做类比:比如将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比作中国的辽东半岛,将俄罗斯和北欧地区生产皮毛貂裘的情况类比为中国东北,将运河和河汊遍地的荷兰地区比作中国的江浙水乡。这些比喻,是为便于国内的读者理解这个只存在于书面,但却无从求证的遥远世界里。
2.初步具备世界史体系。
在介绍欧洲史时,大致遵循从欧洲的文化之源:意大利和古希腊入手,介绍欧洲的主要国家,比如古希腊、意大利、俄罗斯、英格兰、法兰西、西葡,还有新大陆的美国的历史。他认为这些国家的历史同样荡气回肠、值得一看。
魏源具备了世界史体系,将中外历史时间线对比
魏源为了帮中国的读者构建起清晰而准确的时间概念,将中国古代的帝王年表和纪年法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相对应:比如魏源比较准确的记录了相当于中国的周显王年间,希腊王亚历山大东征亚洲、几乎战无不胜的往事,时间大致是可以相互对应的;而在谈到英伦列岛时,是罗马人给英伦带来了文化,在唐德宗年间,公元9世纪中后期,阿尔弗雷德大帝整合了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萨克逊势力对抗大尼国(丹麦)入侵的往事被魏源第一次引荐给中文读者;到了北宋年间,一海之隔的纳尔曼人入侵英伦,强役土民,很明显介绍的是诺曼征服英格兰的历史;而后两国合二为一,屡退外国之兵,兵船横行于四海,且文艺大兴,博览经典。而最后一次对英格兰本土的大规模入侵,则是崇信天主教的西班亚王举兵入侵宗教改革的英国。
雅典民主制
在谈到希腊的历史时,魏源根据西方历史文献梳理了古典时代的各国历史脉络:通过魏源的笔,中文文献第一次出现了提修斯改革、雅典废除王政、推举执政官、达拉固(德拉古)的血书之法、梭伦的民分四等,还有斯巴达的重耕战、不用金银为货币的军国政策,还有伯尔西亚王达黎约(大流士)入侵希腊,但是被雅典和斯巴达联手击败;但是此后两方各招小邦,干戈不休,最终给马斯多利亚(马其顿)以可乘之机;而罗马就是汉书中的大秦,在周平王年间建城,最终在明景泰年间亡于回回(奥斯曼土耳其),期间颇多坎坷起伏。
1453年东罗马灭亡
在梳理沙俄的成长历程时,希腊王女下嫁罗斯、传来基督教信仰,蒙古入侵影响俄罗斯的民风和政治军事,以及彼得罗王“巡行外国,学艺术,习造船之术”,随后“俄罗斯与奥地利亚、陂鲁斯两国分夺波兰国大半”,最后俄罗斯成功挫败了佛兰西王的六十万大军入侵,成为欧陆的陆上一霸,正确地梳理了俄罗斯历史进程的重要节点。
英格兰七国时代相当于中世纪早期
尽管如此,但是他还是犯下了颇多硬伤,不仅仅将很多重要的时间点和概念混淆,比如认为俄罗斯信奉天主教、将英格兰的七国时代提前到了公元150年左右的汉桓帝时期等等。
3.充满忧思的救国观念和关注现实、摒弃空谈的认知态度。
文章合为时而著,《海国图志》也是包含着对现实忧思的著作。在《海国图志》的开篇词里,魏源就已经用了《易经》来论证因时而动的必要性;还将清朝面对的旷古变局,比喻为周宣王时面对猃狁入侵、夷狄作乱的局面,引用诗经中歌颂周宣王中兴的篇章,暗示大清可以复制这样的复兴,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振中国之声灵”。
魏源用周宣王中兴激励国人
在全书的第一卷《筹海篇》,详细讨论了鸦片战争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如何在未来应对海外列强的挑战。魏源的策略不仅仅有“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还有议守、议战、议款。对于失败,魏源的归纳是器械不精、所守非地、所用非人,而且缺乏伐谋和伐交。基于这样的局面,魏源的核心思路是以守为前提,在自保的前提下,“款”的意思是以夷制夷,驱使外族相互攻击;而战则需要训练水师,调集夷狄之仇敌相攻,学习夷狄之长技-----水师和火器来击败他们。
海国图志中的轮船草图
在《筹海篇》和《西洋器艺杂述》里,魏源不仅介绍了量天尺(四分仪)、察天筒(水银温度计)、定时钟、天船(飞艇)、千里镜、欧式指南针,以及使用先进瞄准技术的“天炮”。对于欧洲海军,魏源的描述是其木坚、其铅厚,如果不是射击其火药舱,就无法重创其船体;旁列大炮两层,无法潜水凿沉;火攻筏在逼近敌船之前就会被击沉;如果要使用火箭喷筒焚烧敌舰的索具和船帆,高桅上的侦察兵会使用望远镜侦察到并提前做好应对。对于当时新出现的火轮船,魏源也有描述,这种船只可以不赖人力、受风向影响较小,所以可以昼夜不息地航行千里。
古代科技
传统中国文化重道义而轻技术,比如“有机械者必存机事,有机事者心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但是魏源的整部著作主张道术结合,认为道和术、人心和武器装备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魏源对于西方先进科技的介绍和翻译显得难能可贵,而且他没有将这些新生事物斥为奇技淫巧,而是大为赞叹,并认为西方国家是金运和火运之国,所以善于使用火器和冶金技术。除了具体的军事科技,他对于西方的风据、医药以及铅板印刷都有介绍。
字母表的优势显而易见
对于迥异于中国的26个拉丁字母,魏源在《西洋技艺杂述篇》中有过简介,认为西方文献虽然卷帙浩繁,书山书海,但是都不脱离字母相互组合,“相变相生,变化无穷,其用不测,虽三尺童子也可详说之”,非常容易学习与掌握。这对于传播知识带来的巨大便利是难以估量的。
4.因时而动、积极参与国际互动的入世精神。
19世纪越南帆船
也是在《筹海篇》中,魏源对于中国以往不知夷狄之情、孤立于世界的状态表达了担忧和不满,并用安南、暹罗、日本积极自保的攘夷措施予以赞美。比如在安南,魏源记载了越南的西化军事改革:“光中王慕欧罗巴之兵法,遂仿造西洋兵船、火器,训练国兵,是以现有炮船三百艘,大兵船一号,在阿细亚洲诸国罕与匹敌,是以兼取安南、东京,及干波底阿国,并合三国而统一之......安南军器制度得之欧罗巴,聘佛兰西国武官教练,所造之鸟枪、所铸之火炮不异佛兰西,故在缅甸、暹罗两国之上”;
对于安南水师击败欧洲战船的经验,魏源也加以介绍:越南人用整根油木制造名叫轧船的双头飞舟,头部和尾部各有一门西洋火炮;这种小船不会和西方战船对射,但是专门用洋炮射击帆船的船底和火药舱等位置,或者趁夜间释放火药船顺流而下,从而击沉敌船。此外,安南王室察觉了洋人诱导越南人购买鸦片食用的阴谋,以严厉的死刑惩戒瘾君子,制止了鸦片在越南的泛滥。对此,魏源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越南禁鸦片和日本禁耶稣教一样,类似于周代周公颁发的禁酒令《酒诰》。
总而言之,魏源的最后目的,不仅仅学习夷狄的军事技术,而是以夷攻夷,联合各列强,直捣英吉利在东方的重要殖民地印度,迫使其退出在南亚的殖民扩张,进而解决中国的沿海边患。
在国际大战略上,魏源以相对片面的世界知识和列国的海陆分布,在他的认知中,佛兰西、美利坚、俄罗斯、英吉利都是供中国驱使布阵的一粒粒棋子,魏源通过自己在鸦片战争中的经验和对澳门新闻纸的翻译总结,认为印度和印度洋是清朝在未来破局的关键。
魏源主张中国加入中亚的博弈游戏
因为南印度有孟买、曼达拉萨(马德拉斯)、果阿等鸦片产地和出海港口,佛兰西、弥利坚、葡萄牙、荷兰、吕宋各国和英格兰分利不均,所以列强在殖民地领土和贸易主导权上有争夺,这里可以挑拨西欧列强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和澳门一样,南印度沿海是中国联络佛兰西和美利坚的重要节点;东印度榜葛拉(孟加拉)是英夷远征远东的重要兵源地,出征中国、挑衅缅甸和廓尔喀的主要兵力就是孟加拉,1840年廓尔喀曾经听闻中国与英吉利开战,于是主动上书驻藏大臣请求出兵攻击孟加拉,为清朝分忧,但是由于语言翻译的错误,被驻藏大臣理解为蛮夷相攻而不予理睬,这令魏源深感遗憾。而中印度是英国和俄国相据之地,俄国越过兴都库什山可攻击中印度温都斯坦,而英国设重兵扼守,所以中印度是中国联合俄罗斯以抵御英国的枢纽。
19世纪的印度地图
此外,魏源对于不推行君主制度的美利坚和瑞士颇有好感;由于瑞士的政治制度“皆推择乡官理事 ,不力王侯 ”为 “西土之桃花源也 ”;而美利坚诸部落没有皇帝,一切头人、文武官员都由公推或者以才华选拔,众可可之,众否否之,非常符合周礼的理想。而且美利坚领土广大、物产富庶、与中国素无过节,而且南美洲盛产金银,前来贸易的花旗船带来金银,可以弥补中国因为鸦片贸易外流的金银,在之前的林则徐禁烟中他们也表现的比较恭顺;更主要的是,这个国家由英吉利分封最后因为反抗英王随意征税而独立建国,所以美利坚是中国可以依托的外援,美洲可以从东西两面牵制英吉利,最后通过一系列远交近攻,清国要重回印度洋,建立起类似于前明时的朝贡体系,并巩固海防。
虽然方案非常粗糙而缺乏可行性,但是比起同时代的多数国人,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世界观上的进步了。
第二部分:海国图志的缺点1.核心问题:基本认知不脱离儒家伦常、三纲五常以及华夷秩序,五行理论
虽然在知识体系上非常现代,但是整部书的核心观念依旧是君臣父子、忠孝仁义的三纲五常,乃至华夷之辩的朝贡体系和周易的权变理论。在道术之辩上,魏源希望的是以中国之道御西洋之术。
他认为世界虽大,但是本质上局面和西周末年、战国时代和汉唐时代的华夷格局没有区别,只有中国、安南、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圈国家和暹罗为文明之国,而欧罗巴和亚美利哥诸国一概是部落,即使这些国家领土辽阔、军旅强劲。体现了魏源本质上的傲慢态度。其大战略并不是客观看待国际关系的产物。
魏源对俄罗斯威胁新疆认识不足
对于这些国家,魏源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比如魏源认为“俄罗斯亦震我兵威,故两百载无边患”,还沉浸在雅克萨时代的胜利中,但是俄罗斯即将对中国展开隐蔽、不动声色而直接的领土威胁,林则徐在新疆流放后,就做出了“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的预言。
魏源对于代议制缺乏认识
对于列国的政治制度,魏源并没有认识到代议制民主决策战争和外交事务的特色,依旧认为全国政事取决于国君一人,所以这些外夷虽然军队强劲,但是可以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可以像北方游牧部落一样,用利益所收买。对此,日本的吉田松阴虽然认可魏源翻译具体知识,但批评了他对国际关系的简单化理解:即使用利益收买蛮夷,只是注重 “利” 而无视 “义” 而已, 如果为“利” 而与敌成为同盟, 即使结为同盟, 也会隐藏有害的一面,这些蛮夷反过来会继续危害清国。而且吉田还颇有见地的指出:汉土之习, 于外国之事, 茫然不问, 反之臆断之,自古如此。就连魏源这样的翘楚之士都不能免俗。这样的点评可谓振聋发聩。这种以己度人,简单化理解外国制度和西方文化,对西方宗教和政治体制的认识浅尝辄止的态度,到今天都有流毒存在。
也是基于这种心理,再加上翻译过程中造成的语义流失,以及中国文人的中土中心倾向,魏源将西方的“天方之教、天主之教”斥为对佛书和婆罗门教的变体和抄袭:“印度上古有婆罗门事天之教,天方、天主皆衍其宗支,”认为神爱世人、摩士十诫、七宗罪、天堂地狱二元对立,都是佛教的固有思想。鸦片战争的排外思想,也在书中有体现,魏源居然堂而皇之的在《天主教考》里记载教士会“会施展妖术挖取中国人的眼睛,用以制药或炼银”的谣言。总体来看,他对于西方文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纳或者客观认知,而是抱着对方有术而无道的态度看待泰西诸国。
这种心态导致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盲目乐观的“有限落后论”。直到维新变法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开明文人都持有魏源的这种心态,认为清朝“一变而至于道”,对于天子和朝臣的能力有着迷信般的崇拜。他认为欧罗巴诸国是金运或者火运,但是五行相克,天道轮回,西方诸国并非不可战胜。
这种心理在具体实际操作层面,就是《筹海篇》里用传统火器、内河防御、要塞堡垒结合的方式,做近海防御战,并借鉴越南、缅甸之前的抗外战役经验,乃至前明郑成功、汪紘的战争经验,结合自己在前线的勘察,在书房中构思防务,应对19世纪新来的海上威胁。
19世纪的清军
比如他认为洋枪枪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中国的抬枪、抬炮和火箭喷筒并非威力不足、射程不足,而是火药质量差、而且炮台形制不合理、炮位不能灵活转向,所以不能给敌船造成有效的杀伤。再加上客官、客军和粤人、闽人素有矛盾,挫伤了广东地区的民团积极性,所以导致作战不利。此外,魏源还认为以当时中国的火炮质量和射程,他认为沿海设置炮台无法有效杀敌,反而会成为敌舰的靶子;所以他认为最好的防御措施是借鉴安南的经验,吸引敌船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的河汊地带,两岸多造炮台、招募水勇安置障碍物和水雷、火毯,顺水释放火攻筏和火药船,可以成功的击沉英夷战舰。这种思路和鸦片战争前,英国人预言的“中国人也许会清空沿海城镇、消极避战”的思路不谋而合。
富庶的东南沿海
但是在沿海城镇富庶、物阜民丰的前提下,大规模清空居民的办法显然不现实。而且显然魏源不理解英国人入侵的目的不是占地和劫掠,所以才会停留在具体战术层面的讨论。在道和术的辩证法上,这算是有术而无道。虽然魏源像模像样地引用类似于心学的思路,欲平海上之患,先平人心之患。但是他所认为的人心之患并不是信息不对等和整体落后的危机意识,而是国人的畏难和钻营等问题,作者对于中国危机的深刻性即将到来的挑战严峻性还是缺乏清醒警惕。
19世纪老照片里的清军
至于照搬日本和安南的攘夷经验,还有乐观地驱使列国作为自己的棋子,则是完全将外国国情和列国关系做了简单化理解,殊不知列国都是和清朝一样以自我利益为行动中心,根本就不会服从天朝皇帝的调遣。盲目的自信其实就是来源于信息不对等带来的无知。以己度人是很多人所诟病的问题,但是在推己及人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在无意识间犯下同样的问题。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第三部分:在日本和中国的接受与传播在日本,海国图志的传播和接受其实很能说明这部书的诸多优点和根本性问题。
在中国此书是在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在开明士大夫中流传开来,但是其真正发挥的效力和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就算是对于中国传统予以极大尊重,此书也受到了保守士大夫的反对进而抵制。
日本人对海国图志进行了批判式接受
1851年,驶往日本长崎的中国商船“亥二号”为日本带去了三部《海国图志》,这便是《海国图志》 与日本的第一次相遇。这三部书籍,由于涉及基督教等敏感内容被上交江户,由学问所、御文库、老中牧野中雅收去。1852年,商船又带去一部,长崎会所将之保存。
1年后,由于黑船事件对日本冲击巨大,1854年,政府解禁此书,同年分两批买入15部,图书价格也水涨船高。从1854-1856年仅仅三年之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各种选本就达20余种之多,受到了当时日本人的追捧。其中日本人对于中的《筹海篇》《澳门月报》《夷情备采》等海防外交的相关内容格外重视,在《海国图志》的10组翻刻本中,有7组翻刻了海防外交等非地理知识的内容。一部分激进武士对于魏源的固守传统、“有限落后思想”、使用传统冷热兵器抗击外夷的道与术非常认同,称《筹海篇》是“天下武夫必读之书也”;认为《海国图志》虽“名为地志,其实武经大典”,而其“精华所萃,乃在筹海、筹夷、战舰、火攻诸篇”。1863年的下关事件,某种意义上算是魏源思想在异国的呼应。
朱子学家、军事家佐久间象山更是将魏源称为海外同志,并提出了“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观点,主张用西方技艺维护幕府统治;此外,和中国书生相比,他更有实践精神:作为炮学专家他指出魏源的炮舰之学未免过于粗浅,他熟识荷兰语,对西洋炮术颇有钻研,并且制作过玻璃、电疗器、照相机,钻研石灰、硝石的制作工艺,可以说他对西方技术完全不止于纸上谈兵,对其有着各种实践。象山对《海国图志》的辩证接受和身体力行,得益于兰学在日本的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才会让更多人感受到耻辱和切肤之痛
由此可见,从信息的发出-接受-解码的流程来看,只有在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充分的做好了接受新信息和心里准备,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新知识,否则异质信息只会从反面冲击思想,加固一个人的固有认知。《海国图志》对于英美的夸赞、对于日本、安南的肯定无疑触怒了很多人。这些人还没有被彻底的战败所打醒。
所以《海国图志》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败之后,才两次迎来了印刷高峰。这样的结局,真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