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

倪葆生旧居建造于1927年,建筑占地面积约144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44平方米。宅邸除南面正门方向外,周边三面有护宅沟,是崇明、启东、海门地区典型的“四汀宅沟”类型住宅。主要屋堂坐北朝南,四进三院式砖木结构,拥有“四汀宅沟”类型住宅内最高的“四进三场心”形制。建筑做工考究,同时蕴含着丰富历史人文价值,被列为崇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并于2015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2)

△修缮前鸟瞰图

历史沿革

崇明有1400年历史,但由于历年冲积而成的沙洲反复塌涨的原因,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少之又少,崇明老宅保存下来的只有“两间半”。倪葆生旧居是其中遗存不多的近代建筑。2015年被列为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面积约944平方米。倪葆生旧居是崇明、海门地区特有“四汀宅沟”形式住宅的典型,有着这类型住宅最高形制的“四进三场心”布局。

“四汀宅沟”作为崇明海门地区特色住宅,形成于传统的盐文化和农垦文化,是当时农民和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结果。崇明海门均为涨沙成陆,但屡受风潮侵袭,地势低平,土地潮湿,在这个地区生存落户,需要考虑防潮、防风、排涝的问题,因此是特定区域因地制宜的一种住宅形式,因此仅在崇明海门地区有所留存,但多因修缮保护不到位,致使存世的数量极少。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3)

△ 四汀宅沟 郁异人绘制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4)

△ 四汀家宅图 张正忠绘制

设计难点

1、无设计图纸及可参照同类型住宅

“四汀宅沟”是沙地人民根据自家条件交由本地营造商(或班组)量身定制,无留存的设计图纸;“四汀宅沟”住宅有一字型、曲尺形、三厢屋、四厢屋等结构类型,大户人家在宅沟的外边还有几排房子形成宅内宅外连成一体的建筑形式,形式多样且存世少,对修缮设计带来极大难度

2、现状建筑历史原状存留少

建筑现状为空置房屋,经过岁月的洗礼,原建筑损坏较严重。据现场查勘,房屋的部分屋面出现坍塌,部分建筑木构件腐蚀、虫蛀等现象,局部甚至失去承载能力。由于建筑原状保留较少,本次修缮设计中进行了大量的现场查勘工作,剥除建筑多次修缮外表后,寻找出很多可以和历史原状相吻合的建筑细部(如柱础、踏步石等),为修缮方案提供了充分的设计依据。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5)

△ 门窗洞口及砌筑方式考证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6)

△ 柱下基础、架空地板地坪考证

方案构思

根据保护修缮原则,本次除了对考证后的建筑原状进行保护修缮外,对查勘后可考证的建筑原状在可靠依据前提下予以恢复历史原貌。主要以下几方面:

1、另对可考证的第二进院落南侧院墙予以恢复,风貌同保留的厢房南墙接近,院墙砌筑方式、院门材质、装饰式样可识别。

2、3#正厅可考证的外门窗,院墙上的拱圈门洞及木门,均根据建筑相同部位的原状式样予以恢复。

3、考证的原始铺地,石质台阶等均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缺失的部位,尽可能使用建筑其他部位同时期同规格材质进行恢复。

4、修缮完成后恢复其“四汀宅沟”的建成时的状态,并建议管理单位引入文艺类“大师工作室”入驻作为展示及创作空间,更好的利用好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后的价值。

修缮成果展示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7)

△ 修缮整体效果图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8)

△ 修缮前入口门头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9)

△ 修缮后入口门头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0)

△ 修缮前前厅院落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1)

△ 走道效果图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2)

△ 修缮后偏院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3)

△ 修缮前正厅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4)

△ 修缮后外立面照片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5)

△ 修缮前前厅飞椽雀替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6)

△ 修缮后前厅飞椽雀替与正厅院门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7)

△ 修缮前正室内景

三堂四横民居特色(传统乡土建筑特色民居)(18)

△ 修缮后正室内景

–END–

资料: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编辑:周捷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