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瑛的人生经历(一盏春茗千秋梦)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图片来自网络
一盏春茗千秋梦——中国黑陶建盏,从喜诞、辉煌、衰落、消亡到今日浴火重生,走过了路漫漫一千多个风雨春秋!
爱 屋 及 乌
平生嗜茶。因为茶,爱屋及乌,自然而然地喜欢茶具:诸如茶壶、茶罐、茶盏、茶宠等等。其中的茶盏,从前最爱是宜兴紫砂,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为了紫砂,我专程赴宁采访了宜兴紫砂一厂、紫砂二厂,有幸拜会了中国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拜赏了他手制的石瓢、鲍尊、乳鼎、供春壶、兰言壶、均玉壶、莲心壶、云间如意壶、玉露天星提梁壶、回文竹茶壶等等国宝级珍品。从此,见紫砂,便有如瘾君子,欲罢不能。当然,看到其他名瓷茶具,如景德镇青花、粉彩;德化如意白瓷、盖碗玉瓷;以及仿哥窑、钧窑、龙泉窑、汝窑的茶具珍品,也是心仪的。
至于建盏,也闻其名,知道产于建阳地区,却了解甚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友人自闽北来,送黑瓷茶具一套,说是建盏,嘱勿转赠他人,因无知则不懂珍惜,只当一般茶器使用,几经辗转搬家,迄今已不知所终。
乙未年农历9月,首次抵建阳。建阳位于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曲阜出孔丘,建阳有朱熹”,北孔南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如长江、黄河的源远流长。我来到在这古风习习的人文胜地,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朱熹、宋慈、游酢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名人之外,街谈巷议的竟多是建盏,文人雅士把玩的是它,市井乡民淘宝的是它,商家琳琅满目持货待贾的是它。
对于依稀相识久违多年的建盏,我不能不刮目相看了。何况,我对于茶和与茶相关的器皿情有独钟,于是,自然而然地便开始了对建盏前世今生的探索和寻觅……
建 盏 千 秋
建盏烧制始于唐代,兴盛于两宋。
宋,是一个让现代文人艳羡的时代。当时雅士文朋琴棋书画品茶论道成风,甚至有个不专心做皇帝,却醉心于艺术雅玩的宋徽宗,不仅在书法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更是偏爱茶艺,对茶道做了精心研究,写出流传史册的《大观茶论》,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独到,给世人演绎了最标准、最雅致的点茶法。
所谓点茶法,“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点茶的程序是——先取茶饼一块,用密纸包好,从外面加以锤捣,然后再用茶碾碾碎,过筛后就开始煮水,待水沸后稍停再冲点,可保证茶味甘甜,后取定量茶末于盏中,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再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搅动,叫做“击拂”,这时茶面上会出现乳白色浮沫,浮沫的颜色和持久度,成为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
宋代,朝廷建立了贡茶制度,贡茶产地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的品位高下,于是,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项有趣的竞赛——斗茶。当时,上至皇帝下至黎民斗茶成风,在建阳贡茶产地尤甚。
宋代文人在分茶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巧妙的搅拌,在茶沫上画出禽兽鱼虫、山水人物图案,与现代人在咖啡的泡沫上做画颇为相似。更有甚者,可以在茶沫上作诗,称为“水丹青”——苏轼就曾写诗称赞分茶技艺高超的谦师和尚:“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由于宋代茶色尚白,所以建安地区出产的黑釉茶盏,不仅利于观察茶汤上面的浮沫,更是衬托茶色之白的最好器具。
建安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朝廷。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花样翻新。建阳水吉以烧制的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乌金釉盏见称于世,中国陶瓷史上名之曰“黑建”、“紫建”、“乌泥建”等,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一点,从古窑址出土的大部分建盏是兔毫盏可以得到证实。
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那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宋代,水吉烧制的兔毫盏被称为宝碗。当时的名人黄庭坚作词曰:“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清汤”。精于茶道的蔡襄在《茶录》中提到:“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建盏的烧制地点,与宋代首屈一指的贡茶产地,都在武夷山下的建安;无独有偶,在紫砂兴盛的明代,宜兴附近的阳羡山上,同样也出产闻名天下的阳羡茶,似乎烧制名茶具的地方,总有一款名茶伴其左右——茶具因茶而生,茶因茶具而媚,两者相辅相成,也是天造地设的因缘!
北宋末年,宋徽宗为金人所俘,统治者被迫迁都临安,政权南移,建盏受益,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迎来了鼎盛时期。但风雨飘摇的南宋最终被元人所灭,改朝换代,北苑茶园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明代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警戒宋朝奢靡之风,取消了团饼进贡,一种更能保留茶叶原香的散茶泡制方法——团茶(即现代人的饮茶方式),渐渐取代了原来的团饼技艺。团茶的普及,结束了建盏气象万千的时代,自此,当年流光溢彩的的建盏,慢慢被世人淡忘,至清代,建盏完全断烧。
上世纪30年代,一位名叫普拉曼的美国人,在福州古玩店里看到造型凝重、温雅晶莹的建盏后,爱不释手,聘请了一位中国向导,亲自驾车来到水吉镇,找到古窑址,带走了八大箩筐匣钵、碗块和黑釉瓷器,其中的一种大口内敛广肩小底的钵式碗,至今中国尚未发现;另外,普拉曼带走的瓷器纹饰中包括兔毫、鹧鸪斑、鸡羽毛、油滴等精美微妙的花纹,迄今在全世界都属罕见。普拉曼在他后来的《建窑研究》一书中写道:
“无名的宋代陶工制造出那崇高且文雅的建瓷,其精美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
近30年来,随着建窑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建盏,古雅厚朴的建盏,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富有烧制陶瓷经验的手艺人通过长期摸索,基本恢复了烧制建盏的技艺,产品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茶盏外,也有茶壶、茶叶罐和花插等新品种。建盏在当今的茶文化中,远远不止是实用茶具,更是具有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今 日 风 采
乙未年阳历10月29日中午,我专诚前往探访古窑址,与我相伴的是水吉镇的宣传委员陈毅明先生。水吉镇距县城33公里,约1小时车程。小陈告诉我,水吉有8个村,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万,基本上以烧制建盏为生。
建盏陶土,在南山村。我们驱车南山,远远地便见南浦溪委曲婉转而来,正是枯水期,碧溪瘦芦花似雪,树木苍苍红土灿然,古陶建盏的身躯母土,就在这里,面对南山,我有一种伏地膜拜的冲动。
小陈告诉我,古代建盏主要烧制地在后井村芦花坪。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后井。一进村,只见满山遍野的瓷片、匣钵堆积如山,连山路两旁和小河里也随处可见,可以想象,当年建盏的烧制,曾经是何等兴盛辉煌洋洋大观!
水吉镇林建站站长徐祖明老师是研究建盏的专家,特地赶来为我做向导。徐老师告诉我,建窑遗址很多,1954年6月,华东考古队到水吉考察,就挖出7个建窑遗址,这是建国后首次发现这块布满瓷器残片的土地蕴藏的秘密与价值。徐老师又说,尽管建窑遗址不少,但最重要的是:芦花坪、牛皮伦、大路后门、社长埂4个遗址。
我跟随徐老师来到芦花坪。站在芦花坪向远处瞭望,可见一条长龙蛰伏山腰。徐老师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世界上最长的龙窑了,有135.6米,从唐代起开始生产黑瓷,是最古老的建窑遗址。我们沿山而行步上龙窑,风声娓娓相随,犹如龙吟细细。据说当年此窑一次可烧制瓷器3万件以上,窑炉附近曾采集不少“供御”字样垫饼。
站在龙窑上,看遍地建盏泥坯,四围植被茂密,秋水如镜,远天如烟,秋雁横空,嘹唳声声,遥想昔日窑火连天,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一切有如梦幻……
上世纪70年代末,芦花坪建盏被重新挖掘出来。1981年3月,样品被送往北京。两个月后,中央美院、北京故宫博物馆等数十家文博单位,5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建阳,参加“恢复宋代建窑兔毫釉产品鉴定会”,从而确认建盏为中国十大名瓷之一。千年建窑,犹如一颗出土明珠,重放异彩。建盏烧制,梅兴二度,又在建阳遍地开花。
徐老师介绍,建盏器型有大碗头、束口碗、喇叭碗、加边碗、斗笠碗等;建窑烧制的黑瓷除了茶盏,还有钵、瓶、罐、灯台、钟杯、执壶等;建盏的斑纹主要有兔毫、油滴、乌金釉、西瓜纹、铁锈斑、鹧鸪斑、彩虹斑、矅变等。
下山来,我们访问了芦花坪建盏有限公司,那是2007年由孙福昆、孙寒冰父子两代经营起来的建盏制造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如同兔子身上毫毛一样纤柔的金兔毫盏、银兔毫盏,见到了釉面密布银灰色金属光泽小圆点、形似油滴的金油滴盏,见到了灰色或深灰色的灰贝釉、橘红色的柿红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据说,两宋建盏兴盛时期,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非洲、中东、西欧等地,在“南海一号”沉船和“华光礁一号”沉船的考古挖掘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建窑黑釉瓷器,现在,在东南亚诸国、台湾地区,建窑仍拥有广阔市场。如今,建阳建窑建盏制作技艺的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人已有13人。
我与陈毅明、徐老师且行且看且谈,转眼便是黄昏。晚秋的暮色如同画笔,把芦花坪和龙窑描摹得古意苍苍古趣盎然。我们虽依依不舍却也不得不离去,徐老师说,回城去吧,去看看城里的建盏一条街,那是新时代的建盏王国呢!
我与小陈如嘱来到位于建阳西区生态城的“建阳建盏文化街”,这里洋溢现代气息的通街大衢灯火通明,鳞次栉比的建盏商铺或堂皇富丽或古朴高雅,数不尽花色品种和千姿百态的建盏,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问小陈,这条街上的建盏商家共有多少人?小陈说,从当年的十几家,发展到今天,约略有300来家吧。
我们随便走进一家名号为“贵稀堂”的商铺,小陈说这里的主打产品是兔毫,后来又开发了绒毫、冰裂茶墨釉、饰红釉、矅变、鹧鸪斑等产品,主人詹贵稀是南平市建盏非遗传人,名重一方。我看那灯光下的建盏璀璨夺目文采斐然气韵逼人,的确高贵脱俗美色灿烂。
我们信步而去,来到“谭艺轩”。主人何宝兴先生热情来迎,他是1979年参与推动古窑挖掘并恢复建盏制造的有志之士和建盏能人之一,迄今36年,兢兢业业从事建盏事业。他家的金兔毫盏、银兔毫盏,纹路栩栩如生光彩夺人,让人摩挲再三赞叹不已!
如果把建盏内敛温润玲珑剔透的兔毫、油滴盏、鹧鸪斑、矅变等等花纹放大,其风情韵致,美丽华贵有如油画。难怪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里,赞美建盏纹彩“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大宋才子陆游描绘建盏分茶:“矮纸分茶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大宋文豪范仲淹也为建盏分茶题诗:“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香兮薄兰芷,斗茶味兮轻醍醐。”
是啊,美妙的建盏泥坯,在千度高温之上、创作出非人工可为的天造地设的神秘莫测的绮丽华彩,它不能不让你浮想联翩让你古今莫辨让你艺思飞扬,让你倘若有幸拥有一枚珍品,便会终生相随不弃不离!
建盏因茶而兴,因茶而灭,因太平盛世而涅槃。
一盏春茗千秋梦——中国黑陶建盏,从喜诞、辉煌、衰落、消亡到今日浴火重生,走过了路漫漫一千多个风雨春秋!
建盏,这伟大的土与火联姻的神奇的玲珑儿,这八闽大地浴火新生的古精灵,此行建阳,有幸与你相识相知,从此爱你,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陈慧瑛,1946年生,新加坡归侨,原厦门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散文集《无名的星》获国家最高文学奖。散文《梅花魂》自2000年至今,一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第10册《语文》教材。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