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

1、常常听人说:这个人没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一个很靠谱的解释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2、对于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无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1)

文化-梁晓声

3、世上本无多少热闹,有了看客才有热闹。由于当下之中国社会矛盾重重,郁闷者多多,不平者多多,当下中国看客,对不平之事的正义冲动,一番番被酱缸似的不良现实所腌沤,异变为两种极端的表现——麻木不仁已无冲动可言,人性上沦为纯粹看客;或胸中终日无名业火暗燃,不定什么时候,便火冒三丈,起哄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乱。

4、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安静从容的去面对。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2)

文化-节选

5、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出息,不是因为女人在数量上太多,而是因为男人在质量上太劣。

6、一个国家喜欢看极刺激的或俗不可耐的“热闹”的人若远远多于欣赏文艺的人,这国家的文明是堪忧的,进步也将是迟缓和迟钝的。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3)

文化-《浮城》节选

7、读书让我在某些时候与旁人不同。当书改变你的时候,你看这世界眼光是不一样的。文学家就这点好处,生活中的痛,在艺术上能变成极致的美。

8、知道了许许多多别人命运的大跌宕,大苦难,大绝望,大抗争,我常想,若将不顺遂也当成“逆境”去谈,只怕是活得太矫情了!

梁晓声(1949年9月22日~)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4)

作家-梁晓声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8年,高中毕业的他,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创作了小说《向导》,并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

1977年从复旦毕业后,他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知青生活经历,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5)

文化-梁晓声作品集

1982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4年《今夜有暴风雨》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3、1984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97年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2007年3月参加在武大举行的以“中文与中文能力”为主题的讲座,并勉励青年学子:“在后科技时代,中文不应该妄自菲薄。中文很重要、很光荣。没有人来传播思想,社会和谐根本不可能!

2011年10月出席了历史小说《天下知音——欧阳修》在杭州举行研讨会。

2012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浮城》,被称为中国荒诞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巅峰之作。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6)

文化-《浮城》

2015年初出版了《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两本书。

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梁晓声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梁晓声参加人民日报总编室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文化讲坛时。就“透视当代文化生态”进行主题演讲中这么说:“我们有8亿多农民,这三分之二中国人的生活是与‘发达国家’四个字形成巨大反差的。我觉得我们还应该低调一些,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可能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他也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低调”这个词。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7)

文化-《雪城》插画

他写的书很多,但是极其不愿意出版,他觉得作家写书是基于本身的情感表达需要,而不是为了取悦大众,很多出版社找他出书,他一般都是不情愿的,梁晓声说,"这样一拼凑,那样一拼凑,左结一个集子,右结一个集子,这样出来的书,我不喜欢。"至2019年,梁晓声创作了500万字的长篇小说,300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200多万字的杂文,200多万字的影视作品。1200多万字的创作量,让他成为当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产作家。对于他的书,他给予的评价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畅销的书”。“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8)

文化—《人世间》

其代表作品《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他们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无论是小说《人世间》还是现实人世间,我们最不缺都是遗憾与不甘。人世间永远充满机会与挑战让我们在不甘中勉励前行,跌倒而又站起,一次次在心底对自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就像《人世间》中对周秉义那样,把自己后程的光和热,贡献给工作,奉献给自己热情的亲人、朋友、家乡的父老乡亲。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9)

文化-《人世间》

梁晓声的写作特点可以终结为现实主义的三大风格——英雄化风格、平民化风格、寓言化风格。

梁晓声以他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灼热的情感,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勤奋地在文学园地里笔耕不辍,接连创作出大量紧扣时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响的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作品。《人世间》这部作品犹可感受到梁晓声本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提炼与追求、脉搏的热烈跳动,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在书中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

包括陈晓明、张颐武、孟繁华在内的多位知名评论家、作家认为,梁晓声的该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长篇小说佳作,更是梁晓声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峰,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茅盾文学奖最好的几部(茅盾文学奖十)(10)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