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微山岛血战突围(记忆渔岛怒潮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

在胶东半岛的县市区当中,除了栖霞是内陆县之外,后设立的莱西县也不靠海。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臭鱼烂虾,送到栖霞”这句戏谑之语,到了莱西也换了个版本,叫做“臭鱼烂虾,水沟头老家”。不过,正是在不靠海的莱西县,却走出了一位以描写海岛故事为主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做姜树茂。

关于姜树茂的生平,《莱西市志》《青岛市文化志》和中国作家网上都有相应的介绍。姜树茂(1933~1993),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崂山县工作队员、税收员、文书、调研员,《海鸥》杂志编委、主编,后来主要是在青岛市文化局和青岛市文联工作。他是山东省作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

亲历微山岛血战突围(记忆渔岛怒潮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1)

(配图均为胶东沿海风光,地点有大鱼岛、杜家岛、即墨山东头、巉山等)

姜树茂从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就是长篇小说《渔岛怒潮》。这部作品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沿海军民同反动派作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它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前几年又改编为了同名电视剧。两者播出的时候,受到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山东半岛观众的好评。

电影和电视剧各有千秋,电影比较简短,很多故事情节没有展开叙述,但贵在真实,全部是实景拍摄;电视剧的细节比较丰富,但也运用了绿幕拍摄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性略逊。

亲历微山岛血战突围(记忆渔岛怒潮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2)

亲历微山岛血战突围(记忆渔岛怒潮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3)

从履历上来看,姜树茂虽然是莱西人,但他在崂山一带工作较长时间,对老即墨县的沿海生活有比较深的了解,因此写出来的海岛故事,也带有原汁原味。

在小说当中,故事的发生地是在“龙王岛”。不过,作者并没有明说龙王岛属于哪个县,这也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同名电影是主要在荣成县的大鱼岛村(石岛附近)取景拍摄,因此当时不少观众认为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半岛东部沿海;而后来拍摄的电视剧,在台词中增加了“石臼所”“沂蒙根据地”这样的字眼,使得后来也有人猜测是在青岛的西海岸、临近日照的区域。

亲历微山岛血战突围(记忆渔岛怒潮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4)

不过,根据即墨文史研究者的考证,《渔岛怒潮》的背景地实际上是在即墨县东南部的王村、田横一带。在小说中,反派人物头子叫做迟龙章。而现实里,在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有位叫做迟敏章的恶霸(《即墨县志》中有提及),差不多就是他的原型。

亲历微山岛血战突围(记忆渔岛怒潮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5)

对于很多喜欢这部作品的朋友来说,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可能都看过。想要重温记忆的话,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再翻翻小说或者电视剧;如果只能忙里偷闲,建议看看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老电影。

亲历微山岛血战突围(记忆渔岛怒潮一位莱西人笔下的胶东海岛斗争故事)(6)

《渔岛怒潮》的老电影是一部黑白片,上映于1977年,导演为张景隆,主演为达奇、刘继忠、王秋颖等。当时达奇饰演的是老英雄王四江,而后来拍摄《封神榜》的时候,他饰演过纣王,形象反差较大。刘继忠饰演的是王四江的孙子、儿童团团长海生,他也曾在《闪闪的红星》中登场。王秋颖饰演的是反派头子迟龙章,他的表演功力十分深厚,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吃我谷糠的,要还小米;花我铜板的,要还大洋。”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部老电影的细节当中,还体现了很多胶东文化元素,比如渔民们居住的海草房、小白鞋哭坟时带的枣饽饽等,重温电影的时候,会感到很有代入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