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高二期末考试答案语文(辽宁大连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连高二期末考试答案语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连高二期末考试答案语文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B.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穷:贫困C.《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度 D.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A.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B.“离骚”者,犹离忧也C.为降虏于蛮夷 D.敏于事而慎于言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邪曲之害公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不赂者以赂者丧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它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年间,以列传篇目最多。B.《国风》出自《诗经》,多是民间诗歌,大部分作品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C.齐桓是指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与选文中提及的帝喾、汤、武都是明君。D.《离骚》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之情,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以对。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B.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D.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军与匈奴交战,弓箭用尽,弃车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能手持车辐,军官们则拿着短刀,继续作战,最后退入峡谷。B.李陵阻止军士不要随他出战,他要一人前去取单于性命,结果没有成功;有军吏劝他投降,它日再图归汉,这让李陵犹豫不决。C.李陵命令士兵们带着给养,与韩延年一起,半夜时分率十几名壮士与敌人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自觉无颜回报陛下,投降匈奴。D.李陵投降后,士兵们分散而逃,逃回边境的士兵有四百多人;群臣都归罪于李陵,皇帝问司马迁,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获刑。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9.下面关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有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又有他抗金复国的宏图壮志的袒露。B.颔联两句用六个名词巧妙地概括出诗人抗金战斗的情形和复杂的心情。C.诗人想起在塞上长城许下的志愿,如今镜中白发丛生,内心万分感慨。D.尾联诗人以典明志,渴望效法前贤,施展抱负,其爱国热情至老不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题苏武牧羊图 (元)杨维桢未入麒麟阁①,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②,涕泪满河梁。注:①麒麟阁,汉未央宫内的阁名,画有功臣像,苏武为第十一人。②指苏武归汉时,李陵置酒送别一事。10. 下列关于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看到眼前的牧羊图,涌入作者脑海的首先是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不能不让人仰慕。B.若不是鸿雁带回消息,苏武恐怕终老都将在异域的雪地中放养羊群,没人能想起他。C.“风霜节”“日月光”对举,新颖而独特,苏武伟岸的形象与诗人的态度都隐含其间。D.诗人不局限于图画的内容,他借助凝练的诗歌语言,拓展了图画的空间,深化了主题。11.末句的“涕泪”一词意蕴丰富,同时也包含着诗人对李陵、苏武二人的历史评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暗示情人之间书信难通,平添几重愁苦。(2)《过秦论》中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退却匈奴七百余里,以致“__________, _________”。(3)边塞诗中经常出现“孤城”的意象,如“__________, 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材料一:“文学经典意识”也就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主要体现为对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的认识。作品的经典性主要表现为它体现了文学之“至道”,包括文学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本质规定性,因为“作品”要成为经典和可供学习的典范,必须有严肃、深刻的艺术观念、崇高的艺术精神,体现出文学自身的规定性与法则。怪诞不经的东西不能成为经典,人们不能从这类东西中悟出任何规范和准则来。经典所体现出来的“至道”是无法之法、无规之规。经典作品的典范性在于它在遵守文学这一共性范畴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作为具体体式的创作,它又会为该体式确立基本的文体规范、表现原则与创作方法。这些正是使得这些经典作品极有创造性、极富于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关键,它因此成为此类体式创作的优秀典范,也因此具有可师法性。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典范又无不体现出某种法度,令人觉得不可随意为之。”-摘编自闫霞《“经典”“文学经典”及“文学经典意识”三概念之考论》材料二:无论文化生活和阅读生态如何“碎片化”,人们对经典名著一直葆有热情。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和作品的方式、渠道之便捷前所未有,从短文字到短视频应接不暇,但深度体验的匮乏也是明显的痛点所在。经典文学名著的长销启示我们,越是在经典意识面临挑战的时候,经典给予的深度文学体验越显得珍贵,文学创作越是不能跟在碎片化、快餐化后面亦步亦趋。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这是经典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强大优势所在。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才能呈现一个可供“重新生活一遍”的独特艺术世界。每个时代有其与众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有其独特时代关切与时代精神,经典之作凝结着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深度思考。生活经验在作家手里不仅是写作材料,更是文学想象的依据。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深入乡村、亲下矿井,以感受百姓生活酸甜苦辣。有了这样丰富切实的体验和对时代大势的宏观把握,一部当代经典才孕育问世。《平凡的世界》提供的时代镜像及其中人物的命运、选择、情感,使人沉浸其中,“重新生活了一遍”,这种深度体验是“微”“短”信息所无法提供的。-摘编自梁鸿鹰《面对信息碎片化-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材料三: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发展的一条重要文脉,是从乡土文学、大众文学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文学的变化发展。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学习西方、批判传统文化潮流中一种逐渐苏醒的文化自觉:一方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一方面发展民族文化的正确、辩证的文化发展创新理念。《祝福》的创作演出,就伸展在这种辩证文化流向的后者“文脉”中。经典的含义,是思想、文化、艺术产品的某种不可超越性和范式性。这种经典性,体现为作品被反复研讨、诠释、演绎的文学艺术现象。《祝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当中最著名的篇什之一,不仅因为小说本身对三纲五常强劲、宗法制度苛严、鬼神意识浓厚的中国社会基础有深刻形象的揭示,还因为中学课本就收为教材,中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祥林嫂悲惨命运对人们认知离开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旧中国历史社会,有着深刻的作用。夏衍先生改编的同名电影与后来的同名越剧剧目,都在中国电影史和当代中国戏剧史留下了良好影响。以小说改编的同名舞剧也非常成功,但是以歌剧的方式演绎鲁迅经典,这似乎是第一次。歌剧《祝福》,是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为基础,根据吴琛等创演的越剧《祥林嫂》(电影剧本)改编而成;借了鲁迅名篇的“力”,乘了对名篇改编的越剧、电影、舞剧等文化产品已经造成的“势”,进入了阐释经典、创新形式的“流”。-摘编自吴戈《经典意识乡土色彩民族风格--浙江省首部原创乡土歌剧<祝福>谈要》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意识”的重要切入点。B.如果文学创作仅跟随碎片化、快餐化趋势,就难以出现让人深度体验的经典作品。C.路遥之所以能创作出经典,就是因为他深入乡村、亲下矿井,感受百姓的生活体验。D.中国现代经典作品的出现,是作家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的必然。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文风和技法上承先秦散文,并将之拓展、创新,也被宋代的欧阳修和苏轼取法和继承,成为后世散文家此类体式创作的优秀典范。B.《大卫·科波菲尔》语言通俗夸张,文风幽默讽刺,意蕴厚重,同时也营造出作家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定然成为19世纪英国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C.我们熟知的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越剧甚至歌剧,足以证明经典作品被不断研讨、诠释和演绎着,经典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被不断发展和创新。D.近期上映的科幻动漫《三体》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作者虽不可能经历如此奇幻的生活,但通过合理的文学想象同样可以表达他对当代生活的思考。15.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16.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以《红楼梦》为例,谈谈当下该如何对待经典文学作品。(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文本一:患难之交[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我的同类,我对他们还是不够了解。我很难根据一个仆人的外貌来决定是否雇用他,尽管我觉得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在以貌取人。我们经常凭借一个人下巴的形状、眼神和嘴的轮廓来判断他们。我很怀疑这么做的正确性到底有多少。我发现认识越久的人,越是让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恰恰是那些我对他们一无所知的人。之所以产生以上的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伯顿在神户逝世的消息。我是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与他认识的,我和他交情甚浅。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他的蓝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东西,声音很温和,身上没有一点让人厌恶的东西。他是一个商人,很有钱,但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挣来的。他人缘颇好,即便是他在去世之后,别人仍把他描述成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要不是我亲自从他的嘴里听到那则故事,我绝不会相信他也会做出那样的事情。那是一天下午,我坐在酒店的休息室里。不久,爱德华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你认识伦尼·伯顿吗?”“没有,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这是个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几分帅气。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这些家伙都是这样。每个季度都收到一点汇款,他玩牌再挣一点。他赢了我不少的钱,这个 我知道。”爱德华温和地轻声一笑。“我估计这就是他破产后来找我的原因,还有就是他和我同姓。一天他来办事处找我,跟我要份工作。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他想找份工作。我问他多大了。“‘三十五’。”他说。“‘这些年来你都做过些什么?'我问他。“‘嗯,没做过什么’。”他说。“我忍不住大笑了。”“‘我恐怕目前还帮不了你什么,’”我说,‘三十五年后再回来找我吧,到时我再看看能帮你点什么。’“他没有离开,脸色发白,迟疑了一会儿后告诉我,他牌运不佳已经有些时间了,他不想老是玩桥牌,于是玩起了扑克,结果被人暗算了。现在他身无分文,彻底完蛋了,如果找不到事情做,只好去自杀。“我打量了他一番,看得出他现在已经彻底崩溃了。酒喝得比过去更多,人看上去有五十多岁。“‘那么,除了打牌你还会什么?’”我问他。“‘我会游泳。’”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回答听起来荒唐透顶。我忽然有了个主意。”爱德华停顿了一下,转脸对着我。“你熟悉神户吗?”他问道。“不,”我说。“有一次路过那儿,但是只过了一夜。”“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年轻时候,我从那里下水开始游,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总长度超过三英里,灯塔那里的水流很难对付。我把这一点告诉他,我对他说如果他愿意这么做,我会给他一份工作。“我看出来他有点为难。“‘你说你是个游泳好手。’”我说。“‘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道。“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耸了耸肩。他看了我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好吧,’”他说,“你要我什么时候去?”“我看了看表。刚刚十点。”“‘游这一段不会超过一小时十五分钟。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小海湾接你。'“‘行。’”他说。“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他走了。那天上午我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总算在十二点半赶到了小海湾。其实我不需要那么着急,他根本就没有现身。”“他在最后一刻退却了?”我问。“没有,他没有退却,开始时还行,但是他的身体肯定是被酗酒和放荡生活摧毁了。灯塔附近的水流超出了他的掌控。我们三天后才找到尸体。”我停顿了一下,没说什么。我被惊呆了。随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给他那份工作的时候,知道他会淹死吗?”他温和地微微一笑,用那双善良坦诚的蓝眼睛看着我,一只手摸着下巴。“呃,那时我办事处并没有空缺。”(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文本二:毛姆在《论小说写作》中写道:“作家的骰子总是装了铅的,但绝不能让读者看出来。”这就是说,在他笔底旋转翻滚着的情节的“骰子”由于暗藏着重心,最终注定要翻向他预期的方面。但在最后揭晓之前绝不会露出破绽。该“藏头”时,藏起真面,露一须眉,既作暗示,而不露底;该“露尾”时,如云龙雾豹,尾巴一甩,云雾即合,既露真谛,而不毕现无遗。(节选自张任健《豹尾一甩,精神全现》)1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这与《复活》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在监狱会面的写法相似。B.小说不惜笔墨地对爱德华外貌进行描写是为了突出他瘦小文弱、温和善良的特点。C.通过爱德华的叙述,读者能感受到伦尼是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放纵享乐的人。D.开头和结尾作者都写到爱德华“善良”,但含义却不同,后者正话反说,意含讥讽。18.请从叙事视角和叙事顺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文本一独特的叙事方式。(5分)19.结合文本二中“藏头”“露尾”的观点,谈谈这一观点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金环胡蜂体长约40毫米左右,飞行的速度很快,十分残忍,且身强体壮,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十几只胡蜂几个小时内就可以消灭一个蜜蜂群。当然,面对胡蜂的攻击,蜜蜂也不完全是( )。对于袭击外出蜜蜂的胡蜂,蜜蜂几天内就能对胡蜂的作息规律( ),从而采取错开时间段出勤的方法以躲避胡蜂的追捕。当蜜蜂惨遭众多胡蜂入侵时,为了避免全群覆没,蜜蜂只好忍痛割爱,举群(),另寻他处。20.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22.“全群覆没”化用自“全军覆没”,请分析二者的相似性及这样使用的妙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若以山脉喻人,秦岭,一定是位爱漂亮的女子。蛰伏了一冬后,她厌倦了灰绿的衣衫,她要在上衣和裙子上,绣出姹紫嫣红。秦岭的女红相当好,任何一位人间女子都无法企及。早春二月,秦岭不畏寒流,她仔仔细细地挑选出金黄的丝线,开始在群山上下飞针走线。这位美丽出尘的女子,敛神静气,仅仅晃动手腕和指尖,黄灿灿的花朵,便潮水般流泻出来,从山脚流向山顶,从一面山坡流向另一面山坡。初战告捷。秦岭意犹未尽。不多久,她选择几种白色的丝线开始刺绣,树树如玉的洁白,会让人想起已经融化了的冬雪。我猜想,这是秦岭用它们来表达对片片雪花的留恋。一周后,她换上了粉色丝线开始绣前胸、绣后背······片片粉红俨然轻纱鸿羽,在峰峦山脚,飘啊飘,摇啊摇。这时的春光,若选一个词来形容,只能是:妩媚。是的,妩媚,妩媚极了。23.文末“妩媚”一词出现三次,是否啰嗦?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24.文中对秦岭春天景色的描写,很有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起初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形成“内卷”的原因大概有: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 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B.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穷:贫困C.《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度 D.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A.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B.“离骚”者,犹离忧也C.为降虏于蛮夷 D.敏于事而慎于言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邪曲之害公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不赂者以赂者丧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它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年间,以列传篇目最多。B.《国风》出自《诗经》,多是民间诗歌,大部分作品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C.齐桓是指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与选文中提及的帝喾、汤、武都是明君。D.《离骚》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之情,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意义。解答这种题型,要求考生首先注意积累和梳理,其次就是能够根据现学的语法知识对特殊句式进行分门别类地掌握,最后能够在考试中确保无误地作出正确答案。(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B.穷:困窘。译文: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故选:B。(2)例句是一个被动句,标志是“见”。译文: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A.被动句,没有标志。译文:因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B.判断句,标志是“……者,……也”。译文: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C.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蛮夷为降虏”。译文: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D.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事敏而于言慎”。译文: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故选:A。(3)A.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助词,的。译文:邪恶之徒伤害公道/人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B.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译文: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C.其:代词,他的;助词,表祈使语气,一定。译文: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D.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译文: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没有贿赂土地给秦国的人,因为贿赂土地给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已经灭亡了。故选:B。(4)D.“《离骚》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之情,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表述错误。开创的是浪漫主义先河而不是现实主义先河。故选:D。(5)“指”,旨趣;“迩”,近。译文: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答案:(1)B(2)A(3)B(4)D(5)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参考译文:屈原痛感怀王不能分辨是非,谗佞诌媚蒙蔽圣明,邪恶之徒伤害公道,正直史记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源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 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淫乱;《诗经 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其语言简约精练,其内容却托意深微,情志高洁,品行廉正,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因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因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脱壳一样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即使说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以对。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B.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D.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军与匈奴交战,弓箭用尽,弃车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能手持车辐,军官们则拿着短刀,继续作战,最后退入峡谷。B.李陵阻止军士不要随他出战,他要一人前去取单于性命,结果没有成功;有军吏劝他投降,它日再图归汉,这让李陵犹豫不决。C.李陵命令士兵们带着给养,与韩延年一起,半夜时分率十几名壮士与敌人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自觉无颜回报陛下,投降匈奴。D.李陵投降后,士兵们分散而逃,逃回边境的士兵有四百多人;群臣都归罪于李陵,皇帝问司马迁,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获刑。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黄昏后,李陵便衣独步出营,制止左右随从说:“不要跟随我,大丈夫一人去捉单于就可以了!”过了很久,李陵返回来,叹息着说:“兵败,就死吧!”“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这三个句子的主语都是“陵”,但又不是相同的一件事,所以它们之间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B、C;“随”在文中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要带宾语,而宾语就是“我”,意思是“不要跟随我”,故“毋随我”是一个表意完整且独立性较强的句子,由此可以排除B、C;结合上下文看“兵败死矣”一句说的两件事:一件事是“兵败”指的是汉朝大军的战事失败,一件事是“死矣”指的是李陵自己为兵败承担责任而自己死,故它们之间需要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故选:D。(2)B.“李陵阻止军士不要随他出战,他要一人前去取单于性命,结果没有成功;有军吏劝他投降,它日再图归汉,这让李陵犹豫不决”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相关语句“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可知,面对军吏的劝说李陵表现得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犹豫。故选:B。(3)“亡还”,逃亡后又回来;“客遇”,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况……乎”,固定句式,何况……吗。译文:像浞野侯那样被匈奴俘虏,后又逃回来,天子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答案:(1)D(2)B(3)像浞野侯那样被匈奴俘虏,后又逃回来,天子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参考译文:汉军南下,没有到达鞮汗山,一天就消耗掉五十万支箭,立即弃车而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是砍断车辐当作武器,军官持短刀,深入到峡谷之中。黄昏后,李陵便衣独步出营,制止左右随从说:“不要跟随我,大丈夫一人去捉单于就可以了!”过了很久,李陵返回来,叹息着说:“兵败,就死吧!”有的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能如愿,以后找一条返回去的道路,像浞野侯那样被俘后又逃回来,天子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李陵说:“你不要说了,我不死,就不算是壮士。”于是砍掉所有旗帜,令军士每人带二升干粮,一大片冰。半夜时,击鼓起程,鼓没有响。李陵与韩延年都上了马,跟从的壮士有十几人。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没有面目回报陛下!”于是便投降。军人们分散逃走,逃到边塞的有四百多人。群臣皆怪罪李陵,皇上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说了许多好话来应对,皇上便以司马迁所言不实、意欲诋毁贰师,以替李陵游说为罪名,判处他腐刑。【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9.下面关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有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慨叹,又有他抗金复国的宏图壮志的袒露。B.颔联两句用六个名词巧妙地概括出诗人抗金战斗的情形和复杂的心情。C.诗人想起在塞上长城许下的志愿,如今镜中白发丛生,内心万分感慨。D.尾联诗人以典明志,渴望效法前贤,施展抱负,其爱国热情至老不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解答】C.“诗人想起在塞上长城许下的志愿”分析有误,诗人曾经自比万里长城,许下壮志要守卫边关,收复失地,但不被重用,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如今满头白发。故选:C。【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题苏武牧羊图 (元)杨维桢未入麒麟阁①,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②,涕泪满河梁。注:①麒麟阁,汉未央宫内的阁名,画有功臣像,苏武为第十一人。②指苏武归汉时,李陵置酒送别一事。10. 下列关于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看到眼前的牧羊图,涌入作者脑海的首先是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不能不让人仰慕。B.若不是鸿雁带回消息,苏武恐怕终老都将在异域的雪地中放养羊群,没人能想起他。C.“风霜节”“日月光”对举,新颖而独特,苏武伟岸的形象与诗人的态度都隐含其间。D.诗人不局限于图画的内容,他借助凝练的诗歌语言,拓展了图画的空间,深化了主题。11.末句的“涕泪”一词意蕴丰富,同时也包含着诗人对李陵、苏武二人的历史评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先要理解末句,再联系全诗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态度。【解答】(1)B.“没人能想起他”有误,三四句大意是“大雁送来苏武的音信,在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没人能想起他”无中生有。故选:B。(2)“涕泪”可以指苏武的泪,也可以指李陵的泪水。李陵想到苏武在匈奴多年而没有丧失民族气节,没有出卖国家,现在终于能回到大汉,而自己屈辱投降,终生不得归汉,这是愧疚之泪。苏武流亡匈奴十九年,现在得以归汉,所有的屈辱和受的委屈都是值得的,百感交集。这里也包含诗人鲜明的爱憎,既是对苏武坚守民族气节,不负大汉的赞美,也是对李陵屈辱投降的委婉批评。答案:(1)B(2)①“涕泪”既是李陵的愧疚之泪,也是苏武十九年流亡如今归汉的百感交集之泪。(也反衬出苏武流亡十九年如今得以归汉的百感交集)②通过“涕泪”,诗人对李陵的投降进行了委婉的批评,更赞扬了苏武的忍辱负重、不辱使节的悲壮气节。译文:不期望麒麟阁的画像,也时时把故国遥望。大雁送来苏武的音信,在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牧羊时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心中却有日月的光芒。李陵送别了归国的苏武,不断的泪水洒满河粱。赏析:诗的首联为点题之笔,由图像麒麟阁而追述苏武忠贞品格;中间两联选取了极富代表性的细节,体现苏武不畏艰难而始终心向汉室的精神;尾联则以李陵泣别作为反衬,更见出苏武人格的崇高。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热烈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悲壮深沉,慷慨激越。 这首诗的前两句“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无理扣留十九年期间,时时刻刻都在深切怀念祖国的情形。一个“望”字,表现了怀念的深切。诗一开头就抒写并赞美了苏武的高风亮节。 接着“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两句主要叙写苏武被匈奴幽禁后啮雪、吞毡,后被流放于北海牧羊的情形。苏武被无理扣留之后,匈奴掌权者百般折磨苏武,强迫他投降匈奴,但苏武威武不屈,忍受着残酷的折磨,视死如归决不变节。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得知苏武尚在,但匈奴仍不让苏武返汉。后来匈奴继续胁迫、折磨苏武强使投降。他们密密幽禁苏武。数天后,饥渴难忍,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后把他流放于北海荒无人烟之处,强追他放羊。短短两句诗把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期间所遭受的种种折磨,非人待遇以及苏武英勇不屈跟匈奴顽强斗争的情景深刻表现出来。 五、六句“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侧重议论抒情,写苏武虽历尽艰辛,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与摧残,但他心怀祖国,有坚强的信念,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宁死不屈,宁死也不变节,不投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操守。 最后“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用李陵的羞愧难当来反衬苏武的不辱使命,秉持汉节,光荣返回汉朝的情形,进一步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这首题画诗既写了苏武啮雪吞毡和冰天雪地中的持节牧羊,又写了他与降将李陵的相别,以李陵的羞愧痛苦来映衬苏武的高风亮节及高尚的操守。同时,还写了苏武回朝后,在甘露三年被图画于麒麟阁的光荣,短短八句诗,概括了苏武光辉而又经受无数磨难坎坷的一生。 诗人把一个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对仇敌威武不屈,受尽折磨摧残而毫不动摇,始终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既有描叙,又有议论、抒情;既有比拟、夸张,又有映衬手法。语言淳朴自然,亲切生动而又晓畅。【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暗示情人之间书信难通,平添几重愁苦。(2)《过秦论》中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退却匈奴七百余里,以致“__________, _________”。(3)边塞诗中经常出现“孤城”的意象,如“__________, _________”。【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鸿、雁)(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怨)(3)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重点字:仞)【点评】《春江花月夜》名句辑录:(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5)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材料一:“文学经典意识”也就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主要体现为对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的认识。作品的经典性主要表现为它体现了文学之“至道”,包括文学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本质规定性,因为“作品”要成为经典和可供学习的典范,必须有严肃、深刻的艺术观念、崇高的艺术精神,体现出文学自身的规定性与法则。怪诞不经的东西不能成为经典,人们不能从这类东西中悟出任何规范和准则来。经典所体现出来的“至道”是无法之法、无规之规。经典作品的典范性在于它在遵守文学这一共性范畴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作为具体体式的创作,它又会为该体式确立基本的文体规范、表现原则与创作方法。这些正是使得这些经典作品极有创造性、极富于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关键,它因此成为此类体式创作的优秀典范,也因此具有可师法性。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典范又无不体现出某种法度,令人觉得不可随意为之。”-摘编自闫霞《“经典”“文学经典”及“文学经典意识”三概念之考论》材料二:无论文化生活和阅读生态如何“碎片化”,人们对经典名著一直葆有热情。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和作品的方式、渠道之便捷前所未有,从短文字到短视频应接不暇,但深度体验的匮乏也是明显的痛点所在。经典文学名著的长销启示我们,越是在经典意识面临挑战的时候,经典给予的深度文学体验越显得珍贵,文学创作越是不能跟在碎片化、快餐化后面亦步亦趋。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这是经典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强大优势所在。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才能呈现一个可供“重新生活一遍”的独特艺术世界。每个时代有其与众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有其独特时代关切与时代精神,经典之作凝结着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深度思考。生活经验在作家手里不仅是写作材料,更是文学想象的依据。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深入乡村、亲下矿井,以感受百姓生活酸甜苦辣。有了这样丰富切实的体验和对时代大势的宏观把握,一部当代经典才孕育问世。《平凡的世界》提供的时代镜像及其中人物的命运、选择、情感,使人沉浸其中,“重新生活了一遍”,这种深度体验是“微”“短”信息所无法提供的。-摘编自梁鸿鹰《面对信息碎片化-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材料三: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发展的一条重要文脉,是从乡土文学、大众文学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文学的变化发展。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学习西方、批判传统文化潮流中一种逐渐苏醒的文化自觉:一方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一方面发展民族文化的正确、辩证的文化发展创新理念。《祝福》的创作演出,就伸展在这种辩证文化流向的后者“文脉”中。经典的含义,是思想、文化、艺术产品的某种不可超越性和范式性。这种经典性,体现为作品被反复研讨、诠释、演绎的文学艺术现象。《祝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当中最著名的篇什之一,不仅因为小说本身对三纲五常强劲、宗法制度苛严、鬼神意识浓厚的中国社会基础有深刻形象的揭示,还因为中学课本就收为教材,中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祥林嫂悲惨命运对人们认知离开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旧中国历史社会,有着深刻的作用。夏衍先生改编的同名电影与后来的同名越剧剧目,都在中国电影史和当代中国戏剧史留下了良好影响。以小说改编的同名舞剧也非常成功,但是以歌剧的方式演绎鲁迅经典,这似乎是第一次。歌剧《祝福》,是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为基础,根据吴琛等创演的越剧《祥林嫂》(电影剧本)改编而成;借了鲁迅名篇的“力”,乘了对名篇改编的越剧、电影、舞剧等文化产品已经造成的“势”,进入了阐释经典、创新形式的“流”。-摘编自吴戈《经典意识乡土色彩民族风格--浙江省首部原创乡土歌剧<祝福>谈要》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意识”的重要切入点。B.如果文学创作仅跟随碎片化、快餐化趋势,就难以出现让人深度体验的经典作品。C.路遥之所以能创作出经典,就是因为他深入乡村、亲下矿井,感受百姓的生活体验。D.中国现代经典作品的出现,是作家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的必然。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文风和技法上承先秦散文,并将之拓展、创新,也被宋代的欧阳修和苏轼取法和继承,成为后世散文家此类体式创作的优秀典范。B.《大卫·科波菲尔》语言通俗夸张,文风幽默讽刺,意蕴厚重,同时也营造出作家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定然成为19世纪英国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C.我们熟知的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越剧甚至歌剧,足以证明经典作品被不断研讨、诠释和演绎着,经典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被不断发展和创新。D.近期上映的科幻动漫《三体》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作者虽不可能经历如此奇幻的生活,但通过合理的文学想象同样可以表达他对当代生活的思考。15.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16.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以《红楼梦》为例,谈谈当下该如何对待经典文学作品。(4分)【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仔细审读材料一,将段落的观点梳理出来,再进行整合,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见解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的问题,再结合材料的观点,发表见解。【解答】(1)C.“路遥之所以能创作出经典,就是因为他深入乡村、亲下矿井,感受百姓的生活体验”错误,根据原文“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深入乡村、亲下矿井,以感受百姓生活酸甜苦辣。有了这样丰富切实的体验和对时代大势的宏观把握,一部当代经典才孕育问世”可知,文章只是说创作《平凡的世界》。故选C。(2)C.“我们熟知的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越剧甚至歌剧,足以证明经典作品被不断研讨、诠释和演绎着,经典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被不断发展和创新”错误,根据原文“这种经典性,体现为作品被反复研讨、诠释、演绎的文学艺术现象。《祝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当中最著名的篇什之一”,可知,《祝福》,被改编成电影、越剧甚至歌剧,无法证明。故选C。(3)根据原文“‘文学经典意识’也就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主要体现为对作品的经典性与典范性两方面的认识”“作品的经典性主要表现为它体现了文学之‘至道’,包括文学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经典作品的典范性在于它在遵守文学这一共性范畴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作为具体体式的创作,它又会为该体式确立基本的文体规范、表现原则与创作方法”,可知,文章总体采用总分的结构。根据原文“作品的经典性主要表现为它体现了文学之‘至道’,包括文学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经典作品的典范性在于它在遵守文学这一共性范畴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作为具体体式的创作,它又会为该体式确立基本的文体规范、表现原则与创作方法”,可知,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作品的经典性和典范性两个方面来论述。(4)根据原文“人们对经典名著一直葆有热情。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可知,我们现在需要反复阅读经典作品。根据原文“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这是经典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强大优势所在。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才能呈现一个可供‘重新生活一遍’的独特艺术世界”,可知,我们现在需要对经典作品有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根据原文“每个时代有其与众不同的题材与主题,有其独特时代关切与时代精神,经典之作凝结着作家对时代生活的深度思考。生活经验在作家手里不仅是写作材料,更是文学想象的依据”,可知,我们现在需要感受经典作品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原文“经典的含义,是思想、文化、艺术产品的某种不可超越性和范式性。这种经典性,体现为作品被反复研讨、诠释、演绎的文学艺术现象”,可知,我们现在需要积极参与到对经典作品的演绎中去,以不同的形式阐释经典。答案:(1)C(2)C(3)①总分结构:总写文学经典意识概念及体现,然后从作品的经典性和典范性两个方面分写;②并列结构:作品的经典性和典范性为并列结构。(4)①需要反复阅读经典作品;②对经典作品要深度体验和深入思考;③感受经典作品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时代的脉搏;④积极参与到对经典作品的演绎中去,以不同的形式阐释经典。【点评】归纳文本要点: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文本一:患难之交[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我的同类,我对他们还是不够了解。我很难根据一个仆人的外貌来决定是否雇用他,尽管我觉得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在以貌取人。我们经常凭借一个人下巴的形状、眼神和嘴的轮廓来判断他们。我很怀疑这么做的正确性到底有多少。我发现认识越久的人,越是让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恰恰是那些我对他们一无所知的人。之所以产生以上的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伯顿在神户逝世的消息。我是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与他认识的,我和他交情甚浅。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他的蓝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东西,声音很温和,身上没有一点让人厌恶的东西。他是一个商人,很有钱,但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挣来的。他人缘颇好,即便是他在去世之后,别人仍把他描述成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要不是我亲自从他的嘴里听到那则故事,我绝不会相信他也会做出那样的事情。那是一天下午,我坐在酒店的休息室里。不久,爱德华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你认识伦尼·伯顿吗?”“没有,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这是个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几分帅气。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这些家伙都是这样。每个季度都收到一点汇款,他玩牌再挣一点。他赢了我不少的钱,这个 我知道。”爱德华温和地轻声一笑。“我估计这就是他破产后来找我的原因,还有就是他和我同姓。一天他来办事处找我,跟我要份工作。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他想找份工作。我问他多大了。“‘三十五’。”他说。“‘这些年来你都做过些什么?'我问他。“‘嗯,没做过什么’。”他说。“我忍不住大笑了。”“‘我恐怕目前还帮不了你什么,’”我说,‘三十五年后再回来找我吧,到时我再看看能帮你点什么。’“他没有离开,脸色发白,迟疑了一会儿后告诉我,他牌运不佳已经有些时间了,他不想老是玩桥牌,于是玩起了扑克,结果被人暗算了。现在他身无分文,彻底完蛋了,如果找不到事情做,只好去自杀。“我打量了他一番,看得出他现在已经彻底崩溃了。酒喝得比过去更多,人看上去有五十多岁。“‘那么,除了打牌你还会什么?’”我问他。“‘我会游泳。’”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回答听起来荒唐透顶。我忽然有了个主意。”爱德华停顿了一下,转脸对着我。“你熟悉神户吗?”他问道。“不,”我说。“有一次路过那儿,但是只过了一夜。”“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年轻时候,我从那里下水开始游,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总长度超过三英里,灯塔那里的水流很难对付。我把这一点告诉他,我对他说如果他愿意这么做,我会给他一份工作。“我看出来他有点为难。“‘你说你是个游泳好手。’”我说。“‘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道。“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耸了耸肩。他看了我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好吧,’”他说,“你要我什么时候去?”“我看了看表。刚刚十点。”“‘游这一段不会超过一小时十五分钟。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小海湾接你。'“‘行。’”他说。“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他走了。那天上午我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总算在十二点半赶到了小海湾。其实我不需要那么着急,他根本就没有现身。”“他在最后一刻退却了?”我问。“没有,他没有退却,开始时还行,但是他的身体肯定是被酗酒和放荡生活摧毁了。灯塔附近的水流超出了他的掌控。我们三天后才找到尸体。”我停顿了一下,没说什么。我被惊呆了。随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给他那份工作的时候,知道他会淹死吗?”他温和地微微一笑,用那双善良坦诚的蓝眼睛看着我,一只手摸着下巴。“呃,那时我办事处并没有空缺。”(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文本二:毛姆在《论小说写作》中写道:“作家的骰子总是装了铅的,但绝不能让读者看出来。”这就是说,在他笔底旋转翻滚着的情节的“骰子”由于暗藏着重心,最终注定要翻向他预期的方面。但在最后揭晓之前绝不会露出破绽。该“藏头”时,藏起真面,露一须眉,既作暗示,而不露底;该“露尾”时,如云龙雾豹,尾巴一甩,云雾即合,既露真谛,而不毕现无遗。(节选自张任健《豹尾一甩,精神全现》)1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这与《复活》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在监狱会面的写法相似。B.小说不惜笔墨地对爱德华外貌进行描写是为了突出他瘦小文弱、温和善良的特点。C.通过爱德华的叙述,读者能感受到伦尼是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放纵享乐的人。D.开头和结尾作者都写到爱德华“善良”,但含义却不同,后者正话反说,意含讥讽。18.请从叙事视角和叙事顺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文本一独特的叙事方式。(5分)19.结合文本二中“藏头”“露尾”的观点,谈谈这一观点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叙事视角和叙事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叙事视角和叙事顺序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二理解“藏头”“露尾”的特点,再结合文本一分析作答。【解答】(1)B.“小说不惜笔墨地对爱德华外貌进行描写是为了突出他瘦小文弱、温和善良的特点”错,小说不惜笔墨地对爱德华外貌进行描写是为了与后文写爱德华为了失去的金钱可以置朋友于死地的扭曲的人性形成对比。故选B。(2)叙事视角:文本以“我”的角度展开叙述,为读者讲述了爱德华 海德 伯顿的故事,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亲切自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顺序:由“之所以产生以上的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 海德 伯顿在神户逝世的消息”“我是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与他认识的,我和他交情甚浅”“那是一天下午,我坐在酒店的休息室里。不久,爱德华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等内容可知,文本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听到爱德华的死讯,再叙述两人相识、相遇的经过;而且由“这是个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几分帅气。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这些家伙都是这样。每个季度都收到一点汇款,他玩牌再挣一点。他赢了我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可知,爱德华讲述故事也是倒叙,倒叙手法可以增加文本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藏头:由文本一中的“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他的蓝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东西,声音很温和,身上没有一点让人厌恶的东西。他是一个商人,很有钱,但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挣来的。他人缘颇好,即便是他在去世之后,别人仍把他描述成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可知,文本开篇对爱德华的描写近乎完美,这样就藏起了爱德华的真实面目;由“我很难根据一个仆人的外貌来决定是否雇用他,尽管我觉得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在以貌取人”“要不是我亲自从他的嘴里听到那则故事,我绝不会相信他也会做出那样的事情”可知,文本一用“我”对“以貌取人”的怀疑和第三段“我”的惊讶,露一须眉,加以暗示。露尾:由“没有,他没有退却,开始时还行,但是他的身体肯定是被酗酒和放荡生活摧毁了。灯塔附近的水流超出了他的掌控。我们三天后才找到尸体”“他温和地微微一笑,用那双善良坦诚的蓝眼睛看着我,一只手摸着下巴”“呃,那时我办事处并没有空缺”等内容可知,小说结尾描写了爱德华漫不经心的神态、动作和轻描淡写的语言,这就与前文“他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几分帅气。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这些家伙都是这样。每个季度都收到一点汇款,他玩牌再挣一点。他赢了我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我会游泳”“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等伏笔、暗示处的内容相照应,而这些伏笔、暗示处的内容暗藏玄机,使故事情节突转,含蓄蕴藉,发人深思。答案:(1)B(2)①叙事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笔调亲切,容易引起共鸣。②叙事顺序:倒叙,先写听到爱德华的死讯,再叙述两人相识、相遇的经过;爱德华讲述故事也是倒叙,增加趣味性,吸引读者。(3)①藏头:开头塑造了爱德华近乎完美的形象,藏起他的真实面目,又用对“以貌取人”的怀疑和第三段“我”的惊讶,露一须眉,加以暗示;②露尾:以爱德华漫不经心的神态、动作描写和轻描淡写的语言描写结尾,与前文的伏笔和细节描述所暗藏的玄机照应,情节突转,含蓄蕴藉,发人深思。【点评】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第三步 两相比较,问三问。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金环胡蜂体长约40毫米左右,飞行的速度很快,十分残忍,且身强体壮,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十几只胡蜂几个小时内就可以消灭一个蜜蜂群。当然,面对胡蜂的攻击,蜜蜂也不完全是( )。对于袭击外出蜜蜂的胡蜂,蜜蜂几天内就能对胡蜂的作息规律( ),从而采取错开时间段出勤的方法以躲避胡蜂的追捕。当蜜蜂惨遭众多胡蜂入侵时,为了避免全群覆没,蜜蜂只好忍痛割爱,举群(),另寻他处。20.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22.“全群覆没”化用自“全军覆没”,请分析二者的相似性及这样使用的妙处。(4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判断有语病的地方,并作出正确的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相似性及使用妙处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分析题干中涉及的两个词语的相似性,并结合语境分析其妙用。【解答】(1)第一空,根据上下文可知,蜜蜂对于金环胡蜂的攻击做出了相应反应,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天此可以填“束手无策”。束手无策:意为手被绑住,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第二空,根据下一句的“从而采取错开时间段出勤的方法以躲避胡蜂的追捕”可知,蜜蜂已经十分了解了胡蜂的作息规律,因此可以填“了如指掌”。了如指掌:意为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第三空,根据下一句“另寻他处”可知,蜜蜂为了躲避胡蜂只能离开原栖息地,因此可以填“远走高飞”。远走高飞:比喻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2)原句中“约”和“左右”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3)“全军覆没”原指一个集体全部被消灭,这里将“军”改成“群”,既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又突出了蜜蜂群居的生活习性特征,堪称一举两得。答案:(1)束手无策 了如指掌 远走高飞(2)金环胡蜂体长约40毫米,飞行的速度很快,十分残忍,且身强体壮,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毒蜂。(3)相似性:都表达了一大群人或(物)被消火的意思。妙处:增加表达的趣味性。【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若以山脉喻人,秦岭,一定是位爱漂亮的女子。蛰伏了一冬后,她厌倦了灰绿的衣衫,她要在上衣和裙子上,绣出姹紫嫣红。秦岭的女红相当好,任何一位人间女子都无法企及。早春二月,秦岭不畏寒流,她仔仔细细地挑选出金黄的丝线,开始在群山上下飞针走线。这位美丽出尘的女子,敛神静气,仅仅晃动手腕和指尖,黄灿灿的花朵,便潮水般流泻出来,从山脚流向山顶,从一面山坡流向另一面山坡。初战告捷。秦岭意犹未尽。不多久,她选择几种白色的丝线开始刺绣,树树如玉的洁白,会让人想起已经融化了的冬雪。我猜想,这是秦岭用它们来表达对片片雪花的留恋。一周后,她换上了粉色丝线开始绣前胸、绣后背······片片粉红俨然轻纱鸿羽,在峰峦山脚,飘啊飘,摇啊摇。这时的春光,若选一个词来形容,只能是:妩媚。是的,妩媚,妩媚极了。23.文末“妩媚”一词出现三次,是否啰嗦?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24.文中对秦岭春天景色的描写,很有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语境从修辞、内容、结构等角度加以赏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内容和作用两个角度加以分析。【解答】(1)“这时的春光,若选一个词来形容,只能是:妩媚”,此处用“妩媚”一词概括了秦岭的春光,将秦岭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秦岭春色的动人。“是的,妩媚,妩媚极了”,此处连用两个“妩媚”,表达了作者对秦岭春色的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修辞的角度看,文末“妩媚”一词出现三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秦岭春色的美丽动人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并和首段“若以山脉喻人,秦岭,一定是位爱漂亮的女子”相照应。(2)由“蛰伏了一冬后”“早春二月”“不多久”“一周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可知,作者是以时间为序来描写秦岭春色的。由“她厌倦了灰绿的衣衫,她要在上衣和裙子上,绣出姹紫嫣红”“她仔仔细细地挑选出金黄的丝线”“黄灿灿的花朵,便潮水般流泻出来”“她选择几种白色的丝线开始刺绣,树树如玉的洁白”“她换上了粉色丝线开始绣前胸、绣后背……片片粉红俨然轻纱鸿羽,在峰峦山脚,飘啊飘,摇啊摇”可知,作者描写秦岭春色主要以花的颜色为重点,由初春黄花遍山,再写白朵如玉,最后写粉色飘摇,将秦岭的春光生动形象且层次分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极具画面感。答案:(1)不啰嗦。①第一处“妩媚”对秦岭春光的形象概括,后两处则自然表达出作者对秦岭春色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反复修辞,突出表现秦岭春色的动人与作者的喜爱之情。(2)①以时间为序,以花色为焦点,先写秦岭初春黄花遍山,再写白朵如玉,最后写粉色飘摇,②生动形象地将春天的盎然生机慢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秦岭的春色具象而层次分明,画面感十足。【点评】理解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起初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形成“内卷”的原因大概有: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 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提到,自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由材料“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来分析,材料的重点应是如何对待“内卷”的问题,这也是本次作文学生立意的抓点。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的相关立意。参考立意:①不盲从努力,拒绝无效内卷。②无惧他人“内卷”,我自岿然不动。③要做就做最好,做“卷”中强者。④跳出内卷,不必焦虑。【解答】远离“内卷”,着眼未来 最近,“内卷”这个词火了。“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而如何破解“内卷”,似乎成为了很多人有待破解的难题。我个人认为,要远离“内卷”,着眼未来。只有远离此事,着眼未来,才能在乏善可陈的内卷世界中闯出一番天地。远离内卷,需要一颗敢于尝试的创造心。大胆的改变总是比无趣的重复重要。肯德基创始人哈兰 山德士生于美国一偏僻农庄,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年幼的他只好到肯塔基谋发展。四十岁时,他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在加油站众多餐馆之间另开了一家。所有人都在做着冗长重复的无用功。在这样的死循环中,山德一首先想到了做炸鸡的变通,他每天拿着自己的炸鸡配方沿街推销,终于等到了愿意与他合作的人,这也终使他一鸣惊人,成为闻名遐迩的“山德士上校”。是什么使山德士在困境中勇于改变且懂得如何去改变?正是他心中面对困难险阻丝毫未减的创造力使他突破思想的禁锢,一飞冲天。设想,倘若他面对这般窘况安于现状而非寻求变通,那么当他泯然于众人之后,几十年后称霸世界快餐行业的也许就会变成某位像小丑一样的怪叔叔了。远离内卷,需要一颗不甘平凡的上进心。爱迪生的童年生活非常困苦,他常与一众小孩在火车上兜售报纸。一次卖报时,他被粗暴的列车员打聋了耳朵,他却因此更加努力。暮年在接受采访时,他对此时却幽默地说道:“感谢那位先生使我清净下来专心研究。”老舍九岁时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上了小学。从一字不识的贫苦小孩到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用罗常的话来形容他“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诸位请看,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者都能为了自己的。梦想怀揣着一颗不顾世俗因素阻碍的上进心,在困境中冲破物质的贫乏,终成一代伟人。远离内卷,需要一颗不慕名利的平常心。对名利的追求只会使人陷入更高一层的内卷当中。钟南山院士在疫情肆虐期间奔赴全国各地,疫情防控细致入微。但想必各位都看过这样一张照片:钟老在某趟高铁上与普通乘客一样地靠在椅子上小憩着。这对于一位知名人物来说实是有些平凡。一眼望去,当红流量明星出行无不是高端跑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为底色辅以无数保镖随行,排场更是越做越大;但看回钟老,本已全球闻名,工作时却仍与普通人别无二致。面对这样的“明星”,我们甚至可以说钟老是“反向内卷”,这不是所谓“内卷”,而是一种宏大的格局,是伟人的思想,是那些当红小生们永远都到达不了的早已摆脱内卷的精神高度。的确,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健康向上的工作伦理的锻造,个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顿。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或许会让人感到压力,但人们的精神心态却不应就此内卷。唯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视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才能让他们避免受到内卷的困惑,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状态面向未来。【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