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的名字越土越好(农村取名不再流行辈分排名)
在农村不少地方,曾经都有着按辈分取名的习俗,通常是在名字中包含一个辈分的字,这个字来源于族谱中对应的辈分。就像我们村里的“王”姓,在族谱中有句话“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每一个字就是一代人,短短的十个字,代表的就是10代人,名字中初了姓氏之外,含有一个相同的字,意味着是同辈人。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按辈分取名的现象越来越少,有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还有这种做法,更不清楚自己是属于家族中的哪一辈人。
按辈分取名的优势
1、增加家族荣誉感。以前农村按照辈分取名时,当家族中出了大人物,或者是有威望的人物,对家族成员来说,那都是光宗耀祖的事。同一个家族的,看到人名,就知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外面闯荡时,提到某某名字,也有一种自豪感,别人看到对应辈分的名字,也自然会相信,有时找人办事,跟自己同一个家族的,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就会拉近不少。
2、可以更好地与家族成员融合在一起。早些年农村流行互帮互助,婚丧嫁娶很多人家都会主动去帮忙,并且不会要什么报酬。参与帮忙的人,往往会达成一种默契,同一个家族有点沾亲带故或者邻居,会来往密切,你来我往,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好,很多60后、70后的人,经历过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3、不容易叫错称呼。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小孩要有礼貌,见到长辈要打招呼,但在农村如果不知道规矩,又容易闹出笑话。比如看着对方比自己大,就称之为叔叔,可按照辈分来叫的话,应该叫哥哥。倘若是按照辈分取名,知道彼此的名字,大概也就知道该如何称呼,有时可以化解一些尴尬局面,哪怕自己之前不怎么认识对方,但看到名字中的辈分,会和自己的长辈做类比,这样称呼对方就不会错。
农村取名为何不再愿意遵行辈分制?1、人员流动性明显加快。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走向城镇,与30年前相比,现在人员流动性明显加大,以前农村大部分人收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里八乡的都比较熟悉,凝聚力比较强。而人员流动后,很多人一年也难见一次面,久而久之彼此之间就陌生了,下一代之间来往也少了,取名也很少会再遵行辈分制。
2、取名的盲从心理。取名字是有一定盲从效应的,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人名字中就带有“建”字,“建军”、“建国”、“建民”等名字很多,重名率高,实际上,这里面就有一个盲从跟风效应。如今,农村人取名不再固化思维,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像“80后”、“90后”,给自己子女取名,会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3、外部文化渗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习惯,无形中就是一种文化,随着国门打开后,我国与外界的交流不断频繁,文化之间的渗透也就不知不觉的出现了。像一些发达国家,宣传出来的理念是要追求自由,追求与众不同,认为我们延续之前的老传统是落后、保守的,时间久了,自己的思想就会有变化,反而觉得农村取名再按照辈分来太老土。
传统文化该如何发扬光大?
1、适度推进农村宗祠文化。农村的宗祠文化,其内在魅力实际上是很强大的,发挥得好,家族成员的凝聚力也会很强。如今,有不少地方想找回曾经的感觉,修建宗祠、族谱,同时借助宗祠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家族成员参与其中,只要利用得当,这完全是好事,农村的一些优良传统也会保存下来。
2、引导年轻人参与村集体活动。文化的传承,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就跟民间艺人的绝活一样,如果没有接班人,这种绝活就会失传。所以,想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那就需要让年轻人多多参与,老一辈人带新人,年轻人再培养下一代,很多时候,保护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其中。
3、家庭教育代代相传更重要。在我的父辈、爷爷辈那一代人,对辈分是很重视的,遇到不同辈分的人,需要有不同的礼节,教育子女时,会言传身教,让子女明其理、知其义。倘若在家庭教育中,就把之前流传下来的辈分关系潜移默化地教给子女,那么这种影响更加久远。现在学生学文言文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通过教育输出,让一些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农村取名很少再沿用之前的辈分制,这种现象很难评价是好是坏,因为这没有标准答案,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如果曾经的一些文化传统逐步远离我们的生活,那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古人创造家族成员辈分制,将人名与辈分相融合,也是希望将这种理念传承下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中国地道风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