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觉春华赏不尽岁月(岂知它的书香可人)
文/解语花
2021年是4月23日,恰逢第26个世界读书日,我收到了《追怀生命》这本书,对于喜欢读书的我来说,心里还是感到特别地高兴。
这是一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装祯精美、清丽脱俗的小开本书,共收录了中国二世纪至十九世纪30篇的墓志铭,由私人撰著而不是官方主持编纂的书,读到这本书后,我才得知墓志铭,是以追怀和纪念死者为目的传记书。
读者通过一篇篇墓志铭,可以了解到这志主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等 。绝多数的墓志铭提供了志主的姓名、婚配、死亡年龄和年代,死者几个子女,叫什么名字,以及这些人的后人,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及在当时有什么贡献等。
其中一些志主因其政绩、战绩或在思想文化上有重大贡献而享誉一时。所以墓志铭的功能:一是标明墓葬地和墓主身份地位;二是保证墓主的品德得以永久保存和发扬;三是对于生者来说也是一种怀念故人和稳固家族的有力工具。
这些人物也许是正史和地方志上没有任何记载的各色人物。所以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墓志铭去了解、去追忆他们生前的种种,透过这些了解到志主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政治和思想及社会地位及对当时的影响等。
通过《追怀生命》这本书中,我才明白正史和墓志铭的一些区别:正史的作者,对传记的主人,无论善恶无所不写;而明者只塑造一个有功德、才行、操守和志义都很好的人,让亲者去仿效、尊者赞扬的正面形象,对死者赞赏有加,而对他的缺点避而不谈,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的避恶扬善吧?
原以来墓志铭只为男子而书,没想到《追怀生命》这本书第一章,就收录了东汉时期的三篇短文,其中1929年在洛阳出土的《马姜墓志》就是一位是女性。不仅提供了志主的生平信息,而且对她的美德大加称赞。虽然篇幅简短,却包含了亡者生世、功绩美德、家属成员、丧葬安排、撰志者、请托者一应俱全,可见此女子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
还有第三章的元纯陀,出身于北魏的皇室,及笄就嫁给拓跋氏为军政伙伴穆氏为妻,丧夫后嫁汉人将领为继室。那个时代寡妇是可以再嫁的,通常作为贵族联姻巩固政军的社会力量的一种手段。
元纯陀很有个性,当时皇室成员大多数人崇信佛教,在中古时期发展更甚。所以在北魏末年的都城中佛寺林立,尤其对女性别具吸引力。那时的女性除了嫁为人妻的另一种出路,就是削发为尼,哪怕是寡妇再嫁,也是值得尊重,还能受到亲友的祝福和鼓励的。
而元纯陀在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即出家,北魏朝廷当时不象唐代,要求僧尼注籍特定寺庙,并限定住在那里,所以元纯陀出家后便去外孙的别馆生活 ,也未在夫家终老,也不愿与二婚丈夫合葬,由此可见她还是很认同归属感。由此显示了中国古代女性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另类选择,她的人生为族群阶级与性别历史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切入点。
还有第五章,收录了两份妻子为了追怀丈夫,为其撰写墓志的,从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女子似乎有受到很高的教育。一篇是丈夫英年早逝周氏,她并不受到这些常人视为命运不济之事所干扰,她虽不像庄周丧妻,鼓盆而歌,把生死看作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却也很看得开,认为生死聚散,只不过是一种世态,有什么忧伤或喜悦呢?由此可见,她的心怀有多宽广,能够置生死于度外。
与之相反的则是另外一个作者辛氏,却因丈夫的去世而悲痛欲绝,并立柏舟之誓。她用优美动人的文字,把丈夫描写成一个真正的君子,其一生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儒家的美德伦理。
引用《论语》《礼记》等典故来赞美丈夫,以儒家的标准立“柏舟之誓”以表明自己对丈夫的坚贞不二。
由这两篇方墓志的文风和世界观的差异,可以看出两位女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地域有很大的差异。周氏可能是来自上饶地区的平民家庭;而辛氏与丈夫可能是在都城长安。
这两方墓志还可以看出唐代人对婚姻的和谐追求,讲究琴瑟之美。夫妇合葬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两份墓志传达了非常珍贵的女性声音。
女性的地位在那个时还是蛮高,就拿《追怀生命》第六章来说,作为唐代文人权德兴出嫁早亡的女儿来说,其父在女儿去世之后,虽然非常震惊、悲恸、甚至一蹶不振,不愿意承认女儿已去世的事实。
他在给亡女写的墓志铭中,权德兴以儒家标准的勤劳与恭敬侍奉她的丈夫、双亲、并用心抚养子女的完美女人,把女儿塑造成一个礼貌、谦逊、完美体现权氏家族美德女性形象,以此求得心灵上的安慰。
从而在字里行间里,体现出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当时权德兴写的墓志铭,到现在还存一部庞大的文集,其中有他写给贵人和同事的书信,与一些士大夫同僚的社交唱和诗,和为数众多的丧葬文,及向亡者表示高哀悼的祭文。
权德兴为不同的人写这类文章,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自己的亡女和年幼的孙辈。这些具体、私密且动人的传记,体现了唐代志主的理想德行典范,并描绘出一个由出身与世系构成其社会关系与政治地位的世界。
在唐代读墓志铭的人很多,相关这类写作的人也很多,还被很多人传抄在纸上广泛传阅,可见这在当时的受众程度。尽管墓志铭刻在石头上被埋入墓中,事后也可能收录进作者的集子中流传很久。
比如唐代书信记载显示,朋友之间经常相互传抄他们共同好友的墓志铭或祭文,因此给了不同人讲述其生平的机会。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导致当时这类文字的受众程度吧?
不像现在的我们,在未收到这本书之前,虽然酷爱读书,可对朋友脱下来碑文从来不感兴趣,任他们说得天花乱坠,更别说知道这墓志铭的千般好了。
正可谓是“不阅此卷,不知墓志铭的书香可人”?《追怀生命》虽只收录30篇志文,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有自己为自己撰写志文的,有当时有影响力的文人写的,有妻子追怀丈夫的,有父亲为女儿写的,有丈夫为妻子写的,有朋友为朋友写的,有子女缅怀父母的 ,弟弟追怀姐姐,执意殉夫的女子,包罗万象!赶紧先睹为快吧!
#读史##生活日记##文史探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