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教案设计第一课时(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

拉到文末点击【了解更多】免费下载本文档到手机。

桃花源记的教案设计第一课时(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积累;

3、品读分析文章内容,理清结构、线索;

4、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现实意义;

5、探究课文独特的构思及艺术匠心。

【教学重点】

1、熟读并弄懂课文内容,走进文本;

2、把握课文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疑点】既然“处处志之”,为何“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阅读法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语“世外桃源”导入,用课件投影课文标题及作者。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纷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和平安宁的生活是每一个民族的共同向往。有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人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它出自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美好社会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近陶渊明,走进桃花源。(放投影,打出课题)

二、【作者名片】

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印象”。(要求:主要介绍他的名、字、号、作品及风格,为人等,100字以内。生介绍后师投影)

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为人耿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田园。

三、【一读课文】放录音,听配乐朗诵。(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可同时点八名学生上台写课件投影的预习基础题。以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疏通字词。(一个组一个代表)

四、【文言积累】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同学们演板的答案。(全对的加10分鼓励)(练一练)

1、(1)辨明字音:

阡( qiān )陌 遂( suì )迷 骥(jì ) 郡(jùn )下 诣( yì)

2、形似字辨析

阡(阡陌) 怡(怡然自得) 髫(垂髫)

歼(歼灭) 贻(贻笑大方) 髻(发髻)

忏(忏悔) 饴(高粱饴) 鬓(两鬓)

3、辨析多音多义字

jiàn(间隔) yù(语云) shě (舍船) yāo(便要还家)

间 语 舍 要

Jiān(房间) yǔ(语文) shè (屋舍) yào(不要)

4、一词多义

复前行(又) 乃大惊(于是,就) 便舍船(放下)

复 乃 舍

不复出焉(再) 乃不知有汉(竟然) 屋舍俨然(房屋)

寻向所志(寻找) 处处志之(做标记) 捕鱼为业(作为)

寻 志 为

寻病终(不久) 寻向所志(标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5、古今异义

①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②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④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⑥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今义:不充足,不满。

⑦如此 古义:像这样。 ⑧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这样。 今义:形容很像。

6、重点字词

①甚异之(意动用法,“认为…… 很奇异) ②欲穷其林 (穷尽)③具答之(详细) ④既出(已经)⑤桑竹之属(类)⑥不复出焉(代词,这里)⑦便扶向路(以前)⑧诣太守(到)

⑨问津(渡口)

7、总结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8、总结本课带“然”的字词,翻译并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豁然(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愉悦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

【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五、【二读课文】朗读训练指导

1、给课文标朗读的节奏,师示范打出第一段的节奏,后边2—3段点学生打节奏,4---5段师投影答案。整篇课文的节奏可投影出来。

2、生按照电子白板上的朗读节奏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节奏感,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普通话准确,不读破句,语音流利,感情充沛,读出抑扬顿挫。

3、师范读第一段,全班推举四名朗诵好的同学读第二或三段(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齐读第五段。(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朗读擂台赛)

六、【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生独立思考后答,师点拨订正。

1、【理思路】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请问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安排了哪几个情节?找出起止点,并试分别用5个字概括情节。

提示:试找出文章脉络的关键词来概括,就很容易。(投影展示)

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1) 进入桃花源(2—3) 离开桃花源(4) 再寻桃花源(5)

2、【明重点】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①第二、三两部分。②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会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4、请全班同学齐读二三部分。

七、【四读课文】“时空连线”,熟读文本。部分教学实录(师生合作扮演角色完成)(演一演)

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胜收,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现场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左边四个组的同学充当渔人角色,右边四个组的同学充当桃花源的村民角色,老师充当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现在我对渔人及村民进行现场采访。请同学们作为角色回答问题时,尽量用课文原句准确回答。下面采访开始。

1—4组同学----渔人;老师---节目主持人

1、师:(问渔人)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生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生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师:(问渔人)你看到了桃花林怎样的美景?

生3: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师:(问渔人)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人处世怎样?请举例说明。

生4: ①热情好客。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生5: ②民风淳朴。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师:(问渔人)你觉得桃花源人过着恬静幸福生活的根据是什么?

生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8组同学---桃花源村民;老师---节目主持人

5、师:(问村民)你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环境吗?

生7: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师:(问村民)请问你们桃花源人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生8: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师:(问村民)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你们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生9: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生10: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生11:为桃源外的世界更迭如此平凡而叹惋;

生12:为桃源外的人没有他们的幸福和谐的生活而叹惋。

师:你们真是善良的村民,我代表桃源外的人感谢你们的同情。

8、师:(问村民)你们对渔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生13: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生14:也为下文渔人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师:(问村民)在节目的最后,请桃源人用一句话概括你们现在的生活状况。

生15: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

生16: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生17:我们桃花源景美人和,童叟无欺;

生18: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

师(主持人):感谢渔人和桃花源人的积极合作,现在“时空采访”连线结束。

九、【总结主旨】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思想?(生总结)

十、【作业布置】做《高效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进入新课】学生抑扬顿挫地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走进文本,深度解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分小组讨论完成)

1、渔人出桃源时,已“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课后习题)

【明确】①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②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③这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值得肯定。其实人类社会的无数志士仁人从古到今都在追求一种人类的理想社会,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也激励着我们勇敢追求理想并为之奋斗。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课后习题)

【明确】这可见作者的裁剪工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的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陶渊明的风格。

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课后习题)

【明确】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的发现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5、写南阳刘子骥这个当时名士参与这件事,意图是什么?

6、如果太守派人找到了桃花源,后果会怎么样?你觉得是故事安排是找到桃花源好,还是不找到好?

【师小结】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三、【深度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师点拨补充。(投影)

1、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构思奇)

①渔人发现桃源的情节奇;

渔人缘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反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深入,亦奇人也。

②桃花源中人奇;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③世外桃源消失的奇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为什么后来找不到这个洞,此村似乎不在人世间;后来刘子骥“规往”而“未果”,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了。

2、层层设疑,埋下伏笔。细节描写,留下悬念。

A、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只说是个渔人,没有姓名,无从查考;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好像无,又不指出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仿佛若有光,路极狭,才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又出现仙境般的生活图画;可渔人做记号重返桃源,标记全部消失,桃源似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探访,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结果刘子骥“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世外桃源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了。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渔人何以敢入洞?

3、语言简洁,含蕴丰富。(见课后习题三)

A、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C、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学生回答并逐条举例分析,师总结并投影展示结果。

四、【考考你】抢答擂台赛,生说后,师投影展示。(议一议,总一总)

①总结本课的近义词、同义词,并找出原文例句说明。

A、本文是“都”的含义的4个字:皆、咸、悉、并

如: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B、有“沿着”含义的字:缘、扶

如:缘溪行;便扶向路

C、有“邀请”意思的字:要、延

如: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D、有“说”的意思的字:云、道

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E、有“于是,就”含义的字:乃、遂

如: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②总结本文的6个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五、【迁移阅读】衔接阅读《桃花源诗》。

1、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恍惚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六、【拓展延伸】请你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世外桃源。(说一说)

七、【笔走龙蛇】穿越时空,如果桃花源要开辟成旅游胜地,请你为它写一则广告词,吸引大家都到桃花源来玩。(写一写)

八、【试背课文】学了本文,你可以背诵课文了吗?(背一背)

九、【师总结】课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情节回环,他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愿。

十、【作业布置】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篇现代记叙文,600字左右,写在作文本上。

十一、附板书设计

A、 渔人进出 发现桃花源(1) 成语:世外桃源

桃花源的 进入桃花源(2—3)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行踪(线索)离开桃花源(4)

寻找桃花源(5)

B、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人)

所历: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寻桃源: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南阳刘子骥,寻病终,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的教案设计第一课时(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