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表达爱情的至死不渝(虚负凌云万丈才)

李商隐曾在《哭遂州萧侍郎》一诗中自陈:“我系本王孙。”此言非虚,因为李商隐的家族和唐王室的确有着共同的祖先凉武昭王李暠。但李商隐家族的往日荣光早已经黯淡下去了。李商隐生于一个早就没落了的小官僚家庭,他的父亲、祖父和曾高祖都只是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并且都是盛年早逝。因此,家族三代孤寡,门庭薄弱,已是“百岁无业”“家帷屡空”的凄凉境况。

李商隐表达爱情的至死不渝(虚负凌云万丈才)(1)

李商隐的一生就像他在诗中自喻的“转蓬”一样,飘转不定、孤苦无依。李商隐三岁时,其父李嗣罢去获嘉县令一职,前往浙江入幕,全家随之迁往浙江。九岁时,父亲在幕府任上病逝。“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祭裴氏姊文》)他侍母奉丧从浙江返回荥阳,三年守丧期满,又迁居洛阳。家道没落、家境贫苦、幼年丧父,身为家中长子,李商隐不得不“佣书贩舂”,为人抄书舂米以维持家中生计,过早地体悟到了人世的艰辛。被笼罩在家族没落和坎坷身世的阴影下,李商隐形成了内向敏感的性格气质。

李商隐表达爱情的至死不渝(虚负凌云万丈才)(2)

唐代诗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感叹李商隐的一生:“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确,李商隐是怀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的理想是“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但是,由于现实的掣肘,他一生都未能得志。

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的仕进之路异常艰难,终被堵死。李商隐曾跟其堂叔学习写作古文,十六岁时就因为擅长写古文而闻名于士大夫之间,十七岁还未及第时就被令狐楚聘为幕府巡官,并在其教导下学写骈文。才华为人赏识,本是幸事,但这却成了李商隐无意陷入“牛李党争”,一生仕途蹇塞的开始。

李商隐表达爱情的至死不渝(虚负凌云万丈才)(3)

因为令狐楚是牛党人物,李商隐当然也会被视为牛党的人。而李商隐本身是无意于结党的,并不把朋党关系置于君臣关系之上。他并不甘心一直为人充当幕僚,而是期望通过科考入朝为官,以摆脱卑微的地位和“穷冻”的窘境。

因此,李商隐在令狐绹的帮助下考中进士后,却又为应博学宏词科试而接触了李党人物考官李回。这在胸襟偏狭的令狐绹看来,就是背弃牛党的行为,于是他就通过中书长者除了李商隐的名。李商隐因此不得不另寻出路,做了李党人物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很欣赏他的才能,便以女妻之。这在牛党看来,不啻是李商隐背弃牛党的铁证。后来牛党占了上风,李商隐就只能沉于下僚了。

李商隐表达爱情的至死不渝(虚负凌云万丈才)(4)

崔珏说李商隐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可是,既然是一生都未能实现胸中的大志,那么到底有没有济世之才也就不得验证而知了。包括李白、杜甫、李贺这些在诗中表达过怀才不遇的诗人,他们或许并没有什么济世之才,有的只是空自许,以及把心中的不平之气发而为诗的文学才华。但正是这种自许,彰显出了他们理想主义者的本质,让他们在现实中碰壁时发出心中的呐喊。不平则鸣,如果他们一生顺遂,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牢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