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谋略智慧(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如果非要举出一个伟大的朝代,那么,只有两代皇帝的秦朝,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因为秦国从备受六国欺凌,到最终一扫天下崛起,是一个相当励志的故事。
历史上,秦国最初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国家经济很弱,虽然民风彪悍,好勇斗狠,但是兵力仍然很弱,被敌对的魏国欺负得很惨。
但是后来秦国经过十几年的变法,彻底蜕变成了一大强国,并且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最终一扫六合,统一天下。
而缔造出这段堪称大国崛起的浩瀚史诗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商鞅。
商鞅入秦,得秦孝公赏识,亲自抓起秦国变法,将这个古老而落后的国家,彻底打造成了一支争霸劲旅。
然而,为了秦国变法鞠躬尽瘁的商鞅,最后却是被车裂而死,而下达这个命令的人,正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得赏识,被迫入秦商鞅之名,其实是史称,是结合了秦孝公给商鞅的封号“商君”,以及他的名字,固化下来的一种称呼,商鞅本不姓商,而姓卫,也就是说,商鞅本名卫鞅。
卫鞅是卫国人,而且还是地道的老卫国人,祖上还曾经是卫国的王族,他是一个落魄的王族后裔。
卫鞅青年时期,卫国虽然破败落后,乃至于在战国时期都不能名列大国之列,但是仍有一息残存。
卫鞅出生的时候,已经不在王室之列,而成为庶民,他的父亲靠经商为生,但并不是固守一地的“坐贾”而是常常往来列国,经验丰富的“行商”。
跟着父亲行商,卫鞅自小就精通心算,通晓列国民风民情,但他并不想成为父亲一样的商人,而是渴望成为经邦济世的大才。
因此,卫鞅拜入法家门下,以李悝、吴起等法家变法大师为偶像,喜欢钻研刑名与法制,后来,卫鞅学业有成,准备出山,大展宏图。
然而卫鞅时运不济,他初出茅庐的第一桶金,就没有挖对地方。
当时其实是初入战国时代,天下间主要有七大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大战国中,秦国最落后弱小,魏国最富庶强大,而且魏国对待士子的态度也很好,虽然魏国没有齐国的稷下学宫那样,专门供养士子的高等学府,但是魏国也渴望强大,对待士子的待遇也很好。
最重要的是,卫鞅的偶像李悝、吴起都曾在魏国为官,操持改革变法的大业,而也正是因为李悝、吴起先后执掌魏国变法大业,所以魏国才会一跃而起,超过老牌战国韩国、燕国,成为与齐国、楚国等实力相当的大国。
基于以上原因,年轻气盛的卫鞅,便来到了繁华热闹的魏国,准备一展抱负。
来到魏国后,卫鞅的卓越才能与远见卓识,很是受到魏国丞相公叔痤的赏识,公叔痤也是士子出身,而且他身为魏国丞相,又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可谓权力巨大,名望高深。
等得到公叔痤的赏识,卫鞅的前途本该一片光明才是,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的前程并没有因此变得光明顺遂,反而还变得磕磕绊绊,危机重重。
原来,魏国当时的掌权者魏惠王,是个胸无大志的君王,由于李悝、吴起变法的成功,魏国变得富庶而强大,魏惠王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中接掌王位,自然没有什么斗志。
而且魏国承平已久,且变法基本完善,魏惠王只想当一个承平天子,守成君王,完全没有让国家更上一层楼的远大志向。
于是,卫鞅虽然经过公叔痤的推荐,让他以一介白身,出任中庶子(相当于秘书官)的官职,但是却并未得到魏惠王的重视。
后来,公叔痤病重将死,于是公叔痤便对魏惠王说,“卫鞅大才,不用就杀掉。”
在公叔痤看来,卫鞅是有能力改变一个国家的,这样的大才,如果不能为魏国所用,迟早会变成大患。
虽然魏惠王并没有在意公叔痤的话,但是卫鞅认为君王之心,最是无情不可猜度,于是便做好了逃命的打算,而他这一逃,便来到了魏国以西的秦国。
君臣笃逆,商鞅变法公元前362年,秦国刚刚完成了新的权力更迭,秦孝公接过秦献公的王权,成为了新的秦国领袖。
其实说起来秦孝公,他与卫鞅还真的是颇有渊源,因为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就是在领兵作战的时候,被公叔痤的一支毒箭给射死的,公叔痤对于秦孝公而言,就是一个仇敌。
秦孝公即位的时候,就把杀死公叔痤为父报仇,列为自己的目标之一。
秦献公是突然战死的,秦孝公是匆匆继位,新君初立,举国皆疑,秦孝公身边正是缺人之际,卫鞅来到了秦国。
卫鞅来到秦国的时候,正好赶上秦孝公为了寻求强国之法,而颁布《求贤令》的时候,他看到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提到了“六国卑秦”而要分秦,感叹秦国新君不惜国耻,也要强国的决心,便决定襄助秦孝公,变法强秦。
但是为了测试秦孝公的变法决心,卫鞅还是用了三次见面的试探方法,才最终确认了秦孝公的决心。
而且经过三次试探,秦孝公对卫鞅的才能,也有了充分的认识,认为自己缺的,秦国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变法人才。
于是秦孝公与卫鞅之间再无裂隙,君臣互相信任,精诚合作,为秦国变法列定大纲,然后一一实施。
在政治制度上,秦国施行新的户籍制度,行政制度上采用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农业上鼓励生产。
而在军事改革上,卫鞅推行军功爵位制,把秦国官兵的军功,与爵位奖励挂钩,立功就有爵位,有爵位才有前途,如此一来,秦国军人以杀敌为荣,立功为熔,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
而在法制上,卫鞅同样严格,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使秦国的社会风气、民生吏治等,都逐渐变好。
但是这样的举措,也导致卫鞅受到了很大的攻击,尤其是以甘龙、杜挚等为首的老牌权贵,最为反对。
而且,后来秦惠文王嬴驷,与秦国大将嬴虔对卫鞅的攻讦,也是因为曾经受到过法令的惩罚,而怀恨在心。
不过,秦国在卫鞅变法的改革下,一点点强大,也是客观事实,后来在卫鞅的主持下,秦国新军打败了魏国,收回了河西失地,秦孝公便赐予卫鞅爵位与封地,以示嘉奖。
卫鞅的封地在商县,他便被称为“商君”,史称商鞅。
商县的百姓对成为商鞅的属民,而感到自豪,商鞅在封地里,拥有很大的名望。
后来秦惠文王要杀商鞅,封地里的百姓还拼死保护过卫鞅。
秦王猜忌,兵败车裂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嬴驷即位。
秦孝公死前,将卫鞅委任为顾命大臣,辅助嬴驷继续进行变法。
但是嬴驷是一个很叛逆的君王,他很讨厌商鞅这样的旧臣,而且对商鞅的威望、能力比自己还强而感到深深的忌惮。
再加上自己曾经因为犯错,而差点受到商鞅法令的惩罚,还是自己的叔叔,公子嬴虔保了自己一命,才免于性命之危。
但正因如此,嬴驷对商鞅很是忌恨,即位之后最大的想法,就是除掉商鞅。
对于秦惠文王嬴驷这样,继承了实力雄厚的国家,自当更有雄才大略,渴望将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而对于他而言,最应该倚重的,就是商鞅这样,既有名望,又有实力的大臣。
可是公元前338年,嬴驷即位,成为秦惠文王以后准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公子虔准备除掉商鞅。
历史上,对于商鞅之死具体的死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但其中最靠谱的一种观点,则来自史学大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认为,于治理国家,主持变法而言,商鞅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所拥有的名望,也确实可以令得律令与政法的施行,可以更有效率。
但是商鞅最后被嬴驷忌恨而欲除之,也恰恰就是因为商鞅所拥有的民望实在太大,大到嬴驷这个秦国国君都心惊忌惮的地步,说白了就是功高震主。
虽然商鞅问心无愧,坦坦荡荡,用之后的秦国丞相应侯范雎的话说,就是“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然而嬴驷从君王的角度考虑,他是容不下商鞅这样的臣子的。
而且再往深了说,嬴驷想要靠自己的意志主政,除了要迈过商鞅这座大山以外,还要迈过旧氏族这座大山。
其实,秦孝公时期,在新法的持续发威下,秦国的旧氏族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但是仍有复辟的可能,所以嬴驷要想走得长远,他就得除掉旧氏族残余,而除掉商鞅,就是除掉旧氏族的一个诱饵。
因为商鞅若死,则秦国变法的精神旗帜就算倒了,到时候,旧氏族的蛛丝马迹必然会出现,对于嬴驷,这是一石二鸟的局面,所以嬴驷毫不犹豫地出手了。
对于嬴驷的杀机,商鞅虽然在自己封地里起兵自卫,但是奈何准备太仓促,最后还是兵败。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擒回咸阳,嬴驷下令,以谋反罪车裂商鞅,一代商君,就此落得个死无全尸之下场。
结语:
虽然商君死了,但他为秦国变法打下的根基,嬴驷还是认可的,商鞅变法在秦国一刻不停地进行,最终打造出了一个可与天下争雄的强大秦国,并最终一扫六国,统一天下。
说到底,还是在受到商鞅的影响,享受商鞅的福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