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依据是(孔子和雷夫的因材施教)
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云:“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对于老师来说,桃李满天下是最高的赞誉。
在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可以称为桃李满天下的应该是孔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雷夫•艾斯奎斯。雷夫应该是世界最知名教师之一,他1992年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他自1981年开始执教,32年来,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小学五年级老师。该校位于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所教授的第56号教室的学生,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他独创的阅读、数学、艺术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孩子们自愿每天早晨六点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才回家。即便在节假日,孩子们也来到学校,跟随雷夫老师一起做阅读、算数、表演莎士比亚戏剧。
雷夫还依据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培养学生的人格,他提出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他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各种适应性的方法,最终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而引导他们进入所谓“境界”中。当精神被改造和焕发之后,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也就被激发起来。他们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就读,还经常会到第56号教室捐款、做义工。《纽约时报》称赞雷夫为“天才和圣徒”,《时代周刊》称赞他是“我们时代的英雄”。雷夫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美、日、韩和中国最畅销的教育书籍之一。
与中国教育通常用的铁腕管理(导向于应试的严苛教育)相反,他提倡的是“每个人都很重要”。其实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孔子说:“有教无类”。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如颜渊篇第十二中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最典型的例子还是《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的22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改用现代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就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雷夫在明德论坛上曾经说,他非常崇敬孔子,从小就说孔子说过的话。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他的影响。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解决“个别学生学不好,怎么办”的问题。他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坐在一起,让前者帮助后者,另一个是有许多课程需要团队合作,他们班里有个理念:“每个人都很重要”,因此成绩差的学生如果向他人求助,不会没人理他们。(参见《第56号教室的故事》30页))可见,雷夫老师是靠团结互助解决个别生成绩差的问题。这听起来并无新意,我们这里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区别在哪里?我注意到,雷夫老师那里不存在“选优拔尖”的竞争机制,他不是鼓励学生竞争,而是更多地鼓励学生合作。因为如果把竞争放在第一位,合乎逻辑的想法就是“我比别人更重要”,而不会是“每个人都很重要”了,互相帮助的气氛就会被冲淡。还有一点区别是,雷夫老师那里需要合作的学习活动很多,当一个活动需要合作的时候,每个人就都可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你某个方面强于我,我某个方面就可能强于你,于是成绩差的学生就有“出头之日”了。也就是说,学习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因材施教,如果学习活动完全是为了考试,那就只有善于考试的学生能出风头,其他学生就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限制得越窄,这种弊端就越明显。雷夫老师避免了这个弊端,因为他的学生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自然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
因材施教有四种境界。第一层次是最低的,指孩子个性及智力特点不受压抑,这只是及格水平;第二层次是指孩子的个性及智力特点能得以展示,这是因材施教的中级水平;第三个层次是指学生个性及智力特点被辨识,并得到个性化指导,这是因材施教的高级水平;第四个层次是最高境界,指孩子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智力特点基本搞清,有了自知之明,因而可以自我因材施教,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千万不要以为第一个层次是很容易达到的,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家长和教师,包括我自己连这个水平都没有达到。
我认为雷夫老师在因材施教的第一和第二个层次上做得很不错。他的学生个性和特长没有受到压抑,而且因为参加各种活动能得到展示的机会。雷夫老师的因材施教表面上看比较被动,他做的更多的事情是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而不是由教师去辨才,去测试,去干预,去指导。问题是这种“被动”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低,我们的老师们如果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他们没有诊断能力,我们整体的因材施教水平也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常常发现《论语》的影子。而读《论语》我常常发现教育真谛的影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