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廊桥的历史渊源(探村温州泰顺仙居古村)
浙江温州,泰顺,仙居古村。
位于泰顺县罗阳镇,地处飞云湖上游集水区域,风景美如仙境。这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的历史,在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是温州首位状元徐奭故里,有泰顺最负盛名、最经典的红枫古道,有现存跨度最大的仙居古廊桥,犹如诗画般的仙居滩林,乡土文化丰厚。
关于“仙居”地名,当地《张氏宗谱》载,“名仙居者,先是五代时,马氏二女嘗修炼于此,二女女仙也,而居焉,后之人慕之,因名。为仙居之名,此盖其始欤。”自唐宋以来,仙居先后有项氏、陈氏、陶氏、金氏、徐氏、沈氏、张氏等入迁,历史上以徐姓与张姓生齿最繁盛!
仙居古村落是一处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尤其当地徐氏一族,在科举上成功创造了泰顺文史上的一座高峰。温州史上第一位状元徐奭(shì)便是源自仙居徐氏一族,这里有着独特的状元文化。村中至今完好保存着徐氏宗祠、千年古树状元树、状元岭古道等等与状元文化息息相关的历史遗存。
泰顺徐氏始祖徐相祖籍婺州,初徙安固(今瑞安),后徙百丈睦源(今司前宫头洋)。徐氏四世孙徐暹,生于后唐明宗六年,二十多岁就已任文渊阁大学士。徐暹于宋雍熙四年(987)挈眷携子,迁往仙居,自此村落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两宋年间,仙居徐氏便出过近十名进士,如徐清、徐涓、徐元德、徐元长、徐容、徐谅、徐天佑等,其治学也为永嘉学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古村落的徐氏祠堂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七年(1802)重建,分门楼、享堂、寝堂三个部分,面积1000平方米有余,是县内祠堂属于较大规模者。泰顺徐氏始祖徐相,祖籍婺州,初徙安固上革(今百丈下革上游),唐宝历元年(825)定居木棉村(今司前宫头洋),温州第一位状元即徐相第十世孙徐奭就出生于斯。
徐姓在仙居本是旺族,但明清之后,族人纷纷外迁,在泰顺县仙居村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古村落里,最大姓为“张”。
仙居古村落最有名的,还有仙居古廊桥,这是泰顺境内跨境最大的木拱廊桥。听着名字便是惊艳,如一处神仙居住地的廊桥。一桥巨木在天空中伸展,红色的桥身飞跨在空中,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冷艳。
仙居桥创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历经四次重建。现桥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全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为平孔木拱廊桥,是泰顺地区跨径最大、现桥历史最长的木拱桥。站在仙居桥边的小山上往下看,这座古桥的确气势恢弘。
三百多年前深山峡谷之中,完全凭借人工力量,要把这么多粗大的木料井然有序地横架在溪流上,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有人推测工匠们在河床上搭脚手架进行施工,在没有发明铁丝的古代,搭建水下、水上总高达十五六米的脚手架,并固定在流动的溪流上,这是一项几乎难以攻克的技术。另一个无法想象的是,上百吨的圆木及其附属构件如何搬运到工地上方,有人猜测一部分木头从廊桥两侧平行的山道上运输,一部分通过滑轮起吊。最不可思议的是桥体的合拢,在没有起重设备、没有电力、没有钢丝绞锁的古代,古人靠一双手,靠无穷的智慧,用整齐划一的木头编辑出了一座巨大的木拱廊桥。
另外,仙居村的“尝新饭”是一项古老淳朴的习俗,指新的一年第一次尝用当年新米做成的饭。品尝前,要先祭祖,然后在特定的时辰,在供桌上摆上新米饭、猪头、年糕、水果,再点上香、倒上酒,向天地、祖先跪拜,感谢上苍带来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耕文化的缩影,从其祭拜仪式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浙南先民是如何生产生活的。
仙居古村落还有在2018年被誉为“浙江最美赏花圣地”的温州交通绿道5号线,另外,秋天仙居村的芦苇荡沿河蔓延了数公里长,也尤其美丽。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