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艺术(让梨园春永葆青春与魅力)
本文摘自《梨园芳华》王全书 •著 ——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对戏曲艺术的思考
让《梨园春》永葆青春与魅力
《梨园春》从1994年创办以来,经过多次改版、创新,节目质量稳步提高,收视率一路攀升,已成为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成为我国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有效载体,在全国戏曲界、影视界形成了强大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梨园春》的成功,就在于它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弘扬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它很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表现欲望、参与意识、欣赏兴趣,为振兴河南地方戏曲,为发展中国戏曲事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就在于它通过这个手段和载体向国人和世人宣传了河南、推介了河南,为改革、发展、稳定,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年,在戏曲艺术长期低迷,在游戏类、戏说类的电视娱乐节目占据荧屏、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梨园春》可谓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成为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开风气之先的“领异标新二月花”,实在难得。它凝聚着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全体人员“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省内外电视文艺专家,知名编剧、导演、作曲、演员、伴奏、新闻界的朋友和广大戏迷的呵护和关爱,饱含着各级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河南广电人的远见卓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四个“新”的要求。《梨园春》栏目如何体现这四个“新”的要求,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把这一名牌栏目办得更有新意、更有创意、更有深意,防止其老化、陈化、退化,不断地优化、精化、美化,不断出现新亮点、闪光点、兴奋点,永葆《梨园春》栏目艺术之青春和魅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课题。为主持召开今天的座谈会,昨晚我苦思冥想了一宵,不是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发个言,意在抛砖引玉:
一、抓创作,推拓展
“剧本剧本 ,一剧之本”,有好的剧本和高水平的剧作家,这是根本。热切地希望更多的剧作家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剧本,包括戏小品、短小精悍的小戏、小连续剧以及以戏曲串唱为主的相声等等。一个好的剧本可以带出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一批演员,这在戏曲史上屡见不鲜。一出现代豫剧《朝阳沟》就带出了魏云、王善朴、高洁、马琳、杨华瑞等一大批名演员。所以,一定要有好的、新的剧本,样式上可以丰富多彩。不要小看小戏,2002年文化部就搞过全国小戏调演,品位很高。《梨园春》可以考虑能否做些类似小连续剧的戏曲节目,就像过去的章回体小说、评书一样,十分钟、八分钟一折戏,到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下期演、接着看,使大家翘首以待,兴趣十足,兴头不减。还可以穿插些国粹京剧、兄弟地区的地方戏曲、相声乃至于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器乐独奏、绝活等中华传统艺术。栏目要以大的剧目为主,辅之以各种戏曲门类,对各种形态的艺术品种和样式兼收并蓄。既要有黄钟大吕、鸿篇巨制,又要有短、平、快的剪影、短笛,使《梨园春》栏目更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二、抓原声,推高徒
《裂园春》可以借鉴京剧“音配像”的形式,搞河南地方戏的“大师原声,高徒表演”,或叫“师声徒演”,即播放老艺术家的原声唱,由其传人登台表演。要下一番功夫,征集、挖掘省市电台的、表演团体的、散落在民间的、沉睡在市井的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名家、名段的录音、唱片,让大家能够欣赏到老一代艺术家的原声唱,把名家名段原汁原味地奉献给广大戏曲爱好者,使之根植于更深的土壤,拥有更广的受众。与此同时,也可有计划地搞河南地方戏的“音配像”,并在此基础上有借鉴、有发展、有创新。2002年常香玉同志给我写信,想用省电台保存的她的老唱片、录音搞“音配像”,我签给了省广电局领导同志,请省广电局给予支持。马金凤老师也提出了这一要求,我举双手赞成。当然,搞“音配像”或“师声徒演”不能凑合,不要照顾情绪,不要降低标准,参加“音配像”或“师声徒演”制作的节目一定要是河南地方戏曲中的精品、上品。
三、抓流派,推传人
《梨园春》栏目除了继续吸引广大戏迷、票友参与擂台赛外,还可增加不同流派的专业演员参赛。因为从整体上来说,专业演员的唱、念、做、才能代表河南地方戏的真实水平,而现在的业余演员,有些不亚于专业演员,但大部分参与者的表演并不能代表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水准。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鼓励专业演员参赛,采取措施让专业演员敢于、乐于去攻雷。
·《梨园春》栏目第一代主持人庞晓戈(女)和倪宝铎
大戏看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梨园春》特别节目在郑州举行
不管是戏迷擂台赛,还是专业擂台赛,都可以按不同行当、不同流派来打雷。如豫剧旦角的常、陈、崔、马、阎、桑六大流派,常香玉是我国皆名的艺术大师、爱国艺术家,是豫剧革新派的代表,她将京剧、曲剧、坠于、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方法、技巧、艺术融于她的演唱技巧之中,唱腔激越高亢,雄浑奔放,其代表作有《拷红》《白蛇传》《花木三》《大祭桩》《五世请缨》等;陈素真是河南豫剧传统唱法的代表人物,以俏丽明快与委婉曲折共存著称,她的最大贡献是吸收借鉴京剧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段,使得豫剧旦角表演艺术快速风行起来,其拿手好戏是《洛阳桥》《三上轿》《宇宙锋》《拾玉镯》等,听说新中国成立前开封的同乐剧院、豫声剧院都有她的录音;崔兰田唱腔浑厚深沉,如泣如诉,多是悲悲切切、低回悲壮的“苦戏”,如《桃花庵》《秦香莲》《卖苗郎》等;马金凤老师刚健豪爽,舒展大方,宝刀不老,是现在唯一一个年过八十还活跃在舞台上、长时间保持了艺术青春的老艺术家,《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等常演不衰;阎立品是闺门旦,其特点是含蓄优雅,精细甜美,代表作是《秦雪梅》《藏舟》《碧玉簪》等,洛阳农民老汉曲跃星学得就惟妙惟肖;桑振君独创的偷、闪、滑、抢和高调,绘形摹景、跌宕错落的声腔,也独树一帜,代表作有《对绣鞋》《打金枝》《白莲花》等。豫剧须生也分为唐喜成、刘忠河、李树建等为代表的几大流派,他们的 VCD 光盘有不少我都听过、看过。《梨园春》栏目完可以通过抓流派,把这些艺术家的传承者隆重推出。
四、抓名家,推名剧
建议省广电局、省文化厅、省文联,包括省剧协、省影协等部门紧密配合,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长盛不衰的有代表性的传统精品剧目和新创作、新编演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现代戏、历史戏,如《村官李天成》《香魂女》《乡村警官》《红果红了》《倒霉大叔的婚事》《铡刀下的红梅》《程婴救孤》等一些上乘之作,通过《梨园春》这个栏目通过当代名家的演出推介给全国和海外观众。当然,所推出的整剧要少而精,每年推出三五台大戏即可。
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但灯光、舞美、造型要和谐,专业演员观众戏迷参与打擂的形式不能变,《梨园春》的定位不能变。推出经过大浪淘沙、历史考验的健康向上的全剧和精品,有助于把一些经典剧目、保留剧目完整地展示给世人,而不都是清一色地被分割的、掐头去尾的片断。
五、抓引导,推新段
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先进文化的鲜明本质,是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建立重奖、倾斜等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参加擂台赛的选手们唱新段,如《村官李天成》中的“吃亏歌”,《程婴救孤》《香魂女》的核心唱段。在把一些不同流派脍炙人口的老段子唱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经典唱段、保留唱段,响彻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同时,也可以组织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团体、不同单位、不同家庭之间的新唱段擂台赛,把一些体现时代特征、富有生活气息的新段子炒热、唱响,给《梨园春》栏目平添几分生气。不然,总是那么几个老段子,唱得太多了,就会倒一部分观众胃口。除了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还可以间或上一些河南地方戏的小剧种和稀有剧种,如南阳的宛梆、大调曲子,沁阳的怀梆,太康的道情戏,豫东的四平调、二夹弦,豫北的大平调、大弦戏等等。只要精挑细选,悉心组织,一经推出,肯定会别开生面。近几期的《梨园春》每一期都突出了个主题,很有创意。应注意不要给人以牵强之感,不要为了突出某一主题,把水平并不太高的选手勉强推上去。
六、抓评介,推普及
建议主持人、评论家、点评者在某一剧目、选场、片段演出之前,用简短明了的话语,向观众介绍一下故事梗概、艺术特点以及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各自特色,向观众传播、普及一些戏曲知识,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借以提高大家的欣赏水平,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培养新的戏曲欣赏群,厚植戏曲艺术发展的群众基础。
七、抓交流,推互动
所谓交流,既包括走出去到省外的交流,如《梨园春》新疆行、兰州行台湾行和北京戏曲周等,把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河南戏曲艺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推介出去;也包括《梨园春》剧组、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和广大观众的交流。现在,剧组与观众的交流还显得有点单一,主要是观众来信、电话交流,要想方设法拓展渠道,比如,开通微博、微信互动,进行网上交流等,以推动河南地方戏曲与兄弟剧种之间的交流,形成剧组与观众、与省内外乃至海外多形式、多渠道及时沟通、互通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
八、抓策划,推品位
要把《梨园春》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经营,博采众长,使之成为大梨园、大舞台、大文化。对栏目要精心设计、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安排,源源不断、与时俱进地向观众推出精品、推出力作。可采取录播直播相结合、观众点播、你教我学等多种形式。赞成搞《梨园春》主题歌。音像出版社、新华书店可联合制售《梨园春》VCD光盘,在各地设《梨园春》VCD专柜或专卖店。要把它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来经营和谋划。要遵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提高艺术品位,减少、淡化一点商业味。现在插播、点缀的广告是否有点多了、滥了?凡事都有个度,真理超过半步就可能成为谬误。《梨园春》是个艺术殿堂,戏曲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切不可让“商味”盖过了品位。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间常留玉生香”——纪念国务院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十周年
2018年《梨园春》第999期“千期梨园正青春”老艺术家联袂表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