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啥时候拍的(越拍越烂的生化危机是怎么走过这15年的)
上映两天,《生化危机:终章》的票房已经突破了4.5亿!
考虑到影片在北美周末的三日票房也不过2100万美元(1.4亿人民币),《生化危机:终章》在内地的首日票房已经远远超过北美三日的卖力吆喝,成为“中国市场拯救电影”的又一例证。
当然影片票房的暴涨也与排片率(高达73%)和竞争对手的孱弱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真的很喜欢生化危机啊!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说,《生化危机》作为商业片项目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至少是前5部)。
1996年,《生化危机》发售。
在此之前,卡普空这个以洛克人、街头霸王为招牌的日本游戏公司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由于卡带游戏的销售成本高,并且投资周期长,导致了制作游戏的风险很高。
而当时由于几部游戏的市场反响不佳,已经制作完成的卡带滞销,导致大量投资打了水漂,让卡普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卡普空一方面决定向新型游戏载体CD转移(节流),一方面开发新游戏(开源),这种决策催生了《生化危机》游戏的横空出世。
《生化危机》到底有多火呢?
这样说吧,从2016年3月发售以来一直到2017年2月,《生化危机》都一直占据着PS游戏销量榜的榜首。
截止到2016年底,《生化危机》卖出了一共773万套(含“导演剪辑版”“高清重置版”等版本)。
在PS历史最畅销的游戏TOP20中,《生化危机1》和《生化危机2》是卡普空唯二入选的选手。
可以说,生化危机彻底改变了卡普空作为一家游戏公司的基调,从此“卡婊”就一门心思扎根恐怖生存类游戏,让生化危机由此发扬光大,开创僵尸生存类游戏的新纪元。
在游戏制作过程中,开发者用固定视角解决了机能和实时演算之间的矛盾,还用了不少CG动画增强恐怖感,实际上采用了不少电影的技法增强了游戏的恐怖感。
在决定拍摄电影之前,生化危机已经推出了3部非常成功的游戏作品。
让我们为生化危机拍部电影吧
1999年,卡普空和索尼决定联手将《生化危机》搬上银幕,导演选定了乔治·A·罗梅罗。
乔治·A·罗梅罗有“僵尸片之父”的称号,他在1968年执导的《活死人之夜》堪称僵尸片的开山之作,也是《生化危机》游戏的创作灵感源泉之一。
而且此前罗梅罗还曾经拍摄了《生化危机2》的商业广告,很明显,他是《生化危机》电影化最好的导演选择。
很快罗梅罗就完成了电影的剧本,影片完全按照游戏设定而来,克里斯和吉尔是影片的男女主角(还有爱情戏份),并采用了游戏的最佳结局作为结尾。
卡普空在看到这个剧本后,就把罗梅罗炒了鱿鱼……
在接受杂志采访时,岡本吉起(《街头霸王》之父,也是力排众议提拔新人三上真司开发《生化危机》的人)表示:“罗梅罗的剧本并不好,所以他被开除了”。
一年后,罗梅罗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较按照游戏改编,他们更喜欢打造一部战争片,有更多的重口味在其中”。
所以说,让电影版生化危机脱离游戏的恐怖生存设定,变得更加暴力血腥的“始作俑者”就是卡普空自己。
一切只好重头再来,这次卡普空和索尼找到了保罗·安德森。
也就是《生化危机》电影版六部曲的导演、编剧、制作人,和女主角米拉·乔沃维奇结婚生子的那位“人参赢家”。
拍摄过《格斗之王》的保罗·安德森很快拿出了令卡普空满意的剧本,随后在2000年官方正式宣布将由他出任影片导演。
2001年3月影片正式开拍,2002年3月15日于美国上映。
《生化危机》电影版基本沿用了游戏的基本设定,不过是以独立主角爱丽丝为视角讲述故事,安布雷拉公司也被“本土化改造”成为了一家美国公司(在经历了各种吃书后,目前的官方正史将安布雷拉总部设定在欧洲,还有各种复杂的分支机构)。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一行人潜入安布雷拉公司的“蜂巢”调查T病毒泄露事件的故事,稍微有点悬疑的地方只是爱丽丝的真实身份和泄露病毒的原因。
不过相比较故事,“激光杀人”和红皇后“你们都会死在这里”等开创性设定才是影迷津津乐道的部分。
而且不同于游戏中慢吞吞的僵尸和僵硬的打击感,电影可以从各个角度再现僵尸来袭的恐怖感,在某种意义上是游戏的补完。
此外电影也没忘了对经典的怪物进行致敬,比如著名的“舔爷”——舔食者。
从各个方面来说,《生化危机》都算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
剧情虽然和游戏有出,但其实如果融入到游戏中也未尝不可,而且从更多侧面展现了僵尸的特性,观众和卡普空都比较满意。
此外影片还开创了这个系列故事的一个先河:故事既可以独立成章(本作中为偷取T病毒逃亡失策,导致生化危机),还为后续故事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爱丽丝和马特被抓,注入T病毒)。
《生化危机》以3300万美元的成本博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以此为开端《生化危机》走出了一条“以小博大”的商业类型片之路。
这也是保罗·安德森在15年的时间内编剧执导了6部《生化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成本控制得当,票房回报可期。
系列中成本最高的一部(也就是目前上映的《生化危机6:终章》)仅有6500万美元的成本,如果中国票房过硬(如果目前的高排片形式保持下去,影片博得1.5亿美元票房问题不大),那影片的全球票房可能会超过3.5亿美元,成为系列最赚钱的作品,算是“光荣完结”了。
当然在光荣背后,《生化危机》电影版也为此后的各种槽点留下了“伏笔”:
1、激光杀人和红皇后的梗多次使用(激光杀人用了4次,红皇后经历了3个版本),不断“致敬自己”让观众生厌。
2、和游戏剧情脱离越来越远,完全抹杀了游戏中的恐怖氛围,让游戏迷完全无法接受。
3、爱丽丝的能力有了又消失,安布雷拉的命运几经转折,吃书现象非常非常非常严重,虽然是六部曲但是情节太过割裂。
无论如何,在第一部电影拿到了S级评价后,保罗·安德森很快便投入到续作的开发中。
生化危机:启示录
叔这辈子也忘不了,在混杂着汗味和烟味的大学宿舍中,一堆人围着笔记本电脑一边看《生化危机2》一边高呼过瘾的场景。
这是叔看过的第一部《生化危机》电影,得益于大学周边盗版光碟产业的发达,叔才第一次知道生化危机已经推出了电影,并且拍得如此还原,如此惊悚,如此劲爆!
但其实,《生化危机:启示录》的故事是最早写成的,比《生化危机》第一部电影版的故事完成得还要早。
不过保罗·安德森意识到这个故事太庞大了,爱丽丝和吉尔的故事无法在同一部电影中讲述完,所以舍弃了吉尔的故事线,将《生化危机》电影版变成了一部“前传”,专门讲述爱丽丝从蜂巢逃亡直至被抓住注射T病毒的故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电影版六部曲中,只有前两部的故事是连贯完整的,没有吃书的问题出现。
因此《生化危机:启示录》才是真正保罗·安德森最原初的生化危机故事,和游戏联系也最紧密,而且也是观众和玩家认同度最高的一部作品。
影片基本重现了游戏《生化危机2》和《生化危机3》的情节和元素,尤其以吉尔的“神还原”让玩家拍案叫绝!
同时,游戏还引入了游戏中让玩家头疼不已的追击者(Nemesis,也是《生化危机3:复仇女神》副标题的由来,在整个游戏中玩家都会面临着他的追击)。
此外影片还补全了剧情,介绍了T病毒的由来。
原来T病毒是阿什福德博士为了治疗女儿的瘫痪症状开发的,后被安布雷拉公司夺走成为生物武器。
这个设定和游戏完全不一样,也是影片对故事“本土化改造”的产物。
叔还记得片中博士使用的笔记本是索尼的VAIO,当时这个品牌的广告在国内也是铺天盖地,知名度很高。
影片完整展现了浣熊市从陷落到遭受核弹攻击的最后一段时光,各方势力都有登场,包括安布雷拉公司的黑心高层、无辜受困的普通民众、沦为追击者炮灰的S.T.A.R.S.(浣熊市特别警队)、拿钱办事的U.S.S.(安布雷拉快速反应安全部队),以及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爱丽丝一行人,比较充分的展现了游戏的复杂设定,故事紧凑流畅,至今仍是游戏改编电影中难得的高分佳作。
如果你仔细观察下方的对比图,会发现浣熊市警备部队和安布雷拉的安保部队之间在服饰、枪械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同时,影片依旧没有放弃在上一集中爱丽丝和马特的情感线索,并且将其变换成了T病毒两种演化道路之间的竞争(速度型VS力量型),让影片有了更多的深意。
此外场景由封闭空间变为了露天,让角色有更多条件展现动作场面,《生化危机:启示录》可以说正式开启了这个电影系列的动作风格之路,各种上天入地的打斗场景让人眼花缭乱,进一步弥补了玩家对劲爆动作场面的需求。
到此为止,游戏和影片版的《生化危机》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惊悚和动作角度完善着生化危机的品牌。
不过此时,电影版的故事已经彻底和游戏分隔开来,成为独立成章的僵尸故事,为日后的混乱埋下了祸根……
而游戏在经历了前3代作品 代号维罗妮卡的发挥后,也在酝酿着变革……
在影片最后,一行人乘坐的直升机因为核爆的冲击波坠机,随后爱丽丝再度落入魔掌被改造成为“爱丽丝计划”,拥有了意念控制等玄幻技能,而其他人假扮成安布雷拉公司的成员解救成功,却恰好中了幕后大佬的计谋。
保罗·安德森在这里挖了一个大大的坑,而在坑中苦等了3年的观众,等到的却是从头浇到脚的一盆屎。
生化危机:灭绝
2005年,《生化危机4》游戏发售。
游戏采取了革命性的全3D演算,应用了全新的越肩视角,并且将场景放置在露天的欧洲村庄和古堡,加入了更多的动作元素,并完善了生化危机的故事线。
在游戏中,安布雷拉公司因为美国政府的压力和连串的负面新闻宣布倒闭,T病毒的传播也得到了遏制。
虽然在刚发售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生化危机4》游戏还是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经典,影响了后续两部正统续作的开发基调。
而2007年《生化危机:灭绝》电影的诞生,也为后续四部电影奠定了基调,那就是“抛弃惊悚元素,光天化日打僵尸”。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前作的5年之后,开头明显吃了书。
安布雷拉公司不仅没有如游戏中那样倒闭,反而成了超越所有国家政府的“终极大BOSS”,世界已经成为了一片荒漠,僵尸片混杂了打量的末日生存元素,车队驰骋在沙漠的景象明显有《疯狂的麦克斯》的痕迹。
虽然引入了克莱尔这个角色,但影片的故事已经和游戏没有了任何联系,全片的情节单调到可怕,基本是一场动作戏接着另一场动作戏。
除了卡洛斯与僵尸同归于尽的场景外,其他的场面都比较缺乏创意。
同时,影片还开创了这个系列“不断自我致敬”的先河。
激光杀人和红皇后再度出镜,仿佛在不断和大家说“嘿,我在第一部有个创意绝佳的点子,现在又用了一次,你是不是觉得仍然很酷?”
影片最后挖坑继续,爱丽丝携带一群克隆体开启了复仇之旅。
不过叔奇怪的是,地球都特么毁灭了,你复仇给谁看呢?
但是剧情烂架不住票房好,影片在全球收获了1.48亿美元票房,创下了历史佳绩(上一部为1.29亿美元),更坚定了主创继续拍(毁)下去的信心!
生化危机:战神再生(3D)
标题特别强调了下影片的3D属性,是因为影片大量场景都是按照3D影片的要求设计的。
比如从枪口飞出来,直扑观众的“金币弹”。
为了拍摄好3D场面,保罗·安德森还借鉴了《阿凡达》的拍摄技术,让画面有更加完善的表现力。
可以说到了第四部,《生化危机》的电影有了更多“技术验证片”的味道在其中。
当然,与之相对的就是剧情的完全崩坏。
上一部中一大堆爱丽丝的克隆体在威斯克设置的爆炸中灰飞烟灭,而克莱尔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克里斯却面临着失忆窘境,陆地没得打了就找了条船继续干仗……
忘了什么T病毒,什么安布雷拉,什么世界末日吧,反正指不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就会出现一艘设施完备的实验场成为打僵尸的舞台。
影片最后的白衣人群镜头颇有《逃出克隆岛》的美感,不过已经熟知保罗·安德森套路的观众知道,这次估计又要吃书了吧……
结果没等到结局保罗·安德森的套路又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的安布雷拉直接从控制器开始控制了人类,进行最后的抓捕工作。
虽然吉尔换上了新装扮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相信当时观看影片的观众已经和叔一样无语凝噎了吧……
其实在上一部电影的设想中是希望吉尔回归的,不过当时她的扮演者西耶娜·盖尔利有片约冲突放弃了出演,本作中的回归算是一种补偿,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市场是诚实的,影片在全球博得了创纪录的3亿美元,成为目前为止该系列最赚钱的一部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是首部引入内地放映的《生化危机》系列电影(2100万美元票房),从此中国市场就成了影片的第二大海外票仓(第一是日本)。
生化危机:惩罚
纵然有“李三光”登场,还色眯眯的摸了艾达·王的腿,也不能阻止《生化危机5:惩罚》逻辑上的崩坏。
本作的故事碎片化非常严重,情节分为了“水下基地过关”和冰面逃生几个独立部分。
前几作中的激光杀人、红皇后,甚至已经死去的各位队员纷纷登场还成了反派,简直让人无力吐槽。
特别是影片中的莫斯科场景,将僵尸文化与冷战时期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恐惧相结合,创造了“僵尸红军”,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情节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反转,崔斯克成了救世主,红皇后成了变态机器人(她的原型就是《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影片在“首都保卫战”的场景下淡出,留给了观众一阵阵草泥马的感叹。
当然,看过《生化危机:终章》的你已经知道了,保罗·安德森再次吃书。
而这次好人坏人这种万万不可更改的设定再次发生了反转,甚至连T病毒爆发的原因都进行了彻底改写。
只是不管如何吐槽,从目前的票房走势看影片还真对内地观众的胃口呢。
叔也是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同样走过了六部曲,《生化危机》游戏在第七部迎来了重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全新的故事、支持VR的形式再度进行了自我革新,延续了生化危机的生命力。
而电影版的《生化危机》,终于要寿终正寝了(当然过两年宣布开发续作也不是没可能)。
不管如何,如果日后有人要研究游戏和电影对相同IP产生的不同演化作用,那《生化危机》电影版这15年的打僵尸之路一定是宝贵的研究素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