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忠言逆耳(忠言逆耳析)

“忠言逆耳”析

啥叫忠言逆耳(忠言逆耳析)(1)

天马

(2021年8月25日)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近来,我对这句“千古名言”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觉得它有许多情不通、理不顺之处,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对这句话的认知更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这句名言, 首先从逻辑上说,就存在着明显的误区,良药并不见得就苦口,而苦口的也绝不一定就是良药;同理,“忠言”并不见得就“逆耳”,而“逆耳”的也绝非都是“忠言”。其次从事实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认真的回顾一下自己,恐怕没有几个人是靠着吃“苦口”的“良药”而祛病祛灾、保证自己健康的;同样,更不会有几个人是靠着听“逆耳”的“忠言”才长大,才走向成功的。实践证明,是不是“良药”,能不能“利于病”,关键在于是不是“对症下药”,假如你施用的“方子”不对症,即使再苦,也不会医得好病;由此推理,是不是“忠言”,能不能“利于行”,也主要看是不是有份“善意”,有份“真情”,是不是切中了要害,不怀好意,或者没有做到“因人而异”,纵然你如何“逆耳”,也同样对人不会起到任何帮助的作用。

“良药”、“祛病”,这些都是涉及到医疗技术、医疗科技上的事,咱是门外汉,不去探究,这里仅就“忠言逆耳”作一点剖析。

古往今来,所谓“忠言逆耳”,从基本含义上说,是指一方以真诚之心、友善良知,对另一方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语言使用上往往含有着“逆耳”的地方。所要说明的是,尽管“逆耳”,只要是“忠言”,就一定会有利于对方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忠言”,不受身份、相互关系的限制,有可能是父母对孩子,也有可能是孩子对父母;有可能是领导对下属,也有可能是下属对领导;有可能是老师对学生,也有可能是学生对老师,当然也包括朋友之间的交流。

然而,我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忠言”与“逆耳”的逻辑关系,还是事实上所谓“逆耳”的“忠言”所起的作用,都告诉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忠言”与“逆耳”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二是“逆耳”的“忠言”从来就没有起过什么好的作用。这里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忠言”与“逆耳”的关系,认真探索怎样做才能让“忠言”不再“逆耳”。

首先,要努力转变思维方式,建立起“忠言”不再“逆耳”的思维

有很多人的“忠言”所以让对方觉得“逆耳”,一个根本问题是首先他自己的思维就不正确。这种错误思维的突出表现,总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对待问题、对待别人。这里就有着两大误区:一是总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所以老是觉得自己的意见就是“忠言”;二是总想把自己的“忠言”强加给别人,即使是“逆耳”也一定要让人家去接受。犯这种错误的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需要得到对方乃至公众的认可,得到实践的检验,假如它不正确,那就够不上“忠言”,就不该让人家在“逆耳”的情况下去勉强接受。退一步说,即使你的意见真的是正确,那么,人各有志,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处事哲学,各有各的活法,你也大可不必硬要将自己“逆耳”的“忠言”强加于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时常发生分歧,有的是孩子想顺其自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的人生不想活得那么累,而父母却希望孩子能够打高分、登高榜,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反过来,也有的孩子要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父母却要他们活得轻松一点儿,快乐一点儿。这两个方面的选择到底是哪个对呢?是不是父母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孩子必须听从自己“逆耳”的“忠言”呢?我觉得大可不必。在工作岗位上,有的领导希望自己的下属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而有的下属却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偏偏不想把自己伪装起来,让自己活得太累。有的领导敢做敢为,勇于担当,在其位不谋其政,下属却建议他“宁可不做事也要不伤人”,实施“无为而治”的“战略”。领导和下属究竟哪个是“忠言”呢?是否又有必要去让对方“逆耳”呢?由此可见,当那些习惯于讲“逆耳忠言”的人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懂得了理解别人的意志、尊重别人的选择,就该自觉收回自己那些让人“逆耳”的“忠言”。

在这个社会上,还有人总把挑别人的毛病当作“逆耳”的“忠言”。其实,这种人应该正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爱挑别人的毛病,本身就说明你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毛病;二是你挑别人的毛病,并不见得真的起到帮助别人改掉毛病的作用,除了让人家感到“逆耳”,疏远相互间的感情,不会收到别的效果。

人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越是那些素质较差的人,越习惯于挑别人的毛病,不是你穿着不得体,就是你说话不中听、做事不妥贴。而恰恰是那些素质较高的人,总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适时给予赞美和鼓励。在我的朋友圈子里,有位前几年在中央级新闻单位退下来的战友,论身份,论学识,论修养,都远远高居身边人之上,甚至在有些人眼里简直够得上具有相当格局的“圣人”。跟他到一起,听到的都是他对别人的赞扬声,这个才气如何了得,那个人格如何具有魅力。总之,在他的眼里、嘴里,别人都是优点。如此反差说明什么?说明思维方式不同,说明看人、看事的角度不同。两者相比,我觉得“顺耳”的“忠言”更利于人们增强自信,不断进取,而那些“逆耳”的“忠言”是绝然不会收到这种效果的。

啥叫忠言逆耳(忠言逆耳析)(2)

  其次,要努力改进进言方式,积极营造“忠言”不再“逆耳”的氛围

随着社会的和谐进步,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说“忠言”的人开始研究怎样能让它不再“逆耳”,从而让对方在开心快乐中接受“忠言”,对自己的“忠言”更加心悦诚服;听“忠言”的人口味开始高了起来,你再说自己如何“忠言”,他也一定要觉得舒服才行,你去“逆”他的耳,决不买帐。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把“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

怎样才能把“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我想在处理上下级、同事、朋友间的关系中应该注意把握这种几条原则:一是从思想方法上要多发现积极因素,少看“阴暗面”,多看别人的长处,少找人家的毛病;二是对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要相信别人能够不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对别人身上的小毛病“不必多则指责”,少用那些“逆耳”的“忠言”,多给别人以正能量,少给别人以负能量;三是在“奉献”“忠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不要老是满足于有一个“良好动机”,满足于“苦口婆心”,而让人家承受“逆耳”之苦;四是不管身居何位、身有何能,既然是进“忠言”,就要采取平等的方式、讨论的方式,任何时候都不要强加于人。

包括子女教育,在今天“逆耳”的“忠言”照样也是行不通的。对此,我在处理与女儿的关系中有着深刻的体会。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我应该说是一个严父,“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意识十分严重。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冷酷多于温暖、批评多于表扬,女儿小的时候逆来顺受,等上了大学,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慢慢开始不买帐了,对我的“逆耳忠言”或是消极对抗,或是直接争辩。我的一片好心,怎么就得不到女儿的理解?我认真作了反思,认识到,在处理与女儿的关系上不能老是“逆行”,不能以势压人,必须和谐相处,“合作共赢”。退休后,来到孩子身边,在与女儿朝夕相处中,我一改过去严父的面孔,在充分照顾到女儿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对女儿的指导帮助做到了:变一味的批评指责为在肯定成绩基础上指出不足;变事后的“马后炮”为事前的提示、引导;变居高临下的说教为平等基础上的讨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大大改善了我们父女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女儿找回了自信,增强了内生动力,工作干得顺风顺水,在工作担子繁重的情况下,又在攻读博士,家务管理、子女教育更是做得井井有条。由此使我想到,为什么有很多家长尽管整天都在向孩子灌输那些“逆耳”的“忠言”,可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个人婚姻大事,都不能让老子如愿?我想恐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逆耳忠言”换来的是“逆反心理”所致。

实践证明,不管是工作岗位、朋友相处,包括子女教育,都该尽快收起“逆耳”的“忠言”,努力营造“忠言”不再“逆耳”的氛围,从而让“忠言”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和作用。

啥叫忠言逆耳(忠言逆耳析)(3)

    第三,要努力筑牢爱心与良知的基础,凭着真情善意让“忠言”不再“逆耳”

世间上何以为“忠言”?我想至少应该具备两条:其一,要有一片真情和善意作为其基础性的保证;其二,要真的具有真知灼见的价值。一般说来,具有一定分辩是非能力的人,都会分辩出“忠言”的真伪,即使一时分辩不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比较,总能够搞清楚何善何恶、何真何伪、何对何错。对那些真正出于善意的“忠言”绝不会感到“逆耳”的。相反,一定会虚心接受、积极采纳,使之成为自己前进道路的的宝贵财富。

这方面,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着刻骨铭心的教训。还在我刚到部队当小战士的时候,身边有位对我“关爱有加”的老大哥,整天在我的耳边灌输“逆耳”的“忠言”,不是内务卫生没有搞好,就是行为举止欠端、欠佳,总之,在他的眼里、嘴里,我总是一无是处。开始,我把他的话都当作“逆耳”的“忠言”,不断在自己身上找差距、查不足,并力求迅速加以改进提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了解的加深,我越来越觉得不大对劲儿,怎么不管我怎样努力,在他那里听到的从来没有一句鼓励的话,总是不厌其烦的“逆耳忠言”,开始怀疑他“忠言”的动机和诚意,没过多久,在我迈向提干的关键一步,他对我采取了落井下石,虽然他所设计的阴谋没有得逞,可他“逆耳忠言”里面包藏着的祸心却暴露得一清二楚,其“司马昭之心”,只是没有被“路人皆知”罢了。我经过认真思考,终于明白了,原来他的“逆耳忠言”,是企图让我在“逆耳”中消磨意志、减弱自信,其最终目的是把我推向“自甘报弃”的深渊,从而为他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由此使我认识到,“逆耳”的绝不都是“忠言”,常常以“逆耳忠言”自居的人,心怀叵测者大有人在。

这件事为我们提供两点启示:一是对别人奉送“逆耳”的“忠言”,必须端正自己的良知,以真诚的爱心作为“逆耳忠言”的情感前提;二是分辩“忠言”的首要标准是诚心与善意,离开了这个根本,就不足信,不足取,最重要的是绝不能上那些打着“逆耳忠言”幌子,实则施行骗术人们的当。

社会在发展,观念在转变,“逆耳”的“忠言”是到该休矣的时候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