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巴结的意思(胶东人把得便宜说成是)

在弄清楚“xiàng yi”怎么写之前,先弄清楚一个字——“役”《新华字典》解释,,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上海话巴结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海话巴结的意思(胶东人把得便宜说成是)

上海话巴结的意思

在弄清楚“xiàng yi”怎么写之前,先弄清楚一个字——“役”。《新华字典》解释,

役【yì】主要有三个解释:一是服兵务;二是被役使的人;三是服劳力之事。相应地,役主要有三种:一是兵役。在古代,兵役是有偿的。二是杂役,杂役也是有偿工作。比如,县衙里的杂役多是县令雇佣的。三是徭役。徭役是官府征调百姓免费给官府提供劳务。这种劳动是免费的,没有任何报偿。历代都规定,男子18~60岁每年都要服一定时期劳役。徭役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老百姓虽然不情愿接受徭役制度,可是谁也无力改变这一制度,只能被动接受。一旦徭役负担过重,超出了百姓能够接受的底线,最后的结局往往就是百姓造反、朝代更迭。历史上,农民起来造反,基本上都同徭役负担过重有关。

相反,每到朝代更迭、新朝初立之时,都会伴随着徭役的宽免。如此一来,百姓往往也把徭役能否宽免看作新的朝代是否具有合法性的一个标志物。

历史上,除了朝代更迭百姓会大规模宽免徭役以外,其他时候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徭役宽免虽然难,不过机会还是有的。

最早免除徭役的记载,见之于《周礼》,叫“施舍”,秦汉以后,叫“复除”,到明代则叫“优免”。照《周礼》记载,小司徒主管徭役的“施舍”即免除,乡师、乡大夫根据应该服役和免役的标准分别编定承充徭役和免除徭役的册籍:“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募,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这里所讲的服役和免役的原则或基本精神,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将它们继承下来,一直到明代还是这样。(摘自伍丹戈的论文《明代徭役的优免》)

比如在秦代,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的人可以获得徭役宽免的机会;唐朝创立科举制度以后,各个朝代都把考取功名作为宽免徭役的重要条件。比如,范进中举后,家境立即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当然,如果同皇亲贵戚结了亲,获得徭役宽免的机会就更容易了。

正因为宽免徭役很难,所以,人们会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盼望这样的机会。因此,宽免徭役还有一个专用字,叫“勨【xiàng】”。《说文》解释:勨,徭缓也。《新华字典》解释:勨,徭役宽缓。

在胶东方言中,宽免徭役就叫“勨役”。徭役得到了宽免,就叫得了勨役;没有得到宽免,就是没有得勨役,只能老老实实服徭役。时间一长,老百姓便把“得勨役”与“得便宜”联系在了一起。

有趣的是,胶东方言总是“得勨役”与“吃亏”联系在一起,往往二者一起表达。比如:今儿不但莫得勨役,还倒赔了不少钱。得勨役未必是福,吃亏难保不是好事儿。能得勨役就能吃亏,担得起勨役就担得起灾。得多大的勨役就得准备吃多大的亏。等等。从这些话的语境看,从蕴含的意味看,是不是说的就是“宽免徭役”?

虽然“得勨役”就是“得便宜”、“得好处”的意思,但是二者并不相等。比如,“得便宜”可以说成“沾便宜”,“得勨役”却不会说成是“沾勨役”,因为“勨役”只能从官府处得到,很难跟着别人沾上。而实际情况是,往往一家“得勨役”,其他家庭就会被加重负担,所以不但沾不上好处,还会跟着倒霉。因此,便宜可以沾,勨役却沾不得。所以,胶东方言中只有说得勨役”一说。

话说到这里,不知“得勨役”这个词汇是不是能够解释得通?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有很多关于表达“得xiàng yi”的词汇出现。不过,无一例外都是对这个词汇的音译,如同用中文按照语音翻译外文是一个道理。比如,“jeep”,翻译成“吉普”,我们都知道“吉普”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词汇本身却并不能表达它应有的含义。“得xiàng yi”也一样,有的文学名著写的是“得相应”,有的写的是“得相宜”。无论是“得相宜”还是“得相应”,从字面上理解,都没有“得便宜”的意思,相反,是“公平交易、两不相欠”的意思,与“得便宜”的本来意思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名著的一个瑕疵,也是一大遗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