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存的十大能力(职场高手都有一种)
本文共计5038字,要培养“我还会”的能力。
这是智远的第045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当代职场人图鉴当中,经过调查,企业对于职场人“U盘”式协作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单一的岗位职责之外,对于其他岗位的技能不要求掌握,也要熟知,并会轻松运用“。
我的一个朋友M先生去一家短视频公司面试“用户运营”岗位,面试官问他,你会哪些方面的技能,他说到,我会用户运营,活动策划,数据分析等,而业务部门面试官最后因为他在用户推广,媒体资源整合方面弱而拒绝了他。
职场中,随着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业务变得多样化,我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技能也要不断的升级,不要因为“我只会”而耽误了自己的未来发展。
01 “对不起,我只会这个”
做擅长的事情没有错
就怕只会做“擅长的事情”。
今天打开手机看到一则弹窗讯息新闻,标题是这样写的:“如果你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那么自己永远无法进步”。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也许能把这件事情做的越老越好,但是很难再有在这之上的进步了。
2017年的11月份我开通了公众号,后台的用户数量3个人,其中还有我自己一个,但是认为“公众号”是一个风口,做内容,我也想尝试下,如果自己一年能够聚集300个粉丝,就非常的心满意足了。
可是我辛辛苦苦更新了几十天,才有10几个用户关注。那时候我就有点灰心了,觉得自己真不是这块料,就放弃了,没在继续坚持。
依稀还记得我的语文老师曾经私下对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现在记忆犹新:“你要是想语文这一学科不拖总分的后腿,那就在前面的知识点上多下点功夫,千万别只靠后面的作文拿分。
我在学校那会,一个高中作文经常保持及格线的渣渣,看到密密麻麻字都烦躁,想在新媒体把文章写好,那一刹那,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了。
在我纠结和徘徊放弃的那一年了,我中间看了一部电影记忆尤深,叫做《功夫熊猫3》,当《功夫熊猫3》中的胖熊猫阿宝,担当起“神龙大侠”,并接任师傅的责任,开始教导“五侠”,保卫村庄时,竟频频受到挫折。
阿宝灰心了,他想退缩,不再担任师傅的责任。
他的师傅没有鼓励他,而只是说了一句让我意想不到的话:“我早就知道你不行”。
阿宝一头雾水,疑惑的问他的师傅:“什么?你知道那你还让我故意出丑,为什么呀,师傅?这个时候,师傅坦然的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永远无法进步。”
这句话在我心中存在很久,在2019年,我又开始打开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开始了自己写作之旅,现在看来,改变有的时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改变之后,确实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当我们接到领导交代的某一项不是自己“岗位”要承担的工作的时候,先不要着急拒绝,说“我不会”,而是要思考下“我能不能挑战一下我只会的事情以外的工作呢?
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事情:
那天领导找到我,说公司业务不是太好,每个部门都有指标,要优化人员,该给的补助都有,你结合部门情况和个别同事沟通一下吧,留下性价比高的一些同事,我看哪个文案策划小A就不要留下了吧。
设计师B不也能做基本的文案吗?实在不行,你就多承担一点文案的工作,年底了,大型的活动,策划方案也少,不行过完年我们在招。最后文案策划小A就被优化掉了。
其实职场中,百分之80%的岗位都是有可替代性的,但是如何让自己在众多可替代中,性价比更高呢?智远认为除了薪资以外,或许考虑的就是技能的重合性,你会的技能比另一个人多,那么你被留下的几率可能就更大。
如果您去某个公司面试告诉面试官,业务负责人“对不起我只会这个”,那么得到的回复可能是:“不好意思”,我们不要“我只会”的人,我们需要“我还会”的人。
职场就是这样,希望自己在工作不饱和的情况下,多积累点资源,把个人业务做好的同时,多学习下其他的岗位技能,千万别在关键时刻,只能告诉领导:“我只会这个”,而不是“其他我还会”,最终错失了某些的机会。
02 “我只会”到“我还会”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别把“我只会”
当做工作中的理所当然”。
曾经我在公司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伙子,他干活还不错,但是总觉得在认知上面缺少了点什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他喜欢在他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后,在那里玩手机,都不帮别人,而且做的非常的直接显摆。按照公司业务较多说,把自己工作做好挺好,没毛病,但是显摆就不对了对吧。
其次就是,如果你给他安排另一份工作,他总能给你来一句:“不好意思,这不是我的核心工作,我只会做我自己做的这个事情,其他的我做不好”,面试的时候没有跟我说这是我的职责。
按照制度的要求来说,你可能也会觉得这没毛病对吧,可是最后他在试用期内被“辞退了”,原因很简单,他性价比不高,只会专一的东西,公司想要的是除了专一的工作能做好的人之外,也能做其他的工作,他的认知高度待完善,和公司价值观不匹配。
相信这种问题您也遇到过,现在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要求人不仅仅是需要技能上的多样,并且在价值观上有付出精神,这才是企业想要的。
从我只会到我还会是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是来自于两个方面:
1.外界的教育
2.自己的觉悟
外界的教育多半是来自于企业,企业会用价值观的形式告诉我们,自己要乐于奉献,有团队精神,在自己工作做好的同时,多学习其他技能,这才是企业所要的人,如果你没有达到这样的价值观,可能觉悟不够,最终的结果是不好意思,您不符合公司的价值观。
自己的觉悟,就会自己在某件事情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去有所成长,应该敢于承担,而不是专职做某一件事情,结果在B同事也能承担起自己的工作时,自己面临快要被优化,淘汰的时候才有所清醒。
从专一的技能的单一化,到多元化技能培养,到自我迭代升级思维,这是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在认知升级之前,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好好思考”每天记得给自己做一次“认真的反思”。
03 从可迁移能力开始更高效的锻炼“我还会”
找到技能底层的逻辑
锻炼自己的可迁移能力能够快速成长”。
网络上对于可迁移能力是这样定义的:
自己能够从一份工作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的工作的技能。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是我们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心理想象。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无不存在着迁移现象。迁移的本质,其实是两种学习之前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有相同的要素和同质的东西,通过底层可以打通。
可迁移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者一个行业跨界到另一个行业后,有一部分内容,能力自己是可以复制过去的。
所以当我们把自身岗位做好的同时想学习其他的内容,如果想要跨界,跨岗位学习,先找岗位中间相似,重合度高的技能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比如:
现在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类目运营,活动运营,大促运营等,其实底层都是相似的,虽然岗位之间的名字不同,技能有所差异,如果要接触,或者转岗可能需要重新学习,但是自己觉察到本质都是”运营“,围绕的核心都相同,那么就可以轻松打通中间的部分。
我身边做社群运营朋友的故事:
我身边L先生是做社群运营的,接触过百万级用户的从0-1建设,活动策划,商品爆款策划,他去一个公司面试”社区运营总监“的岗位,该岗位的要求就是具备”可迁移的能力“。
如何理解呢?就是该企业需要这个社区运营总监把原来社群建设从0-1,用户分层,用户活动的地方用到APP端的社区部分,把社区当做“社群”一样做,无非就是换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场景进行运作。
后来他成功的拿到了offer,很多伙伴可能就会说了,我只会做社群运营,我没有做过用户运营呀,去面试过不了怎么办,那就是自己的“迁移能力太差了”。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就是这个道理,别人轻轻松松的可以打通底层逻辑,而自己还在表层潜游,是抓不到重心的。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职场上越是高段位的人,越是喜欢观察行业的本质,万物的底层逻辑。
04 可迁移能力的其他3个方面锻炼方式”
当我们埋头赶路的时候,也要是不是的抬头起来,看看天空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智远大概盘点了一下,锻炼自己可迁移的能力,这三种也可以轻松助力:
1.遇到问题,不要马上学习知识来解决,要想法设法用原来的方法论解决新的问题。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其实早就有了答案,而这些解决的方案很有可能就存在我们大脑的原有记忆中。
2.如果大脑中原来有的知识解决不了,再去试图寻找新的方法论去解决。比如我的那个伙伴去面试用户运营总监,用的就是社群从0-1的方法论,这就是旧知识体系迁移过来的处理方式。
3.解决完了之后,再去将知识进行抽象化,抽象化的过程其实是本质化,尽量让自己思考这个方法论运用的场景,就比如,能不能用教育行业的拉新策略运用到电商行业中,我这套电商行业的营销的方法论可不可以用在短视频行业。
这三种方法学会之后,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难题,第一时间寻找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些是锻炼自己迁移能力的常规手段。
05 要明白所在的岗位需要什么特殊的竞争能力
高手除了懂得可迁移
还有“暗黑能力”。
你要明白,在职场中任何的岗位都是有具备复制性的,除了自己多元化的技能外,还要具备一部分”暗黑能力“。
什么是“暗黑能力”:
单靠快速的学习其他技能的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至少要拥有一种“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技能,甚至于能力。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分享给你,我早些年从事主持人工作,后来跨界到上市公司做品牌经理,现在到互联网企业做市场品牌总监,媒介的资源在我这里永远是较多的。
最主要的是,我有一种能力,“我会主持工作”,要知道主持人可以在众多的大会上,毫不费力的拓展资源,给公司创造口碑,而不是企业招募大量商务总监,拓展业务,递名片,再去沟通,我只需要站在那里,就能主动抓来很多资源。
并且还可以使用“角色的互换”的技能,比如从PR角度,我能清晰的站在媒体的角度思考他们怎么看企业,也能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媒体的不同视角感受,最终选择一个折中的方式,处理当中的关系。
如果换一个传统的新媒体转型的PR负责人,他可能不会有非常深透的感受,也不可能凭借行业大会的口碑,来让其他企业说自己企业好,这就是当中不可替代的能力。
另一个身边人的故事:
我之前认识很多在电商做采购的朋友,他们把自己行业里的供应链摸得一清二楚,比如谁家的质量好,价格如何,成本控制多少,用的什么快递等等。
其实这个工作看着没有什么技术的含量,很多年轻人现在不太喜欢做,但是其实却很大强度的决定了一家互联网零售,电商的公司的命运。
比如2018年的社交电商大战中,大家都处于粗放的竞争方式,拼什么?拼SKU,拼商品性价比,拼用户量,拼发货速度,拼拿货价格,如果自己公司的渠道比别的公司高,那么可能用户就去他们家了,如果你采用补贴的方式做GMV,假如一单亏损1块钱,一天300万单就是300万真金白银进去了。
直到现在,社交电商和电商竞争格局稳定了,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倒闭的平台中,冒出了一些原本做供应链的人,他们开始自己干商品了,他们靠着打一两个爆款就能赚得满盆钵体。
所以,当我们自己涉及到一个行业的时候,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岗位去看自己的角色,站的全局层面思考下自己的位置,也许不是你当下应该做的,但是他可以影响你的命运。
毕竟每一个行业里面,个别的人都具备一种甚至于几种“暗黑能力”,是无法替代,也是不会表露出来的,未来这些黑暗能力都能给自己产生巨大的势能。
我们去一个公司,或者做某一个职业,要明白哪些是自己的“暗黑能力”,这些就是自己所在的价值链上需要的不同能力。
文笔共勉:
其实职场上并没有那么残酷,但是也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智远想分享给你的是,当自己越来越弱的时候,那么可能残酷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先做到你可以替代别人,然后你就能做到无可替代。
智远不希望您在工作中天天想着替代别人,但是企业也会因为用人的性价比考虑这个问题,如今的职场,从“我只会”,到“我还会”,让自己多个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假设在最紧急的时候,任何岗位缺人你都可以补位,但还有一方面你又是最专业的,这样自己的可替代性就很小了,在企业领导眼里,自己的价值也会更高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