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最爱的一首诗(情圣柳永满腹惆肠)
柳永,福建崇安人。原名柳三变,又因家中排行老七,也被称为“柳七”,而后又进士及第,出任屯田员外郎,世人也给了他“柳屯田”的称呼。一生写词,流连烟花柳巷,填的一手好词,凡有井水处,皆能唱柳词,名声在外,却下场凄凉,死后也只有歌妓一席草席草草收场。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无人能比,婉约词派创始人,为宋词贡献了众多佳句。
沉沦词乡,心系考取功名公元987年,柳永在福建武夷山脚下出生,家境殷实,祖上也有人为官,父亲和叔叔也是朝廷命官,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家人给他取名“三变”,“三变”这个名字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来柳三变进京赴考,未能中榜便改“三变”为“永”。
打小柳永便十分好学,四处潜心求学,仅仅十四岁就已经崭露头角,写下了一篇《劝学文》,将自己的壮志凌云描绘出来。一个十几岁的懵懂少年,便整日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进士及第,高中状元,为国效力。
在柳三变十六岁之时,恰巧与自己儿时的玩伴重逢,他好像有点明白牵挂是什么,也发现自己笔下的文字缺了点什么。一心只求功名的柳三变在崇安读了《眉峰碧》一词,从此便生出了一颗词心,走上了写词之路。
一碰宋词,柳三变便沉沦了。他开始沉醉在温柔香软的词乡,无力抽身,这显然是与父亲对他的期望相背驰,但是他已经无力抵抗。少年时期的一句“昨夜麻姑侍宴,又话蓬莱清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对永恒的审视。在柳三变还未成为柳永之前,他单纯向往,耐心的经营着自己的词名,却不知这是一条不归路。
沉醉烟花柳巷,不知归路十九岁的柳三变在故乡成亲,这个年龄算晚的,而跟他结婚的这个神秘女子多次出现在他的词句之中,但却从未曾提及芳名。以柳家的地位来看,这位女子也应该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且还有“飞琼伴侣,偶别珠宫”的美貌。才子配佳人,也算是一种幸运。
那时的三变还有着梦想,关于功名,关于词才,京都的一顶官帽,沿途的各种奇遇,都在召唤着柳三变。梦想崔次脚步,轻负深情,多因名利故。
年轻时候的柳三变还不懂,等成了柳永之后才渐渐开始懂得长情的珍贵,可惜柳永已经不再年少,正应了刘禹锡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在妻子心中喜结连理后的两人本应是长相聚、少别离,从未想过短暂的温存之后竟是天各一方,聚少离多。
从崇安到京都,他骑马换舟,一路北上,才刚到杭州,就乘醉流连,彻底被苏杭美景迷住了。他畅饮大醉,听戏买笑,心安理得的沉迷在这温柔乡里,有一丝丝忘记了自己此行的初衷。
柳三变看着自古繁华的钱塘,穿过烟柳画桥,拨开风帘翠幕,杭州的温柔妩媚在他眼前若隐若现。
他既是凌云壮志的士子,又是寻求安逸的文人,此刻在他心中仕途是他的归宿,杭州也是他的归宿,他心比天大,两者必须兼而有之,深思熟虑之后,他向当地的官员投去了一块探路石。
他带着礼物前往当朝官员孙何的府邸拜谒,但孙何府邸门禁甚严,像他这样的布衣百姓是肯定进不去的,于是他创作了一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他虽知自己难见孙何,但是他知道这钱塘的青楼和苑之中多是能攀上高官的女子。便携词拜会了杭州名妓楚楚,让她在孙何的宴会上唱出来。中秋府会,孙府大摆筵席,楚楚婉转而歌,柳三变名噪一时。
一朝落榜柳三变,奉旨填词柳三变即便美景再好,也难以停滞心中追逐梦想的脚步,柳三变挥手告别了杭州繁华,这一次没有人送别,也没有离别之苦,他背上了梦想,来到汴梁。
此时的柳三变早已不再是青葱少年,不过还并未成为柳永,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风流的公子哥,在京都也未能改变他骨子里那股风流劲,依然是混迹勾栏瓦舍之间,与“三变”已经渐行渐远。他每日除了学习科举所需的知识外,其余时间都用来填词饮酒,一时间词性大发,将他的风流故事写进了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在这种风花雪月之中,三变信心倍增,意气风发,他开始自傲,以为考个进士、状元是信手拈来的事。
三变狂妄了。他觉得自己虽然不能一掷千金,但是却有着更重千金的凌云词赋。在一次宴会上,佳人伫立在旁,红袖添香,玉手斟酒,柳三变结识了一位佳人,全然忘了还有科举之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二十六岁的柳三变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春闱,毫无悬念落榜了,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无德”。好在这时他还年轻,所以虽然落榜,但他并不焦急,继续沉迷于温柔乡。
大中祥符八年,已然而立的柳三变参加了第二次考试,不过仍然是落榜。
踌躇满志的柳永,应试科举,无奈天公不作美,两次落第之后,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写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正是这首词影响了柳三变以后的道路,他不知,自己已经被宋仁宗订上了。
宋仁宗天禧二年,三十五岁的柳三变继续参加第三次考试,这一次自己的哥哥三复及第,而他科举进第,进士放榜时,仁宗一句:“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且去填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自此柳永仕宦的道路被彻底堵住了。
他自诩满腹才华,但却遭到朝廷拒之门外,他不甘心,他愤而一头扎进烟花柳巷红尘之地,他迷茫,但却依然无计可施,谁叫他得罪了天下第一人。
此时的柳三变成为了真正的柳永。开始了他饮酒狂歌空度日,朝朝楚馆,夜夜秦楼,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日子,并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只为填词,不为利禄成为柳永后,每日迷醉,仕途上的失意,让他提笔便有新词,他也用温柔乡自我催眠,内心觉得做一个白衣卿相也不错。
声色娱声娱情,更加让柳永沉迷,在市井之中最见不得光的地方,最让人瞧不起的地方,他竟能奇迹般的得到安慰。
从此柳永便心甘情愿的堕入了更深的温柔之中。
失意之后,才情却大发。他在花间醉倒,为风尘之事,浪子之情挥毫泼墨,要说他轻浮也好,说他浪荡也罢,他的后半生注定了会在这温柔乡里一边唱着多情的曲子,一边与曾经盼望的仕途渐行渐远。
看似简单快乐的生活,在柳永心中却始终是一块心病。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并不快乐,他感觉自己就像是那日晷上的晷针一样,不停的移动着自己的影子,寻找一片阴凉之地,却发现无处可躲。
柳永遥望着夕阳下的宏伟宫殿,但伤心却浓成了一团墨色,他不想每天都触景伤情,他想死心,他想逃离。
他一边惦记着功名,一边又对词名死心塌地,可二者却不可兼得,最后他选择了离开此地,从此行于烟花柳巷之间。
离开就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还有对旧日的告别,他要向伤心挥手告别,对旧日说出再见,可最后满脸泪痕的柳永还是说不出“后会有期”四个字。
京都长亭外,珍馐满盘,美酒飘香,佳人相陪,本应该是把酒言欢,互相道一句“珍重”,无奈离别再见,只能执手相看泪眼,他更不敢抬头,害怕四目相对。
不知道两人曾经是否许下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此时的两人互相握着对方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无语凝噎。
直到现在,柳永才懂得当初自己离开之时,妻子的感受。一去经年,此刻柳永归来之际,正值春暖花开,蜂飞蝶舞,好不热闹。柳永经历过多场离别,欣赏过很多美景,走走停停,来来往往,也不过是空把关阴蹉跎。
他不羁,却轻狂,他自傲,却洒脱,他自称是白衣卿相,卧山水之间,且饮且吟,于秦楼红歌里,轻吟曼舞。
他一身桀骜,最终都溟灭在了仓皇岁月之中,他满腹满腹惆肠,最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柳永终于等来了机会,宋仁宗特开了恩科,为了鼓励往年不中的士人,放宽了录取标准,柳永这一次也终于幸运的当上了一个小官。年过五十的柳永,早已没了当初桀骜不驯要把功名换酒喝的心情。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以屯田员外郎的官职致仕,并于五年后在当时名妓赵香香家中去世。这时候的柳永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也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等一些名妓念及他的才学和痴情,凑了一笔钱把柳永安葬了。出殡之时,满城妓女几乎都来了,一片哀声。
藤树先生说:
所谓“风流才子”,大抵应该具备三条:一是容貌俊美,堪称美男子,颇能吸引异性,如西晋之卫玠、潘安等;二是才高八斗,有艳情诗文佳作流传于世,如汉之司马相如等;三是正史或稗官野史多载其风流艳事,如明之文征明、唐伯虎,清之纳兰容若等等。若以此三条衡量,以为中国古代第一“风流才子”,当数北宋柳永是也。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柳永的一生》
《唐诗宋词里的情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