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

国之龙脉自昆仑起,唯秦岭号龙脊,以终南最为胜,崇山峻岭,北麓千沟万壑,陕境之内,《水经注》载:唯以72峪最为胜。其景秀,古为文人墨客对饮之地;其谷幽,又为修士修习黄老之所;其势险,古为枭雄成王霸之基。人言:仁者爱山,智者喜水。今天咱说一说秦岭72峪之“高冠峪”。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

高冠峪

西安城南终南山下的高冠峪,东临祥峪,西邻紫阁峪,也是秦岭72峪之一,自古就是城南名胜之地。峪中流淌的高冠河是长安区和鄠邑区的界河,也是沣河源头之一,峪中的高冠瀑布自古是一大奇景,在明代列为《户县八景》之一,在清代列于《甘亭十二景》之内。

数十年前曾一游高冠峪,当时河水清澈,宽广而浅,可见河底沙石。河之两侧农家乐林立,河道之中水面之上布满桌椅,夏凉消暑,堪称一大特色,喜今朝保护水源,已全部拆除。当时曾在河道之中得一方奇石,喜不胜收。今故地重游,感慨良多。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2)

高冠瀑布

关于“高冠”其名所来,网上乡间皆异口同声:“因峪内有山峰形似巨人头戴高帽”,由此得名“高冠”,此说之出处,我苦心查询,翻书阅籍,可惜无果找不到出处。

至于峪中那座山峰戴帽?我行走一路,问询一路,也曾路遇本地乡民老者问之,竟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想来众多游客也是苦寻无果。

终南山奇崖峭壁,千沟万壑,大小瀑布数不胜数,论名头之响亮者,当属高冠峪的高冠瀑布。都说高冠瀑布因地处高冠峪口而得名。但据个人考证,“高冠”二字最早反而来自于这道“瀑布”。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3)

高冠瀑布

“峪”古称“谷”,所以西晋·潘岳《关中记》中这这条峪称其为:“高观谷”,字面意思是高处观望深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写为“高灌谷”,字面意思是谷水自高处悬灌下泄。

这“一观一灌”实际上说的都是高冠瀑布。

唐朝时期,大诗人岑参随兄至长安求仕不成,便随兄隐居高冠峪中,作诗《高冠谷口招郑鄠》可见此时已转音为“高冠谷”。

到了北宋•张礼《游城南记》书文:“紫阁之东有高观峪,岑参作高冠,蒋之奇作高官,未知孰是。”此时又出现“高官峪”的说法,孰是孰非,张礼也无法判断。

可见高冠峪的传承顺序应该是:高观谷——高灌谷——高冠谷——高官谷。“高冠”之名,一路谐音而来,至于“山峰形似巨人头戴高帽”,应为后人附会之作。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4)

高冠瀑布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5)

高冠瀑布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6)

高冠瀑布

高冠河是长安区河鄠邑区的界河,两侧都能观景赏瀑,所以长安鄠邑在各自一侧都设置了景区大门,开山售票。正所谓:龙多不治水,所以景区开发的不是很好。我走的是鄠邑区这一侧,相对还能好一点。远观瀑布未见其神形,先闻其雷吼之声。沿瀑布西侧崖壁行走,但见瀑布汹涌奔泻,声如猛虎,白浪翻滚,山鸣谷应。

上石阶穿牛鼻洞而上,可以看见纪念北宋大儒程颢游览高冠所修的“明道亭”,亭旁有碑,为唐代大诗人岑参对瀑布的生动描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峪水过筛子潭,跌入梅花潭,经长期流水冲刷,坚硬的花岗岩石冲出一条长约20米,宽约2米的石槽,河水沿北石槽飞流直下入龙潭。登上鹰嘴石,站于观瀑台,激流势若奔马,如银河倾泻,喷沫如雪,声如雷吼,迅驰骇人。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7)

高冠龙潭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8)

高冠龙潭

高冠潭碧水汪汪,又称龙潭。

《重修户县志》载:“山形陡绝,瀑布飞下,如银河倒泻,水柱下为潭,广可数丈,深不可测。”

西晋·潘岳观景惊叹说到:“人望飞瀑心惊股栗,不敢逼视,谓之:煎油潭。”

高冠龙潭,人文荟萃,离奇传说颇多。传言龙潭其深无比,空间甚广,有暗洞直通沣峪河,潭底有石门,门内有金色龙驹。又说高冠潭中扔个桶,可从沣河禹王庙中捞起来。还说但凡高冠峪西北草堂寺钟鸣,高冠龙潭必有小儿啼哭之声。今龙潭岩壁之上,有一块山石状若人脸,十分逼真,甚是应景,有心游客,可留意探寻。据说草堂寺内的那口大钟依然存在,但是很少有人敲。1989年曾有学生不慎落入潭中,据施救潜水员说,潭深无比,面积甚大。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9)

龙头 石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0)

牛鼻洞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1)

高冠石刻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2)

岑参诗刻

高冠峪各具山水之胜,交相辉映,可谓人间圣境,所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在此留下故事。

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岑参,今湖北江陵县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考中进士,两次从军边塞,曾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

岑参虽然最后位居嘉州刺史,堪称封疆大吏。实际上岑参的仕途开始并不顺畅。岑参早年丧父,二十岁时,随兄至长安,求仕不成。便随兄长在的高冠峪中,建起了简陋的别墅草堂,采菊东篱下,南山会客友。天宝三年,已经三十岁的岑参终于高中一甲第二名(也就是后来常说的“榜眼”),但吏部仅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样的小官。

岑参非常失望。于是作诗《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云: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岑参客居高冠峪,留下诸多诗作,都表现了诗人钟情潭水的雅致。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诗云: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高冠谷口招郑鄠》诗云: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但论对高冠峪瀑布的描写,流传最广的当属岑参的《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诗: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宋朝时期理学大儒程颢,官拜鄠县县尉(原户县,今鄠邑区),在仁宗赵祯嘉祐五年二月曾游高冠瀑布,并赋诗文《高冠潭》。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所以今天高冠瀑布旁还修建由“明道亭”。

辽代诗人张通古在游览高冠峪后作《游高冠谷诗》云:"人间无此景,树下悟前生。"

元朝时期紫阳先生观高冠瀑布作诗日:"玉龙投绝壑,铁马战阴风。"

清代长松居士观瀑写诗赞曰:“危石巉岩叠浪高,半山惊落怒龙号;流虹忽破空潭影,风雨晴眺谷口涛。”

清人杨损斋游历高冠峪,作诗二首:

其一《高冠潭》云:

千岩晴霭晓光红,来看龙潭第一峰;

崖喷怒涛飞冷雨,壑悬怪石吼阴风;

惊疑天地斡旋日,指顾云雷变化中;

便是日出润枯槁,渊泉深博不论功。"

其二《高冠峪龙潭用明道先生韵》云:

破空神鬼辟奇观,铁壁阴森雪浪寒;

到此何尝有凝滞,更看东海现毫端.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3)

石公梯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4)

石公梯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5)

高冠峪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6)

菩萨庙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7)

菩萨庙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8)

高冠峪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19)

高冠峪

高冠峪景观奇多,进峪口不远处,有一条通山石梯,名曰:”石公梯“,甚是陡峭。传言山顶“无量洞”是汉初张良的师傅黄石公隐居之地。上石梯尽头,再攀岩至山顶,有一座菩萨庙。其庙不大,庙中居士言:此庙建于明朝,甚为灵验。过了菩萨庙,南侧山沟有一小小的堰塞湖,落石拥塞,即将干涸。就是传说中的“天池”,听闻早时天池水面颇大,山路崎岖难行,走到玉皇洞基本就到头了,可以缓缓下山。高冠峪谷深且长,若沿峪道向南一直前行可穿越秦岭分水岭,到陕南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直通汉中,远赴巴蜀。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20)

高冠河

秦岭七十二峪名字由来(西安地理终南山)(21)

高冠河

高冠河的水十分清澈,早在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载:"高冠峪水在鄠县县东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沙石。"

高冠峪河是沣河的源头之一,清嘉庆《长安县志山川志》记载:“水出南山高冠谷,内有石潭,名高冠潭。出谷口东北流,祥谷水自东南来注之,高冠谷水东北流一里,西岸开渠为草堂堰,,谷水又东北流,西岸为兰家堰,溉东村田三顷。谷水又东北流,西岸为新渠,溉田一顷,又东北入于沣河。”

所以沣河水质在长安八水中水质较好,《老子》就说:“沣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于2020年2月25日,张新武:世居沣西周礼之乡,长于长安物华之地,自幼好文笔。而立之年从军,归乡自诩:“宗周先圣遗民,丰镐故里之子”。随以“丰镐遗子”为笔名,醉心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因地理之便,对沣河两岸宗周丰镐故地乡土人文历史研究颇深,笔不辍耕,文章多发表于报刊,多次参与本地人文历史书籍编写、电视节目录制。现为长安作协、西咸作协、西安地名研究会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