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乡村振兴常德(田园处处桃花源)
来源:【华声在线】
高标准农田让常德粮满仓。 卜云 摄
桃源赛阳村依托文旅产业推动乡村蝶变。 甘霖 摄
“南方吐鲁番”澧县葡萄熟了。 杨孚春 摄
春风吹进山村来。 贺良平 摄
鲁融冰 徐虹雨 张可军 方松波
金秋时节,沅澧大地,遍地金黄,瓜果飘香。
在鼎城区草坪镇兴隆街村,千亩优质稻迎来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桃源县理公港镇张家山村,600亩猕猴桃应季成熟,果农正忙着采摘,预计今年产量近10万公斤。
澧县城头山镇农康葡萄产业园,葡萄喜获丰收后,通过科技攻关实现二次挂果,冬季葡萄将在12月上市。
石门县葱茏山野间,正大集团10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的21个养殖厂、1个饲料厂建设正酣……
位于洞庭湖西滨的常德,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饶,素有“洞庭粮仓”、“鱼米之乡”之称,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居湖南省第一。作为农业大市,如何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常德市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提速专项行动,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村产业发展,以城镇化的思路抓乡村建设与管理,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以农业的高质高效、农村的宜居宜业、农民的富裕富足,成就乡村振兴的常德样板。
如今,漫步在桃花源里,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田园山水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坚守底线 巩固“战果”势头劲
不同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持久战,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因此,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为破解这一课题,常德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广大干部在坚守底线中落实责任,苦干实干,力度不减,采取“五抓”帮扶,接续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抓监测帮扶。常德市通过“问、算、核、判、评”5个步骤,对所有农户实施“一户一画像”,把基本情况“画清”、把收支细节“画透”、把主要困难“画准”,逐户分析研判,实现应纳尽纳;对监测帮扶做到“一户一故事”,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既有真金白银扶持,又有真情实感付出,达到应帮尽帮。目前,全市共纳入监测对象9532户22711人,已消除风险4776户11438人,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条以上。
抓增收帮扶。常德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促进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增收的意见》,明确20条促进稳定增收的具体措施。针对每个脱贫户监测户实际情况,制定帮扶举措、落实帮扶措施,促进稳收增收。
常德市“两有”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同时,常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奖补等形式,鼓励支持市场主体稳就业扩就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脱贫人口就业、鼓励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常德市脱贫人口就业人数达14.46万人,建成帮扶车间905家,开发公益岗位11206个。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标准常态化增长机制,综合施策确保整户兜底保障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保持8%以上。
抓问题整改。对照省里交办的问题,常德市举一反三,确定需整改的3大类24个具体问题,逐一研究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做到“五个一”,即一个问题、一套整改方案、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抓到底。并组织开展“干部大走访、底数大摸排、问题大整改”活动,全市共摸排各类问题2769个,目前已全部见底清零。
抓政策落实。常德市教育、医保等20家市直行业部门出台优化调整衔接政策,进一步提升防贫监测、医保报销、教育保障等政策保障力度。按照全市一盘棋,市县行业部门对口指导、乡村两级具体落实的思路,以村为单位对“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易地搬迁等各类底子进行再起底、再排查。全市所有村居均建起14本工作台账,促进政策全面落地。
抓风险管控。科学研判、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冲击、脱贫户发展不善导致背上债务、小额信贷逾期等风险。切实加强舆情应对工作,坚持有访必核、有诉必应、有难必帮,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认可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山片区脱贫县石门,用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力度不减、标准不变、干劲不松,着力从体制机制、政策扶持、振兴力量、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6个方面有效探索,走出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石门之路。
产业为要 乡村经济动能足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
常德市紧紧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基础,实现主导产业稳产保供,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兴农平稳推进,农业产业在沅澧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常德香米”“常德红茶”“常德甲鱼”“常德茶油”“常德米粉”等区域公用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或证明商标,“三品一标”累计新获证808个。
鼎城区草坪镇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这一契机,重点打造“常德香米”品牌,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种植,建立万亩优质稻基地,与常德金健米业、隆平高科等上市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实行订单生产。全镇优质稻推广面积超3万亩,累计增产400万公斤、增值10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稻作源文化公司,打造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稻田文化产业园。
传统农业大县澧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今年8月18日,“澧品仓”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阳光玫瑰”葡萄、“锦绣千村”香米、“双上绿芽”茶叶等15款特色产品入“仓”。优质农业产业抱团发展,农产品品牌效益显著提升,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品牌兴农战略引领下,还涌现出一批产业强镇、特色小镇。如,黄山头镇、茶庵铺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西湖牧业小镇入选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小镇,壶瓶山镇、桃花源镇成功获评省级特色文旅小镇。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带来强大动力。
湘佳牧业是石门县首家本土上市企业,被誉为“中国生鲜家禽第一股”,筑起20亿元的“家禽王国”。这些年,湘佳牧业通过联合种养等方式,直接带动30多个村2000多个农户6000多人走上致富路。公司免费提供鸡鸭苗、饲料和养殖技术指导,鸡鸭长大后按保护价收购。“我靠养鸡养鸭脱了贫,修起两层小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石门县新铺镇岳家棚村村民程远山说。
桃源县热市镇云盘山村原本是一个没有产业、没有集体性收入的薄弱村。热市云顶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后,村里常年在温泉酒店务工人员有60人。脱贫户李文龙在酒店当保安,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游客每年还为全村带来约30万元的农家乐餐饮、商铺零售等收入。云盘山村瞄准温泉经济,做出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提出“共建诗画云盘山,同筑百年乡村梦”的口号,振兴发展后劲十足。
近年来,常德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举措,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量质齐升、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1年底,全市2106个村(涉农社区)中,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村均达9.88万元,同比增长9.47%;1208个“薄弱村”实现减半目标。
生态宜居 美丽乡村气象新
夜幕降临,鼎城区谢家铺镇向家巷村幸福屋场热闹起来。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散步、聊天,在公园般的环境里,村民们享受着惬意时光。
“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周边只有一条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向伯生说,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有了硬化路、宽带网、自来水,城里的客人也来得多了。
近年来,常德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精神文化,形成人与自然互生互融的局面,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常德市累计发动村民群众66.7万人次,筹集社会资本1.4亿元,清理生活垃圾42.1万吨、水塘3.1万口、沟渠2.4万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5万吨,拆除空心房1723间、残垣断壁3413处。
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坚持首厕过关制,强化新建户厕质量监管,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29590个、农村公厕200座,分别占全年任务数93.9%、100%。深入开展“回头看”,建立问题台账,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按照“片区示范、百村创建、全域推进”的思路,常德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以点带面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把准群众自治热情这个关键点,将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激发起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发掘出蕴藏在群众之中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石门县创新探索村以下微治理路径,形成以屋场为微治理单元的“两联两包”(即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党组织、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屋场员联户包屋场)村级治理模式。该县27个乡镇(街道)、农林场的316个村和农村社区共划分为1058个片区、3627个屋场,编织出全域覆盖的治理大网络,让群众唱主角,事在屋场办。
积小治为大成。近年来,津市市深度探索小存折卫生励治、小农户庭院改治、小屋场环境整治、小集镇产业促治的“四小治”新模式,催生人居环境“美丽嬗变”,打造出全域共美、环境秀美、产业壮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的“津美农村”新景象。
津市全域治理服务清单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该市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县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示范县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发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改变,更为经济增长、文化进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8月16日晚,武陵区丹洲乡“艺丹沅”文艺部落,“望乡·武陵”乡村音乐会精彩上演,引来众多游客。
丹洲乡距常德市中心不到半小时车程。近年来,不少村民选择进城安家就业,出现大量无人打理的“空心房”。
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修缮闲置农房,吸引一批文化机构、文化艺人入驻,这些“新村民”将“空心房”变为文艺的童话世界,别具特色的“艺丹沅”文艺部落自然形成,走出一条用文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
乡村天地阔,振兴写新篇。如今穿行沅澧大地,但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文明之风遍吹田野,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常德,正以时不我待的热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踔厉奋发、阔步前行,描绘着田园处处桃花源的大美画卷。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