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电影剧情详解(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
先取苏州,再打南京,怎么样?
再看陈可辛的《投名状》,才发现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一部不容易真正看懂的杰作。
要找到欣赏《投名状》的角度,问对问题很重要。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投名状是谁的投名状?”
在电影里,观众往往误以为庞、赵、姜三兄弟是电影的主角。
因为他们三人纳了投名状,杀了人,电影的核心叙事也是以他们三人的故事展开;
但是,要参透这部电影的叙事逻辑,则要求我们必须转移视角,把重点放在电影里出场次数寥寥的三位大人身上。
电影里只有三兄弟杀了人吗?不要忘记,在电影的结尾,三兄弟全死了。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杀了他们?
按照电影剧情,这是他们三人自相残杀;
问题是,造成三兄弟矛盾升级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兄弟反目的悲剧?
在一切的幕后,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暗中引导一切。
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事实上是朝堂上三位大人的投名状。
这不是兄弟情义的投名状,而是权力秩序的投名状。
在《投名状》里,有三位不怎么显山露水的朝廷高官,分别是狄大人、陈大人与姜大人。
出场戏份不多,却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
三位大人代表着什么?
“狄”的暗示很明显,他们是外族;“陈”是汉人的常见姓氏,又通“臣”;而“姜”通“疆”,也通“将”,是枪杆子。
在这部电影里,三位大人其实是一种符号化的群体形象。
分别代表着清末政坛上的三股势力,三个牌桌上的玩家。
搞清楚他们在电影里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看懂《投名状》,否则便是雾里看花,白白浪费了一部好片。
根据导演的暗示,答案其实很明显,狄大人代表的是清末的满清权贵集团,陈大人代表的是汉人文官集团,而姜大人则代表着清末割据地方的军阀势力。
如果深入分析《投名状》里的基本权力架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倒过来的鱼叉形状。
狄、陈、姜大人组成了鱼叉的尖端,分别代表清末的满清权贵、汉人文官与地方军阀,像是一个“山”字。
而手柄部分则代表皇权,由太后操持,是压制“山”的力量。
谁站在“山”字形的中间呢?
明面上来说,是代表满清八旗的狄大人。
然而,在真实的权力格局中,枪杆子里出政权,势力最庞大的却是手握兵权的军阀姜大人。
因此在这个权力格局中,我们看到的是狄大人与陈大人的权力联盟(军机处集团)和姜大人的武装势力(湘淮集团)之间的分庭抗礼。
在庞青云的三兄弟加入牌局之前,这个权力格局是相对平衡且稳固的。
然而,平衡不代表满意。
对于满清八旗权贵集团而言,尾大不掉的湘淮集团事实上构成了对自己权力寻租来源(也就是皇权)的严重挑战。
借势太平天国,在八旗和绿营完全腐朽之后,地方团练坐大,一跃成为晚清的实力派。
面对不听号令的旧军阀,军机处集团急需找到一个阿基米德的支点,寻找翻盘的可能。
在陈可辛架空的平行晚清宇宙当中,落草为寇却又率部来归的庞青云虽然兵微将寡,草莽气息浓厚,但无疑是张值得一试的乐透卡。
相比仍然举棋不定的狄大人,军机处的陈大人率先发难。
他在舒城之战前一把梭哈,下血本给庞青云凑了一千五百精兵的啦啦队,虽然只是观战助威,却也侧面表明了个态度:这个人我保,算是入了天使轮,成为早期投资人。
陈大人之所以这么做,赌的就是庞青云的IPO。
身为一个根本叫不动地方军阀的军机处大臣,他急需培养自己的嫡系精锐。
如果舒城让庞青云打下来了,自己在朝堂上也就算真正有了枪杆子,也就多了几分底气。
而三兄弟也确实不负众望。舒城一战,将士用命,斩敌将而破贼军,大获全胜。
陈大人的嫡系尝到甜头,庞青云则崭露头角。
眼见陈大人政治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大喜过望的狄大人也不落人后,在事后锦上添花,补了五个营的兵力给庞,算是融了A轮。
庞青云的背后自此多了两个靠山,成为了军机处集团的嫡系。
随着山字营一路势如破竹的进攻,庞青云俨然成为了新军阀。
在狄陈两位大人的如意算盘里,庞青云的彪炳战功迟早会让他获得太后的垂青,一步登天,替换掉姜大人为首腐化的旧军阀势力,让自己跟着吃香喝辣。
当然,与此同时姜大人也不会坐以待毙。
针尖对麦芒,庞青云的山字营与何魁的魁字营则成为了高层权力斗争的棋子,这是电影的核心冲突来源。
庞青云字陆山,部队被取名为“山字营”,非常有讲究。
庞青云的山字营,事实上就是要来颠覆旧有权力秩序的。
但问题是,庞青云的野心太大。
他想要推翻旧有的“山”,建立自己的“山”,并且这座山上有的只是“公平”,与一团浆糊的朝廷格格不入,这就造成了冲突。
是的,庞青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奋勇作战,为的是有朝一日四海生平、百姓安康。
这为《投名状》的故事走向带来了不确定性,将一切带往另外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
按照军机处集团的设想,山字营是自己在朝堂之上谋取权力利益的棋子和工具,是自己消灭湘淮集团的秘密武器。
在原来的“山”字结构之下,狄大人联盟陈大人,与姜大人形成二比一的权力平衡。
虽然不舒服,但勉强可以接受。
不过一旦姜大人的位子被替换成庞大人,这就是一加一加一大于无限了。
军机处集团必然会架空朝廷,成为晚清一家独大的政治势力。到时呼风唤雨,作威作福,岂不美哉?
这事实上,是庞青云在这场权力游戏中的最优解。
然而这套逻辑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下:战争必须延续、庞青云必须听话。
一旦战祸平息,皇权重新扩张,军权收归皇权,这场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在历史上这有一个很专业的名词,叫做“养寇”。当赵二虎嚷嚷着“先取苏州,再打南京”的时候,三位大人笑得东倒西歪。如果乱党真的消灭了,这些手握实权的大人们又要回去三跪九叩了,没有人这么傻。
因此只有战争,只有当皇权的威信和控制力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贵族、官僚和军阀们才能享用原来被皇权垄断的利益,才能享受民脂民膏的满堂盛宴。
于是故事迎来了转折。没想到庞青云这个愣头青真的想要结束战争。
这是军机处集团与湘淮集团博弈时没有设想到的额外变量。
庞青云不想做祸国殃民的奸党佞臣,不想做蚕食家国的藩镇军阀,不想成为权力斗争的筹码,他只想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他不想要成为任何人谋取利益的棋子。
他像是《无间道》里的刘Sir,他想做一个好人。
于是他要去打苏州,他要进攻南京,他有着巨大的使命感,他要了结乱党,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庞青云还不知道他的决定,将为三兄弟带来灭顶之灾。
当山字营打到苏州的时候,这就让山字营的投资人感到很惶恐了,做起了撤资的打算。
庞青云想要干嘛?他到底是不是自己人?
庞青云并不受控,他的利益诉求和三位大人不一致。因此当庞青云逐渐不被认为是自己人,而是“山”字之外额外的变量时,面对威胁,“山”字利益共同体再一次聚到一起,思考应对之策。
在电影的一幕中,姜大人提醒另外两位:弃子,对大家都有好处。
不听话的傀儡不是好傀儡,最后,狄大人和陈大人被迫接受姜大人的提议,一场毁灭山字营的计划暗自酝酿,一场针对庞赵姜三人的阴谋逐渐成形。
毕竟对狄、陈、姜三位大人来说,争权夺利时牵连的性命与财产,并不是特别重要。
他们不曾为了自己的伤及无辜道歉,也不曾觉得有必要道歉。
这就和庞青云的思维很不相同,三位被权力驯化的大人与理想主义者庞青云之间的思想矛盾,是这部电影的本质冲突。
对牌桌上的玩家而言,“山”字内的所有矛盾和斗争不可以影响大环境的稳定,这是原则。“养寇”的既定方针不能改变,乱党必须活着。
当然,就算乱党不小心玩死了,只要庞青云能够同流合污,巩固既得利益团体的寻租空间,狄陈两位大人还是能够保住庞青云的命的。
可惜庞青云就是不听话。
用陈大人阴阳怪气的议论来说,庞大人就是因为“不属于任何党派,才能获得太后的垂青呐。”
这背后的权力暗语是:你既然不遵守我们的游戏规则,我们也不想带着你玩了。
电影后半场的所有悲剧,都和庞青云的“独立”有关系。
没有了狄陈两位大人的支持,为了打下南京城,庞青云只能无所不用其极。
先是杀4000降俘,找死对头何魁借粮草,导致自己与赵二虎的关系异常紧绷;
又为了安稳的坐上两江总督的位子,庞青云在狄大人的厉声恐吓下带头裁军,并昧着良心暗杀了兄弟赵二虎,最终导致三弟姜午阳抓狂,拔刀相向,两人几乎同归于尽。
庞赵姜三兄弟的起落,是一个倒V字型,对应着三位大人之间的对抗与合作。
当军机处集团把山字营当成筹码和湘淮集团进行权力博弈时,庞青云做火箭上升;
当狄陈二位大人放弃庞青云,回归“山”字结构时,便是庞赵姜三兄弟的末日。
三位大人把三兄弟当成了投名状,无论之前有多少嫌隙,灭了山字营,今后大家还是一条船上的人。
导演想拍的《投名状》,事实上比许多观众想像的都还要残酷。
长烟落日孤城闭,将军白发征夫泪。
事实上,一旦我们理解了战争历史,就会清醒的认识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一种幸运。
书生虽然满腹牢骚,至少卿卿性命犹在。
这种忧愤的书写,一旦转成真正的军事行动,其复杂性就会成指数级提升。
在残酷的政治博弈当中,输家只能血溅三尺。
于是岳飞死了,庞青云也死了,因为他们是政治牌桌上的玩家们彼此心照不宣的投名状。
当岳飞还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时候,他早已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红的不过是忠臣的鲜血。
敌在本能寺,战鼓雷鸣的疆场不可怕,龃龉如潮的金銮殿才是无间地狱。
因此陆游只能一遍一遍的垂泪: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王师是不可能北定的,因为它影响到了权力蛋糕的分配,打破了既得利益者的腐败结构。
“先取苏州,后打南京”的结果,使新军阀集团“山字营”成为了威胁权力平衡的变量,既不为以狄大人为首的满清八旗权贵集团所容,更造成了以陈大人为首的汉人官僚体系的担忧。
最严重者,庞青云势力的崛起严重威胁到了以姜大人领头的旧军阀集团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扳倒庞赵姜三兄弟上,他们如遇到杀父仇人一般积极。
因此《投名状》电影不单单是在讲述一个理想主义者功败垂成的故事。
不仅止在惋惜兄弟情义的破碎,不止在悲歌“好人不长命”这种浅薄的情感,陈可辛的野心是在解释几千年来的权力秩序、解释皇权社会的运行规律。
这部电影用最边塞派的诗意美学和希腊悲剧式的运镜去临摹中国古代的权力逻辑。
就像姜文的《让子弹飞》,你说那是电影,他们告诉你那是真实的历史。
那么《投名状》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悲剧叙事。
而在这层世界之上,把摄像机的视角拉高,陈可辛事实上是在反思古代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制度。
陈可辛的答案是:“因为理想主义者们都成为了权力的投名状”。
这是皇朝的权力悖论,当庞青云一脸严肃的告诉赵二虎:你们投军,是为了不让别人欺负;现在我告诉你,不光你们,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让人欺负!
这时候,事实上他已经陷入到了一个死局当中。
为了不让全天下的百姓被欺负,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电影的结尾,庞青云遇刺,赵二虎被暗杀,姜午阳惨遭凌迟。
一切兄弟情义,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庞青云是清末的伊卡洛斯,无论他在自己身上插了多少羽毛和用蜡制成的翅膀,他注定飞不出克里特岛,注定飞不出满清皇权制度下权力的围城。
庞青云吃力的推着大石头,就在快要推上山顶的时候,脚一滑,踩进一个坑,被滚下来的石头压死了。
为了实践理想,庞青云带着兄弟血战乱党军,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然而在实践理想的过程中,庞青云却不断面对到属于他的电车难题。
全天下的百姓和苏州城的4000降兵怎么选?自己的兄弟赵二虎和两江总督的位子怎么选?不杀4000降兵,不但自己的部队没饭吃,更没有办法继续对乱党的攻势;不杀赵二虎,军机处集团不放心,当不上两江总督,就没有办法让太后免除地方百姓3年赋税。
在这里,任何的善恶评断都是浅薄的,任何脸谱化的价值观推理都是徒劳的,陈可辛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要拍的是属于中国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是一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注定知道结局的悲剧。
这才是《投名状》是一部好电影的理由。一如阿图尔·叔本华所言,悲剧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
并不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而是屠狗辈还没有机会接受权力的异化,这才是让人最绝望的。
陈可辛的电影不是在分辨善恶,而是在解析权力的招安,以及接受招安后所要付出的代价。
再往下延伸一点,是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复杂性。
因此,我们要问的不再是“庞青云该如何选?”,而是造成一切选择徒劳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所有的善意和理想,铺就的不过是通往毁灭的台阶?
这才是陈可辛埋得最深的暗线。所有悲剧源头,是皇权的魔戒。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