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是否真的吃人(你是怎么在吃人的社会中一口一口被吃掉的)

狂人日记是否真的吃人(你是怎么在吃人的社会中一口一口被吃掉的)(1)

说到近现代的文学著作,《狂人日记》不得不提,将他视为近现代中国文学总纲一点不为过。

狂人日记是否真的吃人(你是怎么在吃人的社会中一口一口被吃掉的)(2)

鲁迅

晚清时代的小说大多数是揭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批判专制体制的腐朽,而自“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先生用冷眼旁观的视角观察着动荡变革的社会。

即便是民主革命,也无法改变民众的生活,黑暗和腐朽依旧笼罩在人们眼前。

于是,鲁迅先生就不再把暴露官场黑暗作为唤醒民众的主要方式了,而是要考虑更复杂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具体讲,到底是贪腐、专制的官场导致了百姓的愚昧、奴性,还是百姓的愚昧、奴性造就了官场的贪腐、专制呢?

于是中国的新文学关注的焦点已经由中国的官场,转向了中国的人。

人的文学,具体说就是解剖国民性和社会的关系。

《狂人日记》的关键词组:“看”与“被看”

鲁迅笔下的小说,就好似一个侠客,不仅批判官场,也批判民众,更批判当时的官民的相通之处——国民性。

他既不是官员,又没有大背景,与众多人为难,结果会怎样?

结果就是众人反过来痛斥、批判这个文侠,众人一起来鄙视、侧目、可怜、关心这个文侠,认为他出毛病了,于是《狂人日记》就出现了

你说大家都病了,不仅官场病了,民众也病了,结果大家就说你病了,而且最后真的把你医好了,也就是说你必须跟大家一起病下去。

狂人日记是否真的吃人(你是怎么在吃人的社会中一口一口被吃掉的)(3)

这就是鲁迅的与众不同,他的深刻就像下棋比其他人多想了好几步、好几个层次。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初次发表在5月15号第4卷第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小说正文长短13段,长的有一至两页,短的一至两行。

其叙述主线就是“看”与“被看”,也是后人解读鲁迅的关键词组之一。

具体地说,就是主人公“我"看到自己被别人看。

“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叫我纳罕而且伤心。

狂人日记是否真的吃人(你是怎么在吃人的社会中一口一口被吃掉的)(4)

这种看到自己被看,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自己神经过敏,有被迫害妄想,这是小说的写实层面,医生角度解剖病人。

第二,就是我的思维敏捷,看到了别人的好奇、关心、照顾后面,其实是窥探、干涉与管制。这个就是人伦道德关系的正反两面。

看似相同的“他人的目光”,冰心的“超人”最后会在他人的目光中感到温暖,鲁迅的“狂人”却是越来越害怕,他检讨自己:

“我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甘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

这其实是一个写的比较直接的比喻,象征打破传统,写实意义上就是损害他人财物。

鲁迅的不同之处:“独异”与“庸众”,“吃人”与“被吃”。

“看”与“被看”只是一个浅表的写法,而深刻的内涵就是“独异”与“庸众”。

因为我们看到主角就是一个人,看他的有很多人,很多人围观一个人,这是《狂人日记》后来反复出现的基本格局。

晚清小说批清廷官场,有意宣泄租界市民的愤怒,无形当中是站在士大夫跟百姓的立场,显然是一个以多对少的道德批判。

50年代以后写革命历史、农村土改,这是力图教育大多数的穷人,批判少数的富人和他的反动政治代表。

所以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只有“五四”这个时代,只有在鲁迅等少数作家这里,才会出现以少数甚至个别对抗多数的场面。

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 ,里边写道: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而群体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也可説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这难免难以被人接受,传统的教育都在引导人们,凡个人跟集体一对立,必定是集体对,怎么鲁迅会支持个人“独异”,来批判“庸众”呢?

如“吃瓜群众”的词语的流行就是鲁迅批判“庸众”精神的遗传。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狂人所害怕的,议论他的众人,不是坏人,不是官府爪牙。

《狂人日记》里特别说明,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换句话说,这些包围他的、要迫害他的人,本身都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可是今天他们要围着狂人,这时狂人十分困惑,也使鲁迅十分困惑。

从“看”与“被看”的情节,“独异”与“庸众”的格局,便自然引出了更严重的一个主题,就是“吃人”与“被吃”。

“吃人”可以是纯粹象征的,比如以爱为名的给妇女缠足,古代婚姻制度里寡妇的改嫁,鲁迅自己跟朱安的无性婚姻等等,都是实例。

但小说中的“吃人”,又有写实的一面,讲到狼子村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

意思是说,历史上确有饥荒食人现象。

还有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食了,请他们吃才算好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道德之一。

还有把敌人的心肝挖来吃,现代还有为美食、为营养,吃人的器官,比方说胎盘等等。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他的小说一定有象征、写实两个层面并行,但吃人主题更深一步,就是狂人怀疑自己是否也吃过人,被吃人也参与吃人。

这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一种深刻的忏悔意识,之前少见,之后也不多。

看到社会环境,腐败官场在危害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这是晚清政治小说的共识。

看到不仅官府有钱人,而且自身被人欺负的庸众、看客,也是这黑暗社会环划部分,这是“五四”文学的发现。

看到肉体压迫是吃人,礼教牢笼也可以吃人,但是看到害怕被吃的人们,甚至大胆反抗的狂人们,可能自己也曾有意、无意参与过吃人,这是鲁迅独特的忏悔意识。

一个短篇这么多不同层次,这么复杂的容量,一起步,就把现代新文学提高到很高的水准,难怪后来几乎成为鲁迅创作的大纲,在这种意义上,《狂人日记》也是整个现代中国文学的总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