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

文/空青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1)

【引子】

中华之文学创始以来,可谓历代群星璀璨。

先秦有诗经楚辞,为文学打开最初始的一份光亮;

汉朝有大赋,华丽铺陈,展大国之风;

魏晋风骨,格律初成;唐诗宋词,元曲声声。

可到了明清,文学之脉络似乎无可避免的衰落了下去。漫漫四百年间,再没有一个能在文学上站出来的流派,借一句话形容那段时间的文学文脉,“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目前的共识,认为明清两代唯一能够代表中华文脉的,是曹雪芹和他那一部旷古绝今的《红楼梦》。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2)

四大名著之中,当属《红楼梦》的艺术层次最高,阅读起来的门槛也越高。大概需要些人情冷暖、大起大落的阅历才能读懂曹雪芹的深意。

大学期间,曾逼迫自己每天读一章,完成阅读《红楼梦》的任务,但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如此方式完全浪费了书中精华。时机未到,也就不强求。

这一篇,我们单拎出《红楼梦》中感触很深的一首诗来读读,于小说文字之外,再次感受下曹雪芹诗词歌赋上面的文学天赋。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3)

【诗篇】

五美吟·虞姬

曹雪芹 〔清代〕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4)

【临境】

虞姬的故事我们不必多讲,倒是可以聊一聊虞姬与这首诗的“作者”林黛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首诗的位置,在《红楼梦》的第六十四回。这一时期,贾府里已然不复早先的安静祥和,处处暗流汹涌,种种危机涌现。声威赫赫的贾府,正走上夕阳照耀的下坡路,濒临崩溃。

情势愈不好,卫道者们的警惕心就愈重,林黛玉这一与封建统治阶级格格不入之人的日子也就越难过。她的“叛逆”,与贾府的氏族利益有着直接的冲突。

因此,贾府之人渐渐撕下以“骨肉血亲”为遮掩的温情脉脉的面罩,对林黛玉的冷淡与孤立渐次加深。

这一切压力并未让林黛玉屈服低头,但一介女子身处如此情景,自然不免精神苦闷、感情抑郁。朝思晚想,终于在这首诗中,以“虞姬”之名言己志,将早已郁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理想发泄而出。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5)

【诵析】

这首诗比较特色的地方,在于全篇是对历史史实的描述,在几个历史事件的对比之中巧妙穿插进自己的观点与主题思想。

起笔两句,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悲壮现场。

日行千里,载着霸王驰骋疆场无人能敌的乌骓马,终究也随着主人迎来了末日。夜里呼啸的风声,隐隐飘忽的家乡的歌声,一切都刺激着霸王的神经。

军帐之内,一簇篝火,霸王虞姬,相对哑言。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里直接换用虞兮,给人一种场景的代入感。听着项羽无奈地叫着虞姬,美人双眸带着幽恨,流转眼前的一地凄凉,回想当初的暮暮朝朝。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6)

后面三四句,引入黥布和彭越两个人的经历与结局,与虞姬自刎形成对比来突出作者观点。

这里需要略讲一下黥布和彭越两人。黥布本来投靠项羽,后来觉得项羽有功不赏,撕破脸之后投降了刘邦,在刘邦帐下受重用,被封为淮南王;彭越属于个人势力,因为对项羽在关中的分封不满,处处支援刘邦跟项羽作对,有名的“彭越扰楚”即是他的事迹,彭越后来被封为梁王。两人与韩信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只是可惜,三大名将无一善终,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各自因为“谋反”、“叛变”等罪名被刘邦处理掉。

诗歌的后两句白话翻译应该是这样:黥布和彭越这两个人,甘愿承受投降刘邦以后要面对的酷刑(醢,读音同海,本意肉酱,古代的一种酷刑),这样的下场,哪里比得上虞姬自刎楚帐中呢?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7)

到这里,整首诗的情感倾向就已经非常明显。林黛玉她宁愿去做那个拔剑自刎的虞姬,同被视作理想化身的楚霸王项羽同生共死,也不愿与那被视作恶势力的刘邦同流合污。

因为林黛玉心里清楚,投诚于虎狼,自己的下场也只会更加悲惨。既然不如,还不如堂堂正正而去,留一丝清白在人世间悠扬。

各位读《红楼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这首诗呢?如有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

老的红楼梦最后一首诗(红楼梦里很惊艳的一首诗)(8)

我是空青

梦想是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