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以商业著称的香港电影。

奉献了华语影坛最多数量的大明星。

从王羽、李小龙、狄龙,到许冠文、成龙和周润发,再到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和郭富城、甄子丹,及至“最后的明星”古天乐。

这些名字随便选一个出来,都可独当一面。

而如果以现下还在活跃的影星而论。

开创系列电影的能力。

或可视作另一个层面的商业角力。

也或可称之为。

大咖身份的“入场券”。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1)

本文将涉及五个演员。

以开创系列电影的数量,由少到多依次为梁朝伟、甄子丹、郭富城、刘德华和古天乐。

而标准则以参演情况而定。

比如只参演系列其中一部,即便是初创,也不能归入个人系列。

这种类型就如《追龙》系列,不属于甄子丹或刘德华任何一人,《狄仁杰》系列也不属于刘德华,换句话说,必须以主演身份至少参演系列两部以上,方可谓之个人系列。

而如果只是以二番或者三番身份参演过单个系列,也不能作为开创系列电影的概念。

当然,系列电影的口碑与票房,要辩证看待。

数量只是其一,更重要的还是质量。

没有口碑的票房。

只是数字。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2)

梁朝伟手握两个系列。

2000年开启“攻略”系列,2002年开启“无间道”系列。

对于他这个级数并跨越商业和文艺两端的演员而言,其实颇有一点不可思议。

很多人质疑他的商业能力。

但这种质疑,只是一种门外汉的视角。

梁朝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踏足大银幕,很快凭系列小众电影中的表演崭露头角,但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高频率接拍商业娱乐电影,直至遇见王家卫,凭《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和《春光乍泄》等影片步步走高,到《花样年华》时抵达个人声望和职业生涯的巅峰。

其间还有一部品质极高的银河映像作品《暗花》。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3)

如果拿九十年代的商业票房情况来衡量。

几乎所有人都匍匐于“双周一成”的威力之下,而小众电影占比较大的梁朝伟,不及刘德华和张国荣,但也并不是有极大距离。

而在2000年之后,他与刘德华相继崛起,成为这个十年在周星驰之外最亮眼的演员。

在《无间道》和《色·戒》之外,刘德华有《墨攻》和《投名状》,梁朝伟有《伤城》和《赤壁》,两相对比之下,二人商业表现几乎不分轩轾,而刘德华虽然一直都有数量优势,但梁朝伟在品质上一直占优。

不过这种情况在进入一零年代之后发生了改变。

离开泽东和王家卫的梁朝伟,似乎有点迷失方向,新的尝试也并不为市场所接受,也迎来了《摆渡人》等作品的口碑滑铁卢。

但鉴于“最强影帝”的光环与表演功力的深厚。

照样很难有其他演员能捋其锋芒。

就系列而言,“无间道”极强而“攻略”很普通。

其中“无间道”奉献了两个香港年冠。

口碑极强。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4)

甄子丹有三个系列。

即1993年的“铁马骝”、2008年的“叶问”和2014年的“冰封侠”。

作为“大器晚成”的华语动作巨星,甄子丹的系列开创能力明显要弱于其前辈成龙和李连杰。

无论是《醉拳》、《A计划》、《警察故事》还是《黄飞鸿》、《方世玉》,皆是功夫电影里的座座山峰,任何人都难以逾越。

而甄子丹的两部《冰封侠》基本算是滑铁卢之作,剧情、口碑和票房皆崩塌。

此外,其主演的两部《铁马骝》,故事前后完全没有任何关联度,只是借壳续集,影响力也并不大。

但他凭一连四部《叶问》可直上巅峰。

其中“叶问”贡献了两个香港年冠和一部内地票房过十亿的作品。

确为巅峰之作。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5)

郭富城开创了四个系列。

包括1998年的“风云”、2007年的“侦探”、2014年的“西游”和2012年的“寒战”。

其中有三个系列都是商业大制作,“侦探”系列却是小众电影的异数。

因为一般而言,小众类型的电影很难形成系列。

而如果从票房情况来看,《C 侦探》过千万,《B 侦探》过2500万,第三部更名为《同谋》,票房不升反降,仅2200余万。

但这就是普通观众认知里面的误区。

就商业电影而言,这个票房成绩可能看起来挺普通,但如果限定在小众悬疑电影里,当时的《C 侦探》和《B 侦探》就已经是打破国产悬疑类型票房天花板的存在。

如果再查阅一下导演彭顺当时的票房表现,可能对“侦探”系列会有更直观的认知,比如2006年彭顺执导的《妄想》,由梁洛施、余文乐和蔡卓妍主演,内地票房318万,2007年彭发执导的《森冤》,由郑伊健、舒淇和李彩桦主演,票房600万。

但在执导这部《C 侦探》之后不久,彭氏兄弟就得到了掌镜大制作商业片《风云2》的机会。

这其实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这部小众电影的成功。

所以电影是要分类型去观察票房的。

而为什么很多人尤其偶像类演员不乐意拍小众文艺电影?

当然就是因为票房表象的拖累。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6)

此前导演翁子光曾在访谈里讲。

电影《踏血寻梅》,哪怕有郭富城主演,因为题材的缘故,很多人仍然不看好其票房表现。

这句话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

也就是在业内人士的视角里,郭富城其实是票房咖。

这也能够解释一个问题。

网上有一群固定的人群,经常拿郭富城的一些小众电影票房成绩,来否定其商业号召力,但郭富城却一直商业大制作片约不断。

而当年《踏血寻梅》香港票房接近千万,就题材而论,已经算得不弱成绩。

就另外三个系列而言,《风云之雄霸天下》极强而《风云2》断崖式崩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前作口碑不利的情况下逆势反弹,豪夺12亿票房,可惜《西游记之女儿国》剑走偏锋,《寒战》系列则或能堪称港影最强。

综合观察,该四个系列贡献了三个香港一番年冠、香港影史总冠军及两部内地过十亿票房的作品。

无论声势和口碑皆强。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7)

刘德华五个系列在手。

分别是1989年的“至尊无上”、1990年的“天若有情”、1991年的“雷洛传”、2002年的“无间道”和2017年的“拆弹专家”。

他大概是所有香港演员中,驾驭商业电影“战车”最成功的一个。

比如参演电影的累加票房超过十七亿,凌驾于“双周一成”之上,虽然这并不代表其票房能力是香港演员中最高的,但也确实不容忽视。

其中“至尊无上”和“雷洛传”的香港票房成绩属中上表现,“天若有情”口碑不错,但票房表现一般。

经常见到有人拿“天若有情”系列前两部的票房情况来对比刘德华和郭富城。

第一部《天若有情之追梦人》由刘德华主演,票房1289万,第二部《天若有情之天长地久》由郭富城主演,票房960万,第三部《天若有情之烽火佳人》换回刘德华主演,票房1449万。

单看票房,确实能得出郭富城号召力不及刘德华的结论。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8)

但联系二人履历观察。

刘德华在1990年拍“天若有情”第一部的时候,出道第九年,拍了四十九部电影,1996年拍第三部的时候出道第十六年,拍了八十七部电影。

郭富城主演《天若有情之天长地久》时出道第五年,参演十六部电影。

另外还有一个数据。

刘德华在2000年凭《孤男寡女》夺得个人首个一番年冠,出道十九年,参演电影九十八部。

郭富城在1998年凭《风云之雄霸天下》夺得个人首个年冠,刚好出道第十年,参演电影二十二部。

如果再综合郭富城打破影史纪录的成绩以及内地破十亿票房更先于刘德华这个情况来看。

我们或可结论。

刘德华商业票房能力强在均衡,但爆发力并不及郭富城强悍。

此外在“无间道”系列中,演技表现弱于梁朝伟。

但“拆弹专家”系列很为票房能力加分。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9)

最多个人系列演员是古天乐。

他总计手握六个系列。

计有“阴阳路”、“龙城岁月”、“窃听风云”、“扫毒”、“反贪风暴”和“使徒行者”。

但古天乐的情况稍微复杂。

比如早期的“阴阳路”质量普通,也难谈得上影响力。

杜琪峰的“龙城岁月”和“以和为贵”则经历了从弱主到领衔的演变,但系列几乎已不可能再启动第三部,此外“窃听风云”口碑稳健,但一番地位不稳固,和刘青云互压,“使徒行者”口碑偏弱,咖位同样居于次席。

五部曲的“反贪风暴”是中等规模港片的楷模,累加票房成绩极为可观,但质量相对平庸。

最难界定的则是“扫毒”系列。

第一部领衔、第二部弱主,第三部暂时未知。

而作为唯一贯通整个系列的演员,却无法定义电影的气质,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当然,作为电影人,古天乐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优势。

他以投资电影的方式创造了平台,既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造血,又能为光影日渐黯淡的香港电影提供一定的支撑力。

这一点尤其值得其他大咖级影人借鉴。

港影娱乐片头(系列电影的开创)(10)

综合而论。

梁朝伟持“无间道”系列,可笑傲江湖。

甄子丹凭“叶问”系列,可跻身一流动作巨星行列。

郭富城拥“风云”、“侦探”、“寒战”和“西游”四大系列,可位列顶层。

刘德华以“雷洛传”和“拆弹专家”为基,奠定商业偶像地位。

古天乐则颇有一点量胜于质的倾向。

五人的竞逐还在继续。

未来仍可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