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代的古玩(辗转336年康熙荣县志)
辗转336年!康熙《荣县志》“回家”流落山西古玩交流会被发现,系存世孤本
袁 伟
“康熙《荣县志》重回故乡了!”近日,这则消息在四川自贡文史界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康熙《荣县志》编纂出版于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距今已336年。此前,该书册在众多地方志目录文献里均未被记载,因此被业内研究者们认为是“佚志”。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本“佚志”竟然重见天日,中国旧志目录再增存世孤品!
据整理该书册的时任广西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调研员、副编审刘汉忠介绍,在此之前,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历代旧志目录》的现存目录记载里,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和民国《荣县志》四种版本,没有康熙版,“从内容看,康熙《荣县志》当是现存《荣县志》的祖本。”
2022年8月22日,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科长刘刚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此次“回家”的是康熙《荣县志》孤本的复制件,即便如此,其意义也非常重大!其不仅让荣县自唐宋以来的地方志传承体系得以完善,弥补了荣县在清代及以前的史志空白,还为研究自贡乃至整个川南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刘刚坦言,康熙《荣县志》能够“回家”,要感谢刘汉忠先生,他为整理该书付出了许多心血。下一步,他将延续刘汉忠先生之前的研究整理成果,与其他方志专家和部分文史工作者等建立沟通联系机制,结合荣县地情,对康熙《荣县志》的内容和史料价值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更真实、更深入地还原地方历史。
康熙《荣县志》原件照片(刘汉忠 供图)
孤本现身山西古玩交流会上
收藏家偶然发现收为藏品
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科长刘刚回忆,此次“回归”的这本康熙《荣县志》复制件,是四川社科院客家与移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伟平在网上寻得。2022 年7月份,在广东工作的陈伟平先生与他取得联系,告知了康熙《荣县志》的相关情况,后经多番联系沟通,陈伟平通过业内同仁在广西柳州市的刘汉忠先生处获得了康熙《荣县志》的复制件,并于今年7月份移交至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刘汉忠整理后影印的康熙《荣县志》(刘汉忠 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大约2013年,甘肃一位民间收藏家在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古玩交流会上收藏了这本康熙《荣县志》。当时,该书册前后用旧信纸草草粘糊,书边风化磨蚀,书口干裂,状况很差;书名页、目录、舆图、序、凡例等已经脱失,正文也有缺页。2014年,该收藏家将书册交于广西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刘汉忠先生收藏。刘汉忠先生利用乾隆《荣县志》等大量典籍文献,对康熙《荣县志》进行了研究和对勘,还多次撰文介绍了康熙《荣县志》的史料价值。
对于该书册的研究,刘汉忠先生称,他此前写过一篇名为《康熙荣县志孤本的发现及其价值》的论文,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并收录于《中国历代方志整理与研究》(方志出版社,2017年5月版)。2022年6月,他还自费影印了康熙《荣县志》数十册,《前言》对此书的版本及文献价值又作了补充。
县志往事
编纂出版于1686年 此前被认为“已佚”
2022年8月22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刘汉忠先生。他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康熙《荣县志》编纂出版于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距今已336年。此前,该书册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和《中国数字方志库》均无记载。明清史专家周绍泉先生在《绍熙府设置年代及所辖州县之我见》里有这样的说明——黄大本在乾隆《荣县志·沿革》补遗篇追记“绍定六年二月丁亥升府”,并注明这段记载来自刘世璋旧志(即康熙《荣县志》,该书已佚)。
康熙《荣县志》原件照片(刘汉忠 供图)
在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历代旧志目录》(2011年4月出版)的《现存目录》记载里,也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和民国《荣县志》四种版本,没有康熙版。
据介绍,天壤孤本康熙《荣县志》四卷,九行十九字,四周双边,开本高26厘米,宽18厘米。版框高21厘米,宽14厘米。卷一封域志,下设星野、沿革、疆理、山川、古迹、地利、物产、赋役、风俗各目;卷二建置志,下设城池、县治、学校、文庙、祀祠、公署、宫室、坊市、集场、桥梁、寺观各目;卷三士宦志,下设官师、选举、人物三目;卷四为艺文志,含制诰、古碑记、古诗行三目。
值得注意的是, 康熙《荣县志》中的文字不避清讳。康熙年间,刊本不避帝讳情况并不少见,至乾隆朝才很严苛,但仍然有不避者,或一书之中避与不避兼有。
康熙《荣县志》卷端题名反映出主修与主纂者的责任:“嘉定州荣县知县韩荩光校阅,井研摄荣县知县朱大任重校,嘉定州荣县知县易其极增定”,另有“训导赵发祥订正,典史屠之煐监梓”。具体编纂者有:“举人刘世璋纂修,举人刘容参订”。
到了乾隆年间,《荣县志》重修,将康熙《荣县志》卷前朱大任、易其极、刘世璋的三篇序文以及《凡例》《纂志姓氏》原文转录,因此得以考察康熙志编纂的始末。
为何现身山西?
可能因原藏家调职或赴任西北
后来流散民间
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为何康熙《荣县志》却现身山西?目前尚无定论。
刘汉忠先生关于康熙《荣县志》的研究文章中分析认为, 原藏者对此册极为珍视,其身份或与志书编纂有关。原藏者在志书出版之后还随笔作了补充,之后因为调职或赴任,离开川南,远赴西北。多年之后,藏家逝去,此书不知自何时起流散民间。直至民间收藏兴起,此书终于露面。
康熙《荣县志》复制件单页(刘刚 供图)
此外,全书纸张用料为蜀地麻料,纤维较粗,因此能在极为干燥的西北地区留存下来。如果是竹纸印本,又没有好的存身之处,恐怕早已脆裂而片纸无存了。
研究价值
系现存《 荣县志 》的“祖本”
还载有明代户口资料
刘汉忠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旧志目录里再增加一种存世孤品,这是值得庆幸的。从内容看,康熙《荣县志》当是现存《荣县志》的祖本,它承上而启下,接续明代自万历二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的地方史实。至乾隆续修《荣县志》,内容、体例、卷目依承康熙《荣县志》而延伸和扩展。而后有嘉庆志,有道光志,有民国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两部新编《荣县志》。
康熙《荣县志》复制件单页(刘刚 供图)
陈伟平、刘刚在查阅康熙《荣县志》发现, 该志书中详细记载了荣县境内的多口古盐井,为追溯自贡的盐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此外,书中还登载有明代户口资料,不仅详其数目,还注明户别,可以补充明代总志与赋役全书的内容。这在四川清初州县志中,实属为数不多的几部县志之一。
此外, 该志书记录了明代荣县的19处集市场镇,并注明以上俱废,真实反映了康熙初年荣县社会经济的萧条,也为研究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荣县场镇的恢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是了解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书内还保留了一些周边州县的信息。
康熙《荣县志》复制件单页(刘刚 供图)
“康熙《荣县志》的史料价值不可低估。”刘刚表示,康熙《荣县志》不仅让荣县自唐宋以来的地方志传承体系得以完善,弥补了荣县在清代及以前的史志空白,还为研究自贡乃至整个川南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刘刚表示,下一步,他将与陈伟平一道,延续刘汉忠先生之前的研究成果,与其他方志专家和地方文史工作者建立沟通联系机制,结合荣县地情,对康熙《荣县志》的内容和史料价值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深入地还原地方历史。
扩展阅读
荣县多口古盐井找到官方记载 康熙《荣县志》百年漂泊终回家
刘 刚 缪 静
现身近十年流传山西
外省藏家曾托人补录
2022年7月,康熙《荣县志》孤本复制件(以下简称康熙《荣县志》)由四川社科院客家与移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伟平在网上寻得后,正式移交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外省藏家发布于网络的图片
“除了幸运,还是幸运!”2022年8月12日,当自贡市地方志办编审科科长刘刚回忆康熙《荣县志》成功被寻回的经历,连发感叹。在他看来,即便回归的只是复制件,其文化价值也不可估量,足以让自贡文史圈雀跃。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荣县是千年古县,自唐以来,一直有修志存史、垂范后世的传统。2020年出版的《荣县旧志通编》中记载,荣志代经递修,主要有《荣州志》《荣州图经》、乾隆《荣县志》、嘉庆《荣县志》、民国《荣县志》等众多版本。因对康熙《荣县志》是否存世并不确定,因此未曾提及。
康熙《荣县志》长期以来被认为已经佚失,不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川历代旧志目录》未能著录,而且《四川历代方志集成》也没有收录,海内外各公藏机构更是寻之无踪。直到2013年,一名甘肃收藏家在山西省介休市偶然发现了康熙《荣县志》的原件,将其公之于众,才得以使孤本重光,震惊世人。
康熙《荣县志》内页
“为何会流传到山西,有人说是山西籍人士在荣县任职者离任时带走,也有观点认为是荣县人到山西任职者带入,目前尚无定论。”得知线索后,刘刚与圈内专家学者有过多次讨论分析。
康熙《荣县志》现世后,甘肃收藏家将其交于广西柳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刘汉忠先生进行整理。他利用乾隆《荣县志》对康熙《荣县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对勘,补齐了各卷的子目,并对原文进行辑录,补齐缺漏,还初步介绍了康熙《荣县志》的史料价值,为志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康熙《荣县志》内页
不过,刘汉忠先生的整理也存在局限。例如:他的整理补缺只是将康熙《荣县志》进行影印,并用乾隆《荣县志》相关内容进行补配,没有对文字进行科学、全面地整理和校勘,以致不少乾隆《荣县志》中新增内容被串入康熙《荣县志》内。加之刘汉忠对荣县的地情并不熟悉,对志书的内容和史料价值的论述也言之未尽。因此,康熙《荣县志》的规范整理意义重大,亟待进行。
“志书共分四卷,合订为一册,印刷在当时蜀中常见的麻纸上。”刘刚分析认为,或许是因为甘肃收藏家所处之地气候干燥,才让这本藏书相对完好地保留至今。而关于该志的印刷方式,刘汉忠先生认为是活字,但经相关专业人士仔细辨别后发现,该书用字上下排列整齐,且同一字字形并不一致,推断为雕版印刷。
据刘汉忠《天壤孤本康熙〈荣县志〉的发现》一文中记述,这本志书开本高26厘米,宽18厘米,框高21厘米,宽14厘米,一页9行,每行19字。被发现时,全书已残。四卷内容中,序言、凡例、舆图、县署图、学校图皆缺,卷一《封域》存疆理、山川、古迹、地利、物产、赋役(有残),缺星野、沿革、风俗三目。卷二《建置》、卷三《士宦》基本内容保存,略有缺失,而卷四《艺文》存制诰、古碑记两目(有残),古诗行全缺。总体上,全书三分之二的内容尚可得见,在现存蜀中古代方志中,不可多得,具有相当重要的版本价值。
康熙《荣县志》内页
现盐史场镇等珍贵线索
市县联动着手后期利用
荣县地处川中腹地,从唐宋的荣州到南宋的绍熙府,再到明清的荣县,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荣县地方志的编修肇始于唐,至民国年间,先后历经十余次递修。在现存于世的荣县志书中,康熙《荣县志》是时间最早,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
300年前志书回归,令人喜出望外。在得知康熙《荣县志》线索后,刘刚与陈伟平研究员密切沟通,广泛查阅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康熙《荣县志》的编辑与明末清初四川社会的动荡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明末清初长达六十年的“蜀难”中,四川社会极度荒残,文献丧失殆尽,政府多忙于招民垦荒,也无力修志。直到康熙元年(1662)以后,清廷对四川统治日趋稳定,大规模的地方志重修才提上日程。
康熙《荣县志》内页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四川各州县的地方志编写渐入高潮。康熙《荣县志》就是这一潮流的产物。”刘刚介绍。据书中记载,康熙《荣县志》的编写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当时县令韩荩光访问举人刘世璋时,得知其于康熙二年(1663)曾于农家寻得万历甲戌《荣县志》的抄本。韩荩光将抄本带回县署,阅后觉其“精而核,严而有体”,遂“有志于校刊”。后因公事而中断,直到次年修《明史》征集地方文献令下,才正式开启修志,由刘世璋总领其事,聘请县中各庠士相助。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得以竣工,其间县令已过三任(韩荩光、朱大任、易其极)。相较于同时期的县志,康熙《荣县志》的编写呈现出资料详实、考证详赅、讲求政教等鲜明的特点。
康熙《荣县志》虽然成于大难初平,社会尚未完全恢复之时,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可低估,它有利于完整地了解宋代以来荣县地域的历史发展脉络。仔细翻阅志书可以发现,荣县的历史与井盐生产密不可分,该志详细记载了荣县境内的多口古盐井,为追溯自贡的盐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书中所登载的明代户口资料,不仅详其数目,还注明户别,可以补充明代总志与赋役全书的内容,在四川清初的州县志中,实属为数不多的几部县志之一。另外,该志还记录了明代荣县的村落情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提供了一手材料。
康熙《荣县志》内页
“这本志书对荣县境内场市、公署、街道、村落的兴废记录详细,使人可以对明末清初社会的荒残有直观的了解。”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刘刚和同事们惊喜不断。他们看到,康熙《荣县志》记录了明代荣县的19处集市场镇,并注明以上俱废,真实反映了康熙初年荣县社会经济的萧条,也为研究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荣县场镇的恢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是我们了解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值得一提的是,书内还保留了一些周边州县的信息。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旧方志是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采访当日,市地方志办工作人员正与荣县有关方面积极对接志书后续利用等相关事宜。他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部珍贵的志书能够得到科学而系统地整理,史料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为地域文化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红星新闻 自贡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