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1)

我们人人心中都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欲修身 先养心

欲成大事者 先读王阳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祖国腾飞的关键时刻。一声春雷在祖国神州大地上暴响,敞开国门,改革开放。二十年,祖国的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祖国的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的儿女,“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二十年的励精图治,二十年的上下求索,我们的祖国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航船正乘风破浪昂首向前

如今我国强大站来。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已达到世界均水平。五年来,我国取得了佳人的成绩;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等技术研究。都居世界前列。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人们用辛勤的手来蓬勃生机的祖国,使得祖国是如此伟大,强盛。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2)

中国的经济正飞速发展,中国制造正影响着全世界。

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和世界融合,军事科技和经济都是前列

我们国家正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

我们从百废待兴的历史中,正在逐渐繁荣,走向世界前列

在这个百花齐放、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和平时代

我们真的生活得很幸福吗?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我们的医疗服务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我们真的生活得真幸福吗?

然而我们的内心却依然充满着:贪念、嫉妒、憎恨、愚痴

我们只知道赚钱享乐,追求名利,追求荣华富贵

而忘记了我们自己的本心,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内心道德修养,

我们需要人生哲学,作为我们的精神向导,我们不要做精神上的孤魂野鬼,任其飘荡

我们应该要多学王阳明心学,重拾经典国学的智慧思想

我们国家现在不缺聪明人,高智商的人,但是心灵有慧根的人越来越少

复旦大学生林某,高考时,林以780多的高分进入中山大学。 2010年,林森浩被保送进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部。在研究生阶段,他发表了8篇核心期刊级别论著,其中第一作者占到5篇之多,同时还兼任了学生会副主席。研究生第3年马上就是硕士

他有光明的未来和大好前途,最后却投毒毒害了自己的同学

这么美好的未来,他却投毒给同学,他不知道后果吗,他的智商很低吗,他不聪明吗,能考取复旦马上就是硕士,智商绝对超乎常人非常的高,但为什么还是做了这么极端愚蠢的事情,他肯定没有读过国学经典和学过心学,他的智商很高,慧根很浅,他没有一颗仁爱之心

北大大学生吴某,中考全校排名第一,高考直接被保送进北大,他是当地学校的骄傲,是当地学生人人皆知的“超级大学霸”,他的成绩在当地的家长里是美谈和羡慕,他是父母的骄傲,进入北大拿奖学金、担任过班长,成绩优异,就连前往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学习GRE,吴谢宇也拿下了奖学金。

他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最后却犯下震惊的“弑母案”他难道不知道杀人的后果吗,他难道不懂得虎毒都不食子,他不聪明吗?他的智商绝对很高,是天花板的存在,但是他肯定没读过经典国学和心学,他的心里只有知识,他的心灵却没有受到过震撼和洗礼,他也是没有仁爱之心,他的智商很高慧根很浅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3)

而我们目前最缺是心灵上的智慧,我们太追求物质,而精神粮食很缺乏,

我们的心灵上到处是假心:嫉妒心、贪欲心、憎恨心、愚痴心,而我们本来就存在的本心仁心,都被遮蔽了,

我们缺乏需要学习王阳明心学,来给我们心灵的洗礼,我们缺少思想上的正确的人文教育和道德修养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派的“心学”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4)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5)

什么是心学?

心学不是心理学不是心脏学也不是科学。心学是一门智慧。是人生哲学。

心学开端于孟子,孟子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翻译: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孟子所说的心,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区别,使得人成为社会存在。

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社会上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我们人与人之间有形骸间隔,即肉体上的分离,又有仁心感通,一体之仁,即内心情感上的联系。

孟子说的心,不是理性,不是趋利避害,而是一种生命情感。抛弃我们的心,去追求心外的理,没有仁心,就是心之亡失。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6)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成就。当代人的欲望太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运行的逻辑变为了资本。但货币不可能作为我们人生安心立命之本。从历史上,中国人就不靠宗教团结,靠的是哲学。宗教信仰不是指向人生幸福,指向的是灵魂的安顿。

讲王阳明心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人有心,动物有心吗?人如动物都有生命,都会得病,都有肉体的痛苦,表现为呼喊、哀鸣。在肉体痛苦之外,只有人才会产生烦恼的心。而动物没有烦恼的心,这就是说我们的心和动物的心不一样

王阳明的心学的主要思想是: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简单的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什么是良知呢:

王阳明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什么是天理呢,本来就存在的天生就有的仁心的道理。

孟子讲: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7)

良知不是在头脑里,即不是概念、判断、推理,

良知不是在头脑里,即不是概念、判断、推理,而是在我们的生命情感之中。比如失恋,大家都懂“天涯何处无芳草”,理性让我们尝试放下这件事,但总是不经意间又难受起来。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头脑和所谓心的区别。人实践的动力,不是头脑,而来自于情感,发自于心。先有心,后有理。

例如,孝敬父母。先有孝之心,后有孝之理。如果不孝敬父母,愧对当年父母的照顾,心有不安,这里的心是良知的呼声,而不是头脑的不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之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不是理性产生的。

王阳明心学的全部学问,概括起来就是致良知。指通过自省以实现良知。

什么是致?致不是获取或创始,王德峰认为“致”在这里就是“听”的意思。放下逻辑的头脑与私欲的遮蔽,才可能实现“听”。如何听到良知?在生命实践中听,即行。离开行,就没有听。

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动的动力,行动是所知的成果。致良知不是单纯认识的活动,而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心学不完全是哲学理论,同样指的是实践。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8)

我们如何去修心呢: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译:心胸狭隘是灾祸的源头,心胸宽广是通往幸福的大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译: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译: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因为情感纠葛、诽谤中伤或竞争对手的打击而深受伤害,心中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耿耿于怀地痛恨着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

其实,怨恨是一种极为被动的情绪,不仅不能缓解心中的伤痛,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能对对方形成影响,仅有的用处,便是伤害自己、折磨自己。更有甚者,因为放不下心中的怨恨,将报仇作为生存下去的唯一信念,最终只能为怨恨陪葬。

《传习录》中有门人就“有所怨恨”一说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指出:

“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说的意思就是:像怨恨等情绪,每个人怎么会没有?当你在怨恨人时,即使只是多想了一点,怨恨也会过度,而心因为有所怨恨,自然也就难以保持释然端正。对于忿怒这些不良情绪,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添加自己的主观愿望在上面,心中不存一分在意,心境自然不偏不倚。好比在外看到人互相斗殴,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地方,心中虽然会动怒,但本心却是冷静清明的,不会失去理智。而当自己躁动易怒时,如此行事,自然就能保持心体中正。

所以,要善于提升自己的制怒功力,让自己达到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的境界,这样面对摩擦,才能敞开心怀,放下愤恨。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9)

王阳明经典的人生格言: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译: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译: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译: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

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译:人的可贵之处在于犯了错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掉,而不是一直不犯错。

犯错,然后改进,人才会成长。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用言语去诽谤别人,这种诽谤是浮浅的。如果不能够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只知道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整天絮絮叨叨的,相当于用自己的行动来诽谤自己,这种诽谤才是深刻的。

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译:世间一切罪恶,都是从“傲慢”中得来的。

傲慢不服别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自以为是。

就单单一个“傲”字,就足以断送自己这一生的前程。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译:行动到精细、明察秋毫的程度,才能说是认识深刻了;

认识深刻并且行动真正落到了实处,才是真正的行动了。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译:人的善良和邪恶,都在一念之间,天堂和地狱不过是一墙之隔。

想要成为贤良的君子,首先要从心出发,有好的念头,才有善良的言行。

王阳明心学的天人之境(王阳明心学的世纪)(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