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本质有问题吗(电荷不存在闹剧落幕)

虽然科学不分“在朝在野”,但所谓“民科”“官科”之分仍然存在,“电荷不存在”主角凡伟就自称“民科”。“官科”如何看待“民科”?(更多内容请看“电荷不存在”事件专题:http://www.kexuejia.net.cn/bianji/commonns/ShowDetailPage.action?type=3&id=2314&ispreview=1)

文/记者 白竟楠 图文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专家:

张双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巩华荣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


◇问:到底什么样的人算“民科”?

◆张双南:“民科”想推翻科学共同体

我赞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对“民科”的定义: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的人。他们或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科学共同体究竟是怎样进行科学活动的,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交流,只是顽强地以自己的方式从事一种特殊的文本创作,并期望这种文本被科学共同体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2003年的著作《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关注了“民科”群体,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众多的民间科学爱好者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动机又有哪些共性,他们可能的出路何在?”等主题。

在我看来,“民科”的知识水平一直停留在入门之前,虽然他们对科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并不掌握基本科学研究方法。所谓的“交流”常常不是探讨问题,而是想推翻科学共同体,让科学共同体承认他们的理论。普通科学爱好者不能算“民科”,他们只是喜欢科学而已,既不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目的,也不会不择手段地去争取“官科”的接受。

◆巩华荣:“民科”科学素养普遍很低

“民科”是采用脱离学科研究主流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的人,这些人对某些学科的被认为是真理的命题进行冲击,试图采用浅显、思辨的方法,而非严谨的逻辑与数理分析去构筑新的理论,挑战现有学科的基本框架或已盖棺定论的结论。

“民科”的科学素养普遍很低,也缺乏理解本学科理论的必要基础知识,却执意通过构建某种理论诠释世界。普通科学爱好者不能算“民科”,他们会给科学添砖加瓦,而不是想把它拆了。

◇问:有多少“民科”与您联系过?他们主要都在关心什么?

◆张双南:被“民科”承诺“分一半的诺奖奖金”

天天都有“民科”找我,把自己的理论和专著发给我,但是他们写的东西往往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民科”们的水平大部分停留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到伽利略时代科学方法已经形成了逻辑推理、实证的科学方法,所以这样来看,民科对科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极为原始的状态。

曾经有一位民科给我写信,说他的理论远远超过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足以让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再一次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要求我推荐他的论文发表,并且邀请我作为论文第二作者,承诺分给我一半的诺奖奖金。我拒绝后,他就发信痛骂我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所以,大部分民科发来信件或邮件我都不再回应。有一些在伽利略时代以后的研究还有点“希望”,我会回复说:首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你的“著作”不满足学术著作最基础的要求,在形式上做对了,我们才有讨论基础和共同语言。但是回复完他们一般就不再理我了。

◆巩华荣:“民科”不涉及过于专业的领域

物理学一直是“民科”的重灾区,除此以外,数学(哥德巴赫猜想除外)、化学、生物、计算机、天文、地理等领域也有,但并不普遍存在,这些领域的问题背景过于专业,论述繁琐、与直觉联系不紧,缺少思辨,比较枯燥,于是就没有“民科”玩了。

“民科”没有跟我联系过,但我一直在关注他们,从十多年前到现在,他们主要讨论科学上的已有定论,但违反普通人直觉的理论与实验,这些人只认自己的道理。我曾与他们在网上讨论过,发现他们完全听不进别人说什么,只顾自己说。

◇问:“民科”所追求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张双南:“民科”并不追求科学价值

他们就是为了获得“官科”的承认和诺贝尔奖,我从来没听说过也没遇见过真正有科学价值的“民科”。

◆巩华荣:大部分更重视名利

很多时候,民科追求推翻或新建某种理论源于对直觉的执着,他们热爱科学,但相信常识。由于数学和逻辑思维较差,不能理解严谨的数理解释,而采用一些低级的错误的方法,试图重构基础理论,且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另外,大部分“民科”出于名利思想,企图挑战已有的理论或名家的结论。

其实对于“民科”来说,与科学家真诚合作,得到他们的认可,对“民科”是很好的事情。研究化石的山东老板郑晓廷,曾自建博物馆,与大学学者合作,在《自然》联合发表文章,现是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电荷本质有问题吗(电荷不存在闹剧落幕)(1)

▲2009~2013年,初中肄业学历的郑晓廷在《科学》《自然》《美国科学院院刊》《鸟类学研究》《英国皇家学报B》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超过十篇的文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郑氏晓廷龙”挑战了始祖鸟作为鸟类祖先的地位。

◇问:怎样看待国内“民科”现象?是否值得鼓励?

◆张双南:“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

中国的文化土壤特别容易产生“民科”。中国人应用火药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没有刨根问底,是没想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其次是教育问题。中国教育普遍只传授科学知识,而很少讲科学精神、几乎不教科学方法,这也是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的精神的一个真实反应。

个人认为“民科”不值得鼓励。做一件事情首先方法要正确,方法都不对注定要失败。不过,也没必要有针对性地打击,只要向老百姓宣传科学,提升素质就好。

◆巩华荣:“民科”掀不起太大波澜

从近代科学加速发展以来,科学已是必须专门受过训练才能理解掌握的知识。从那时开始,民科一直都存在,无论在国内、国外,只是早期传播渠道受限,科学共同体对低级错误的知识有很好的过滤,学术期刊和会议都有严格的审查机制,“民科”很难渗透进去。

“民科”不会对科学有影响,科学有自己的研究范式,“民科”插不进来。但也不值得鼓励,对于充满热情的但能力不足的研究者,建议多学习。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出现,使“民科”有了自我包装推销机制,此次“电荷不存在”事件就是自媒体包装推销的结果。“民科”以后可能会进一步利用这种机制,扩大影响。但自媒体消息产生和消亡都很快,相信也不会掀起多大的波澜。

◇问:您认为什么是科学?

◆张双南:科学成果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成果之上的

科学是一步一步地前进的,是逐渐揭示更深刻的自然规律,所以科学的成果一定是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之上的。科学是人类知识中很窄的一部分,大部分学问都不是科学,但是都很有价值,比如思想层面的、道德层面的、人文、哲学等。

◆巩华荣:科学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的定义有几种,其中以波普影响最大,即科学具有可证伪性。科学的定义属于哲学范畴,“民科”甚至很多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没有接触过科学哲学,建议大学增加科学哲学教育,可以少很多“民科”。

◇问:普通人可以自我培养成科学家吗?

◆张双南:成为科学研究者的“门槛”很高

基本不可能,除非真的是天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正规教育,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科学研究者是在所有职业中要求训练时间最长、最严格、淘汰率最高的,能一路读完硕博士再做专业研究者的概率不到千分之一。大部分科研人员一辈子都可能做不出重要成果,更何况没有受过系统培养和训练的“民科”?

◆巩华荣:借助技术、打好学科基础还是有一定的可能

在以前,信息闭塞,普通人成为科学家很难,但现在应该有很大可能。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信息获取、学术讨论变得容易很多,普通人如果基于天分和热情,认真钻研某一学科,有可能打好某一学科基础,在这之上如能与学术界广泛交流、沟通,接触科学前沿而不是闭门造车,是有可能成为科学家的。

◇问:诺贝尔奖有可能从“民科”中诞生吗?

◆张双南:开玩笑!

这是开玩笑!有人说爱因斯坦是“民科”,其实爱因斯坦是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的,这是全欧洲最好的大学之一。所以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必须经过严格和系统的训练。

◆巩华荣:太难了!

难,民科基础太差了,研究的路子不对,很难做出正确的东西,更不用说先进的东西和重大的成果了。


延伸阅读:

大多数“民科”:“心比天高,力比纸薄”

文/记者 白竟楠

国内的“民科”群体构成形形色色,研究方向也从“永动机”到“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心比天高,力比纸薄”。

▎没接受过正统的科研训练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李福安研究员曾说,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恐怕数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都不能够。按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研究员的统计,全中国在数论方面发表过5篇以上论文的专家不超过50人,这50人中并没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为研究课题。但在“民科”中,致力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却不在少数,即使他们很多只有初中文化。

电荷本质有问题吗(电荷不存在闹剧落幕)(2)

数学领域,有三个非常著名的猜想,被称为世界三大数学猜想,分别为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中的费马猜想以及四色猜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只有哥德巴赫猜想依然没有完全得到证实,在当今的数学领域最为接近这个猜想的数学家是来自亚洲的陈景润。

2000年3月18日,美英两家出版社联合宣布:谁能在两年内解开“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古老的数学之谜,能得到100万美元的奖金。

悬赏的消息发布后,最早声称自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是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浙江“狂人”。 浙江丽水市信用合作联社财务会计科科长范和平说,他潜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已有20多年了,现已经破解了此题。此话一出,范和平立即成了新闻人物。

在这两年悬赏期限内,最晚称自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是广东的一位农民。2002年1月22日,中国新闻社发布消息: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拖拉机手王来生说,他耗费8年心血完成了论证“哥德巴赫猜想”《利用数学技巧对“哥德巴赫猜想1+1=2”的绝对证明》论文,还通过了广东省版权局的登记,并称这是目前中国400多例同类论文申报中惟一获准登记的著作,已引起了美国数学协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的重视。然而,这则消息很快被证伪。

原本一场严肃科学争夺战却俨然成为“民间科学家”和媒体的盛会。最终,两年过后,任何人都没能拿走这100万美元。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曾问一名爱好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您从事热力学研究,都看过哪些热力学的专业书籍?”对方回答是:“这个热力学的书都是一样的,看过一本就够了。”

▎把物理、数学等基础科学理论作为重点推翻对象

《邻接几何——四色问题及普遍着色问题证明》《微积通——微积分数基本概念的分析和反思》《广义时空相对论》《物理学的新发展——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改正》⋯⋯

以上这些都是已经公开出版的书目,从书名中就能看出,这些并不是基础物理学或基础数学,而是一些名词堆砌成的话语,看起来像是对物理或数学的一个领域进行的探讨,但实际却语义不同,有的甚至是被新创造出来的名词。除了这几本,“民科”的“成果”还有很多。

一位曾经接触过“民科”的大学教授表示,物理和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或许这些“民间科学家”认为,只要撼动了物理学和数学,就可以把一切科学踩在脚下了。

电荷本质有问题吗(电荷不存在闹剧落幕)(3)

▲在一个网络论坛上,一名楼主表示自己已经制作出了永动机,并给出了图纸:这位楼主解释说,右边一直比左边重,相比于重力差,阻力就可以忽略了。

下面理解有网友给出了反驳的意见,并附图:

电荷本质有问题吗(电荷不存在闹剧落幕)(4)

▲于是,这场争论就开始围绕阿拉伯数字“9”和“6”长的样子继续展开。这并不是笑话,而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巩华荣认为,物理学是解释世界最直接、最广泛的科学,很多人就被物理吸引,觉得简单,又违反他们的直觉,大量的人涌入这个领域,企图采用简单的思辨方式而不是逻辑与实证的方法研究物理,探索解释世界的新方法,成为了“民科”。

▎坚持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颠覆世界”

在一位自称“老农”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苟文敏鏖战牛顿四十年不熄,苟文敏和牛顿反向而行之。牛顿认为力是随物质的存在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如万有引力定律所讲“只要有质量,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量”。苟文敏却认为,力者做了功的能力,“力是物体做功过程的反映”,是后天的,是随物体形式的改变而变化的。经纬分明,天地之别,水火不容。这就是苟文敏和牛顿的区别所在,也是力学科学真伪的分界线。上文中的苟文敏指的就是博客主人“老农”,在苟文敏看来,牛顿力学理论压根就是伪科学,而自己对力学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科学。同样的例子还有70多岁的黄伯成自称,“证明了‘牛顿定律’是错误的,能量是不守恒的”,他“将在十年内完成第五次自动化工业科学技术大革命”。

这些“民间科学家”针对的理论都是经典物理,但他们大多认为自己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而且随着自己的研究持续,一定可以改变世界。

在某“民科”贴吧里,有一个帖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民科”都认为时间可以检验他们的理论?一网友回答:因为这个时代没有火刑。

这样的回答自然是一句玩笑,但是,罗马天主教廷认为被火刑烧死的哥白尼“推翻”的是《圣经》,哥白尼不仅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系统地完成了法律、医学和神学,还跟随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而如今,如果真的有火刑,恐怕“民科”的确也不会这么多了。

▎仅推销自己的“理论”,拒绝听从学术上的专业建议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的书著《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中有这样一段话:

2002年6月27日晚,温州的Z先生给我打来长途电话。电话里,Z口若悬河,长达一个小时的谈话中,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我所接触过的民科都很能说,但是能说并不是善于言谈,善于交流。恰恰相反,他们几乎不考虑听众的反应,他们只是滔滔不绝地宣讲,你是否听懂,是否同意,甚至是否在听,完全不在它们的考虑之内。如果你和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通电话,你就是放下听筒过十分钟再拿起来,他也意识不到你的暂时失踪,你甚至会发现他还在说着刚才的内容。”

可以说,“民间科学家”都非常“强势”,他们联系到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请教知识,而是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或要求科学家能与他们共同合作。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说:“‘民科’主要通过网络联系我,不过他们发邮件从来不是请教问题,而是是推销他们的‘理论’,我的处理方法就是不理。”

▎要与科学共同体内的专家联名发表文章,目标是获诺贝尔奖

2016年2月,引力波信号被LIGO天文台监测到之后,曾上过电视节目《非你莫属》的 “诺贝尔哥”郭英森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电荷本质有问题吗(电荷不存在闹剧落幕)(5)

▲2012年,“诺贝尔哥”郭英森在高校门口摆擂台。

因为五年前,郭英森在《非你莫属》上提及到引力波。郭英森在介绍自己的发明时说:“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理论与新发现,因此希望在做的各位高瞻远瞩,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性国家。”主持人纠正了他,告诉他现在是21世纪。接着,他说自己创造了加速系 引力波 物质波,这些理论加起来可以制造出比光速还快的速度,他把这称为“统一物理学”,不同于他自己所总结的现代物理学特征——惯性系 力学粒子 实体,并用“统一物理学”来创造出长生不老和漂浮行进的车辆。而郭英森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一开始想找人合作研究,后来就决定自己“单干”了。

“电荷不存在”的事件“主角”凡伟,他的目标是打破现有诺贝尔奖最年轻获奖的记录,并在诺贝尔颁奖舞台上向女友求婚。凡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给国内外上百位科学家,其中不乏院士和诺奖获得者。为了更好地获得沟通,凡伟给自己伪造了云南大学的身份,这些专家都被他蒙在鼓里,一些专家鼓励他求知好学的精神,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雷啸霖;也有专家认真给他建议,让他踏实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多看些文献。但是,凡伟却把这些鼓励与建议当成了科学共同体对他的承认与接纳,才有了“假新闻”“假论文”的一系列风波。

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与一位研究员或大学教授取得联系变得更加容易,有的“民科”也会参加学术会议认识一些科研人员,一位在论坛上参与过“民科”讨论的教授说:“在论坛上,‘民科’之间会互相对骂,而我总是在专业水平上一一点评他们的‘理论’,这让他们觉得我很好讨论,希望我承认、推荐发表。”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全媒体中心编辑制作,转载请联系授权:bjkjbeditor@163.com,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