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

我们常说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影响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因素,此言不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存在这种现象。所谓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人性。你会发现,除了时代在变,时移世易,所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

“彼窃钩者盗,窃国者侯”,权力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大的欲望。即便是富有四海的天子也不例外,他想要更多的土地,还想要活的更久,以便可以世世代代能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时候读历史,你会觉得非常有趣,它折射出的往往是现实,这时你便会会心的一笑。

我们回到战国时期,看看当时的这场“恐怖主义”活动。

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1)

上图_ 公元前403年的赵魏韩 (三家分晋)

说道战国,我们不得不从“三家分晋”开始,因为自此以后,战国时期有了七个强国,即秦楚燕韩赵魏齐。起初秦国还比较落后,中原各国目之为夷狄。所谓“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楚国虽然在七国之中国土面积最大,但处蛮夷,历来是被看作蛮人,不被各国承认为“文明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外交地位。

至于韩赵魏三家,本是晋国的大夫,三家瓜分了晋国,因此显得势均力敌,他们自诩为根正苗红的中原之国,因此一个个都非常骄傲。至于燕国,虽然偏僻了一点,但毕竟人家姓姬,出身也好。且长期防御匈奴,因此当地民风剽悍,以至于人们感慨道“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还有齐国,濒临渤海,有渔盐之利,因此在七个国家里是最富的。此时的国际环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2)

上图_ 李悝(kuī)(前455—前395年),魏国安邑人

魏文侯时期,孔子的弟子子夏于魏国西河地区讲学,一时间培养出很多贤才,包括法家的重要人物——李悝

由于魏国率先变法,因此渐渐强盛起来,对秦国造成压力。尤其是在秦孝公以前,秦国对于魏国是根本无招架之力的。此时远在东方的齐国,不仅是经济强国,还是文化强国,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实鲜有人知道,这其实是指齐国的“稷下学宫”。

据史书记载,当时极盛时期,齐国的“稷下先生”就有七十多位。这些人都是各个学派的大师,因此齐国的实力是绝不可小觑的,看起来最有实力统一天下。

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3)

上图_ 战国七雄

至于韩国吧,一直就不太强,后来便逐渐的衰弱了,没有了称霸的野心,只求自保而已。

燕国有过燕王哙让国的事件,导致国家一度陷入混乱,使得齐国趁机而入,整个燕国有亡国之虞。后来燕昭王广求贤才,尤其是在名将乐毅的率领下,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使得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小地方。之后还是因为乐毅被撤换,田单用“火牛计”大破燕军才扭转了局势,齐国免于亡国,但自此之后变得一蹶不振。

至于赵国呢,有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赵国军事实力大增,出现过李牧、廉颇等名将,也有蔺相如等名相。

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4)

上图_ 战国商鞅方升,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

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5)

上图_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然而,因为一件事,一切都变了。那就是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大增,使山东六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人们直呼“虎狼之邦”。

秦国强大之后,自然要东出,那么魏国就首当其冲,可是此时的魏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结果我们也知道了,那就是魏惠王迁都大梁,也就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梁惠王。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继承了商鞅变法的基本国策,国力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秦国出了一位战神——白起。在他的率领下,楚国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迁都。至于赵国,长平一战,被秦军坑杀40多万,此后根本毫无还手之力。此时,能够与秦国抗衡的也就是齐国了,这时候,秦王与齐王分别为“西帝”和“东帝”。此时的国际格局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即以秦国为首的进攻派,所采取的战略是“连横”;而以六国组成联盟的防御派,所采取的战略是“合纵”。这有点类似于近代欧洲各国实行的“大陆均势”政策。

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6)

上图_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

秦惠文王以后,经过了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再到秦始皇,经过了五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一超多强”,国际政治格局变成了一极化。而后呢,自然是要统一天下。于是秦军采取了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之后又攻赵,围邯郸城,结果也是得赵王迁,赵国灭亡。“引兵欲攻燕”,兵锋直指燕国。这时候燕太子丹非常的害怕,决定招募刺客,通过刺杀的手段来阻止秦国灭燕。

燕太子丹找到了荆轲,嘱咐他去刺杀秦始皇。那时候没有“炸弹”,可是有淬了毒的匕首,这属于近身肉搏,因此荆轲去刺杀秦始皇是没打算回来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次“自杀式袭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见荆轲是准备好了舍身的打算。故事读到这里我们觉得很悲壮,觉得荆轲是一位义士。

荆轲刺秦王最终结果(用一场刺杀来阻止秦国霸权主义的无奈之举)(7)

上图_ 荆轲刺秦王

这种解读当然无可厚非,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不必拘泥于这种叙事套路,因为我们的视角比古人看的更宽广。秦国实行“霸权主义”的政策,想要一统天下,先后灭掉韩国和赵国,让作为弱国的燕国非常害怕。如果通过正面的军事斗争,则无异于以卵击石。那么该怎么办呢?只有采取刺杀的形式,即派一个死士通过自杀式袭击来阻止霸权主义。

试问有谁不爱惜生命,愿意自杀式袭击呢?这都是迫不得已。回到荆轲的时代也是如此,荆轲难道不怕死吗?不是的,是因为秦国的霸权主义威胁到了燕国的安危,燕国才不得已采取的无奈之举。尽管是螳臂当车,但读来令人泣涕!

文:甪里先生

参考资料:《战国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