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连环手镯(这个九连环不是玩具)
在旧时代,为了区别姑娘和媳妇,凡结了婚的妇女都要绞面和上头,“上头”就是盘上发髻,头上的首饰也是琳琅满目。但女人人生的最后一件首饰却是九连环发簪。
清末到民国,京城及京郊汉族妇女中流行的发式极多,苏州撅、耷拉苏、平三套、高冠、大盘头、圆头、卷儿头……一时兴起一样,不断更新,通过妇女的发髻,就能体会到由繁到简,由奢到俭的时代的变迁。
较早期的“平三套”是把发根用绒绳绑成一尺多长的长棍,再套上个鞋帮似的长假髻,用发簪固定,样式非常古老,恍如隔世;著名的“苏州撅”是由苏州传过来的发型,在当时非常时尚,是在脑后挽个小鬏,再扣上个用马尾和鬃编成的形似半个元宝的假头纂,还必须露出红绒绳的头把儿,再插上纂花多枚,用托针、盖针和扁方固定,今天看来,样子非常滑稽古怪。因为需求大,过去京城还有许多专卖“假发纂”的店铺。应该感谢西洋的摄影术,从现存一百多年前的老照片中,还能看到当年的真实影像,留下了珍贵的民俗资料。
(拿眼袋的女人-苏州撅发饰)
名扬中外的宋氏三姐妹,都是留过洋,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是欧式的,但回国嫁人后也按惯例盘起发髻,至死未改发型。她们的母亲倪桂珍临终前向三姐妹交代,不许剪发,要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发型。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无知的人勒令宋家(二姐)剪去“封建残余”的发髻,被她严词拒绝。在国家所有高级别的女首长当中,宋是唯一一个梳发髻的人。这不是保守和固执,这是身份,修养和个性的体现。
(平三套发饰)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京东三河县乡下还有老太太梳着清代的一柞长的发髻;还有梳“高冠头”,“高冠”形似头上顶个小木碗,后来就不流行了。那时的女性讲究平头正脸,鬓似刀裁,端正大方。额前的发际必须齐整,发尖一长出就要拔掉,头皮拿灶灰一抹。像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文氏那样,发际留个“美人尖”的,在过去绝对没有。因为长期用力梳头,许多老太太的头顶门早早就秃了。
我老家在现在的河北三河县的乡下,在1970年代,还看到过三种发髻。一种是梳的“圆头”,先绑好发根,再把长发顺序绕在虎口上,贴在脑后,三盘两挽,罩上发网,用两根银叉子一别;第二种是梳的是“卷儿头”,据说这是过去新媳妇的发型,可有的老太太梳了一辈子。梳时要用铁丝窝成的“绷子”,“绷子”形如一个扁圆的“曰”字,把发尾绕进去,一直回卷到发根再固定。
电视剧《四世同堂》中韵梅梳的就是这个发髻,和京城里女先生和教授夫人的“香蕉头”很接近;还有一种是最不讲究的“疙瘩鬏”,常是贫苦无依的老太太梳,把长发编成小辫,一圈圈盘在脑后,也不用发网,再插上两根银叉子固定了事。
那时不讲剪发,但头发太茂盛发网都兜不住怎么办?那就把脑后的头发挑出一大绺,从半截铰断,盘纂时既减少了发量,又不露痕迹。
配合发髻而衍生的头饰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金、银、铜、翠、钻、玉、骨、木,各种材质都有,花纹,样式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京城大户人家的女眷还有立夏戴玉簪,立冬换金簪的习俗。但“九连环簪”不能戴。
(明 银镏金九连环发簪)
我姥姥六十岁时为自己做好了寿衣,七十岁时备好了棺木,快八十岁时让我娘给她买“九连环簪”。这“九连环”不是古代益智玩具的“九连环”,而是佛教的“禅杖”化形。“禅杖”的最初用途是坐禅时用以警睡之器。《释氏要览》载:“禅杖芦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新和尚)垫行(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后来金属材质带环的叫“锡杖”,但民间依然习惯称“禅杖”。但《水浒传》中鲁智深用的兵器“禅杖”与佛教“禅杖”无关,应叫“月牙铲”。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即用的佛家圣物“九环禅杖”。出家人摇动禅杖可惊退地上虫蛇,避免杀生;化缘时可给人以提示;年迈者可作为扶持之物;最重要的,它是权威和身份的象征。
(清 银九连环发簪)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封建迷信的“九连环簪”在北京并不好买,经人指引在崇文门花市的一个小店买到了。就是铜丝编焊的一个小小的“禅杖”,价格2.5元。在古代也有用金、银丝做的。京东的风俗是女人去世后,无论生前是否信佛,都要在头上别一支“九连环簪”下葬,这不是普通的一支簪,民间说,它是在阴间开启天堂大门的钥匙!
几十年过去了,时光流逝,风俗变迁,记下曾经的往事,还原逝去的时代。
文/陈伟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作品拥有版权认证证书
如果喜欢,你可以加民俗君 微信,交流民俗,闲扯或投稿:beijingminsu
右上角 关注,窄众门类民俗文化账号北京民俗专注民俗文化传播,注重搜集当代民风民俗,欢迎投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