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究竟是人品重要还是钱重要(想知道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毁灭友情的方式有许多,最彻底的一种是借钱,这句话常用来调侃友情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人在利益面前最容易展现真实态度,露出狐狸尾巴。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只是人们常拿金钱充当人性和道德的试金石,想判断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就去和他谈钱,钱品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人品,看出一个人的本性。
赚钱的“钱品”通过赚钱看人品,就是看一个人在目标达成前是否沉稳。
在工作面前特别认真和负责的人,就比较踏实沉稳,在浮躁的环境下能够耐心去完成每件事,不会因为外界乱了自己的阵脚,他们多谦逊、低调、不张扬。
并且明白一个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才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不会有结果,这类人多是些有社会经验的人,早年摸滚带爬,明白了踏实的重要性。
即使眼前不会立马有结果,沉淀下去总有一天一鸣惊人,他们在生活上也比较可靠,最大的优点就是情绪稳定,在感情中一般会主动付出,出自本能的责任和道德感驱使他们认真待人待物。
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辜负,如果错过了对方可能再也不会回头。
在赚钱面前优柔寡断的人,首先排除富二代,这类人多是一些工作没效率的人。
他们也会很努力地去工作,或是方法或是态度不对,总是失败达不成目标,遇到困难喜欢逃避,拿不起放不下,很担心失败,不知道怎么处理 ,慢慢养成了拖延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这种态度也会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在感情中比较依赖对方,努力在亲密关系当中寻找个人价值感,弥补在工作中的价值缺失。、
作为他们的伴侣,应该积极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关怀从而充满信心,慢慢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状态,或许能取得不错的效益。
这类人优点其实挺多,比如顾全大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考虑,避免错误和疏漏的发生,虽然不是特别“善于”赚钱,但他们是日常生活小能手,懂得享受过好小日子,如果想过快乐和踏实的生活,可以和这类人做朋友。
花钱的“钱品”花钱比较直接的人多是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勇于冒险,敢作敢当,面对困难也会积极挑战,同时喜欢新鲜刺激,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精彩。
除去年轻人,还有就是比较坦诚的人,他们通常不吝啬于钱财,把金钱看得很轻,更看重感情讲义气,愿意为朋友付出。
总而言之就是待人真诚热情,为人正直,是作为朋友的不二之选。
花钱比较吝啬的人不会有什么成就,从处事方面来说,不懂得为自己的前程投资,注重眼前利益,俗话说:要想赚大钱,就得改变消费观。
富人满脑子里想的是怎么赚钱,而穷人满脑子里想的是怎么节省钱,比如怎么把两三块钱扳成四五块钱来花,精力都在细节上消散殆尽,怎么有心思去规划赚更多钱。
还有一种是对自己和朋友都吝啬的人,他们非常节俭,给人一种老实憨厚的感觉,由于性格原因常让人觉得无趣,死板,人缘也不会太好。
存储的“钱品”对于储蓄的金钱,有着怎样的使用计划还能反映一个人对待人生、对未来风险的深度认知和思考水平。
有存钱习惯的人一般都挺优秀,他们对自己严格自律,耐心细致,对未来有着清晰的目标规划。
有句话叫作:会存钱的人不一定会赚钱,但他们一定有梦想,并且持之以恒。
在浮躁的消费主义当下,能持之以恒攒下一笔存款实属不易,所以这类人不容小视,他们除了有耐心外,还不畏失败,同时懂得过好眼前的生活。
一个连当下都过不好的人是没有心思去谋划未来的,把存钱养成习惯,说明他们对自己要求严苛,懂得吃苦。
遇到这样的人可以深交,说不定哪天一鸣惊人取得成功。
在心理学有一个词叫作“延迟满足(Delayed satisfaction)”,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懂得存钱的人对未来有长远的目标,也懂得延迟满足。他们能很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同时在生活中有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对自己充满自信。
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即刻满足的眼前诱惑,从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延迟满足能力强的成年人,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这类人很独立,心智成熟,对待生活乐观积极,哪怕眼前普通,甚至低人一等,他们也能笑着面对生活,多和这类人相处,也能够被这些优秀品质所影响。
“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多和金钱脱不了关系——三毛”。
都说纯粹的感情不能参杂利益,但不得不参杂金钱,幸福和金钱脱不了干系,无欲则刚,欲多则躁,只有控制好金钱,才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
- The End -
作者| 汤米
编辑|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