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作文必考题型(中考冲刺专项训练)

中考文言文作文必考题型(中考冲刺专项训练)(1)

1、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语文课文练习中规定要背诵的古诗、古文及课后古诗要能准确默写;

2、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课下注解要背出并掌握,《教学指南》中列出的虚词要背出并掌握;

3、课下注解中的注音要掌握,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要会写,其中四字成语要正确理解词义并准确运用;

4、把课文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归纳整理到笔记本,强化记忆,加强积累。

二轮复习方法:

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二轮作文强化:

1、每天看1-2篇满分作文,理解其精巧的结构、精彩的开头、精彩的结尾、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旨等,同时也是为自己拓展视野,积累素材。

2、仔细审题,想想题目到底要你从哪个角度去书写,培养写作前先列出简单作文大纲的习惯,有利于作文的流畅书写。

3、认真书写,注重卷面的干净、整洁、不要出现错别字,章文要工整规范,一目了然。

4、古诗词名句默写方面的分丢不得!

满分作文天天看

中考文言文作文必考题型(中考冲刺专项训练)(2)

01

爱的叮嘱

每当我上学前觉得非常烦躁时,妈妈就会告诉我:“书上记载前人智慧的结晶。如果世界上的人都不读书,那么科技就会退步,我们人类也很难克服生活上的一些难题。虽然很少人喜欢艰涩的课程,但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及个人,大家都得努力读书,以期能有更大的收获。”这句话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并将之奉为准则遵行。  

有一次,爸爸看到了一篇有关于小孩子骗父亲的文章,便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诚实,说谎话不但会把事情闹得更大,而且还会害别人遭殃,自己也会被处罚。”我听完了爸爸说的话,便想起以前说谎骗人的经过及结果,决定以后要脚踏实地,句句说实话,做个表里如一的人。 

我们班上有一位爱和老师顶嘴又不礼貌的人,老师怕我们和他一样,被他影响也变成如此无理,所以就特别告诫我们:“礼貌像脚上的鞋子,有了它很好走路,少了它寸步难行。”我们要有礼貌,不要轻视别人,以免树立敌人。”我听了以后,觉得礼貌既然那么重要,我就要学习做个有礼貌,并且受人喜爱的人。 

每当我做事遇到挫折,正想放弃时,妈妈就会告诉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遇到挫折时要勇敢去面对,才会愈挫愈勇,更加进步。”以后,我每次遇到挫折,就用这句话提醒自己,让我能够勇敢的突破难关。 

我们时常认为师长们很啰唆,但是他们告诫我们的话,句句都充满了爱,我要感谢父母及老师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我要把这些话牢记在心中,并且奉为准则遵行。

02

悠然恋日出

日出时,是那么令人陶醉,引人迷恋;

日落时,是那么令人哀伤,诱人神悴;

为何人们总是追寻于夕阳下的憔悴而忘记了日出的美?

——题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然而抬头仰望,在这冬季去学校早自习的路上,居然连一缕晨光都不曾看得到……

五点起床洗漱,五点半班级背书;组长找老师背书,组员找组长背书。多少个美妙的清晨都在这机械式的学习中错过,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趣,感到疲惫,感到烦闷,越是这般,越是停滞不前。

不知何时,自己也开始变得如此,完成了任务便开始了荒度,从未注意过窗外的那抹光芒,是越来越亮的。

每当我发呆的时候,每当我无神背书的时候,同桌却总是提醒着我,或是陪在我一旁。可是我终究忍不住睡着了……她轻轻地用笔碰了碰我的胳膊。

“干嘛啊?”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话语间略微多了一丝怒火,被吵醒加之无聊的感觉着实令人烦躁。

“是不是可无聊?”

“你说嘞?”

“看!窗户外面。”

她趁着老师没注意,手指了一下,我顺势扭头看到了她指得方向。

顿了一下,我呆住了,心中的波澜蹭蹭迭起,那份烦闷的心也渐渐得到了平息。

火红的余晖渲染着周围的云彩,点缀着淡蓝清澈的天空。晨曦初照,那太阳如一个羞涩的女孩,调皮的露出了半边脸,另一半依旧若隐若现,洒下了梦一样的色彩,为大地绘出了不一样的神采,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红的树,红的鸡,红的房屋……万道朝霞给苏醒的万物披上了一件件华丽的红衣!

我并非没有看过日出,相反的,从小学时便开始了观察。为了领略了《日出》中的美,小学第一次打破了生物钟早起;为了放松自己,暑假破天荒的没有赖床;为了区别不同,冬季的我竟然也放弃了被窝的诱惑……可比起以往,都太平淡了。今天的日出哪怕没有观察完整,可似乎格外美丽,甚至比以往的都美!

“喂,你们俩看啥呢!”老班的声音无疑是一道指令,昭示着那份悠然即将结束,可这次,雾散,梦清,收敛了精神,开始重新的步入状态。这时候我才发觉,原来她和我一样,不同的是她在享受着自然,也在享受着生活,同时也在享受着知识……

有时候,闭上眼睛,才能看见最干净的世界,平静心情,才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似乎才明白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淡然,才懂得了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份豁达,才学到了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的那份敢于追逐的勇气!

03

时光去哪儿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题记  

看完《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父亲总爱说自己老了,我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端详着他的两鬓渐渐多起来的斑白头发,我才明白时间真的流走了。

小时候,父亲喜欢用他的胡子摩挲我的脸,我就会条件反射地躲开并使劲捶打他的脸,父亲却装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看我的女儿长大了,知道给我按摩了。”紧接着,我就使出看家本领:“妈妈,爸爸又欺负我了。”爸爸一看我向妈妈求救,立刻就蔫了。是谁说的,一个家里,爸爸都怕妈妈!我算是领悟到了,然后就在一旁偷笑……

我和父亲的快乐只是定格在小时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父亲没有多的言语,除了每天的必要交流。我忘了,我想父亲也忘了。是啊,时间在流走,却也在我和父亲之间筑起了一座墙,阻碍着我们心灵的沟通。记忆中父亲的高大伟岸开始消失,直到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真的老了,那些快乐时光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升上初三,我每天骑自行车去学校。一次中午回家,车子罢工了,午饭时我提了一句“车子要退休了”,便自顾自地开始吃饭。父亲一声不吭地丢下饭碗出去了,我以为他是出去看电视,便没在意。直到父亲走进来对我说:“我以前真是低估我女儿了,把车子骑成那样,史无前例啊!”我心里一暖,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你一会儿怎么去学校?要不然我送你吧。”我怔怔地点了点头。我坐在父亲车子的后座,手紧紧地拽着父亲的衣角。恍惚中想到了小时候,我也是这样坐在父亲车子的后座,身子紧贴着父亲的后背,耳边传来风呼呼的声音,贪婪地吮吸着父亲身上的温暖。

“抓紧了。”父亲温厚的声音打断了我的遐想。我看着父亲吃力地蹬着车子,心里泛起丝丝涟漪。是啊,父亲老了,连骑车都开始费力了。 

“爸,就到这儿吧,还有一段路我自己走。”在一个大坡前我阻止了父亲的继续前进。“哦,好吧。你慢点啊,小心车。”父亲说完扭头走掉。我目送着父亲离开,一步,两步,三步,扭头!是的,父亲转了过来,我向他挥了挥手,便踏步离去。

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轻声地哼唱起那句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在时光的年轮中,父亲把最美好的青春送给了孩子,却无声地承担着一切,而我们一直在悄然享受,有时是那样的无动于衷。

文言文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⑤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⑦。故⑧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尤: 格外,十分。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⑤或:有时。⑥已:止,停止。⑦蒇(chǎn):完成。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粗的词。(4分)

①每晨携一大磁罂

②必令畅谈

③必强与语

如是二十余寒暑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2分)(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认真答题后查看答案

中考文言文作文必考题型(中考冲刺专项训练)(3)

1.①到 ② 才 ③拉 ④像这样

2.

(1) 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2)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3)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4分)

(1)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

(2)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